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布局”讲座纪要丨赵海涛:二里头都邑布局考古新发现与新研究

“布局”讲座纪要丨赵海涛:二里头都邑布局考古新发现与新研究

时间:2023-06-06 18:45:43来源:首师大考古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首师大考古的《讲座纪要丨赵海涛:二里头都邑布局考古新发现与新研究》,希望大家喜欢。

2023年5月30日下午,应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老师在文科楼301教室举办了题目为《二里头都邑布局考古新发现与新研究》的专题讲座。本场讲座由我院考古学专业负责人王涛老师主持。

本次讲座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二里头都邑布局考古的研究基础。

讲座开始,赵老师首先介绍聚落考古的内涵,说明聚落考古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聚落的组成单位、布局、结构,聚落间的关系和聚落形态的演变等方面,并指出从聚落考古的角度剖析二里头都邑的构成要素、整体布局及其发展过程,可以探索二里头国家王权的特征极其发展过程。同时,赵老师对从1959年徐旭生先生调查发现二里头以来的考古工作进展和重要收获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

1959年至2018年的重要发现包括:二里头都邑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路网络,道路上有东西向、平行间距一米左右的车辙印记;发现中国最早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晚期演变为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四合院”式宫殿群;宫殿区内发现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分布有贵族墓葬,出土了诸如绿松石龙形器等艺术、工艺价值突出的遗物;宫殿区南部分布有作坊区,包括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加工作坊;宫殿区北部或为与政治相关的祭祀区域,发现有用于祭祀的幼猪骨架,宫殿区以北也有专门的祭祀区;2018年以前,二里头遗址未发现大片墓葬区,但基本每区都揭露有小范围墓区,其中墓葬与居址关系密切,空间相近,呈现出居葬合一的模式。在宫殿区和作坊区外侧发现有围墙,推测可能除这两处区域以外,其他区域或为不同家族、群体的居住、墓葬区且每一区都有围墙。

针对这一阶段的发现和重要收获。赵老师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疑问,主要包括工作开展的不平衡导致研究主要分布在宫殿区及其南北方向、东西方向,其余区域的空白较多;了解了空间布局框架,而很多具体细节尚不明晰。

第二部分,二里头都邑布局考古新发现和主要收获。

赵海涛老师介绍说,从2019年以来,新发掘20多处地点、近5000多平方米的区域。在都邑布局方面,新发现了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多网格式布局;在对宫殿区西南角的发掘中,发现“井”字形道路西南路口、8号基址南缘、宫城区西南角围垣和作坊区西北角围垣;同时宫殿区以西区域南侧发现夯土墙和东南拐角,为该区域的东南城垣,表明其他区域外侧应该也有围墙。此后,沿着宫殿区外侧的井字形道路向外追寻,祭祀区东侧北部、西侧北部等多处区域都发现有夯土墙和道路;发现宫殿区南北两侧道路向西延伸至少440米,东侧道路向北延伸至少200米,北侧道路以北330米左右发现东西向道路,距离宫城东墙以东270米处发现南北向道路。因此,二里头祭祀区、宫殿区和作坊区以西至少各存在一个分区,以东至少各存在两个分区。

中心区的主干道路和城垣把二里头都邑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形成都邑规划布局的基本框架,最重要的宫殿区位于中心,其北为祭祀区,其南为作坊区,恰好位于中路一线,中路的东、西两侧均应是贵族居住、墓葬区。这些区域一起,形成了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宏大布局。这是二里头都邑布局考古的重大突破。严谨、清晰、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出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的社会结构、秩序井然的统治格局及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在祭祀区以西新发现了二里头文化夯土建筑,院中有随葬铜、玉礼器的贵族墓葬,附近发现有多人乱葬和可能遭受了刑罚而被砍头、截肢之人的墓葬,表明该区域当时人员构成复杂,可能同时居住有贵族、平民甚至于比平民身份更低的人。

第三部分,二里头都邑考古新发现的工作意义。

赵海涛老师列举了几处重要遗址与二里头进行对比。良渚遗址水利设施发达,但道路系统不明;瓦店遗址内钻探发现有壕沟,但尚需发掘确定时代等细节;新砦遗址有城墙壕沟,但城内发现的有柱洞和踩踏面的、目前判定为大型浅穴式建筑的遗迹为城内东西向道路的可能性较小;陶寺遗址外有城墙,内有宫城,但不能认为是“网格式”布局;王城岗城址发现的两座小城,两城的西墙不平行,南墙又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修建年代有先后,可能不是同一时期修筑。对比可知,二里头都邑的道路系统和“网格式”布局,是中国文明史上史无前例的重大创造。

二里头都邑布局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多有传承。望京楼商代城址有这样的网格式布局,安阳殷墟或有类似“街区”的网格式布局,偃师商城、可能也有类似的网格式布局。这样的道路系统为进一步探索城址整体布局、聚落结构、交通网络、功能分区、治理模式等提供关键材料。赵老师概括到:二里头都邑严格方正的规划制度、“居葬合一”的布局形态与青铜礼乐制度等其他制度一起,共同体现二里头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开创引领作用,也为先秦时期其他城址探索布局提供了有益参考。

第四部分,二里头都邑的主体构成要素。

结合二里头遗址历史上的工作和近年来的新发现,赵海涛老师再次总结说明了二里头都邑的主体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七大部分:一是二里头的井字形主干道路以及两侧墙垣;二是大中型夯土建筑基址集中分布的宫殿区,规模宏大、形制规整、排列有序,昭示着政治和宗教权利的高度集中;三是从早期无围墙的多进式院落宫室建筑群演变到晚期有围墙、中轴线布局的四合院式宫室建筑群;四是体现最高祭祀权的国家祭祀区;五是一段时间内与建筑共存、体现居葬合一模式的高等级贵族墓葬区;六是二里头带围垣的官营作坊区,赵老师称之为中国最早国家高科技产业区,包括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加工作坊,宫殿区内发现较多手工业加工现场,既有大作坊又有小加工点;七是二里头内出土的精美青铜礼器、玉礼器和绿松石礼器等。二里头文化晚期铸铜技术进一步发展,为后世辉煌发达的商周青铜文明奠定了最主要最直接的基础。

第五部分,二里头都邑历时性变化的新认识。

根据地层关系和遗存特征,可以将二里头遗址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分为四期。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较少,此时二里头可能尚且不是都城,但至少是一处中心聚落;二里头文化二期时,二里头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分布范围扩大到至少300万平方米,主干道路已经出现,祭祀区、宫城区、作坊区、贵族聚居区基本成型,形成“九宫格”式布局,发现有铜铃、绿松石龙和铜牌饰等重要礼器,推测此时二里头已成为都城,整体上相对开放,宫城区外围无夯土墙,夯土建筑外围也无夯土墙;二里头文化三期时,二里头布局发生较大变化,整体从开放向封闭发展,外围开始出现围墙,单个院落也从无围墙的多进式院落演变为有围墙的“四合院”式夯土建筑,礼制获得较大发展;二里头文化四期分为早晚两段,晚段第2阶段,二里头都城主体要素受到破坏而废弃,聚落分布范围大大收缩,宫城受到破坏同时并未复建规模相当的建筑,地位明显下降,或已非都城遗址。但此时仍然新建了6号和10号建筑基址。郑州地区“大师姑”、“望京楼”两处二里头文化城址也相继废弃,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先后兴起,表明其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政权因突发事件同时、整体衰落。

尽管二里头都邑发生较大改变,但不变的是仍在划定的区域内活动,陶器风格一脉相承。此后,该区域出现较多岳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遗物,且新建的6号基址与二里岗和洹北商城风格接近,铸铜和绿松石作坊继续使用,可能与夏商政权更替、新政权尚未完全成熟只能沿用前代政权的铸铜和绿松石加工等高科技工匠和基础设施有关。

第六部分,结语。

最后,赵海涛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下七垣文化和岳石文化所代表的人群入侵后导致二里头政权灭亡、都城废弃,但仍继续使用二里头铸铜作坊,铸造出二里岗早期文化系统的青铜容器;沿用并新建了绿松石作坊;新建10号基址和接近商文化风格的6号基址。此后郑州南关外和偃师商城时期新建了自己的铸铜作坊后,二里头遗址的铸铜作坊便被废弃,二里头遗址也彻底沦为一般性聚落,此后再未发现高规格大型遗迹。商周政权更替与夏商政权更替时的情况,基本类似。

讲座结束后,王涛老师主持了问答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就二里头新发现的制陶作坊内出土工具的作用、发现的城垣内是否有城门遗址、二里头道路网络系统的修筑与城区规划之间的先后关系、二里头道路的宽度和形制是否有标准、二里头都邑考古新的测年数据等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赵老师对此作出详细的补充回答,与会师生均表示受益匪浅,对二里头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撰稿:朱洁(2022级硕士生)

审定:赵海涛老师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