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司马”浅谈:魏晋时期,士子对政治疏远的原因

“司马”浅谈:魏晋时期,士子对政治疏远的原因

时间:2023-05-08 07:05:34来源:史说新语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史说新语的《浅谈:魏晋时期,士子对政治疏远的原因》,希望大家喜欢。

公元220年曹丕窃取东汉的政权建立曹魏,终汉一朝都在宣传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然而面对曹丕的篡权却没有多少人站出来反对,这是因为什么呢?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政权割据,这样一种现象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冲击很大,忠君观念受到的冲击尤为突出,曹丕篡权的时候就会不存在了。

时间来到公元266年,晋武帝司马炎逼迫曹氏将皇位禅让,自此曹魏一族开始没落,司马家族则顺势崛起成为新贵。

当时,虽然参与这场政变的臣子很少,但在司马家族篡位的时候他们基本都是冷眼旁观。

封建制度下弑君、篡权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大事,一般而言都会受到天下人的谴责,可是曹魏代汉、司马代魏却无人站出来,可见这一时期的忠君爱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亦或者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曹魏时期的人员关系

众所周知,曹操虽然姓曹但他祖上却是夏侯氏,也是因为如此曹操占据兖州和豫州起家时,曹氏家族的曹仁、曹洪,夏侯家族的夏侯惇、夏侯渊都来帮助他,可见两家是根上的关系。

在曹操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夏侯家族一直是核心功臣,曹魏建立后夏侯家族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夏侯玄是曹魏时期有名的思想家,他堪称《老子》学胡搜的代表人物,在社会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夏侯玄的父亲名叫夏侯尚,与魏文帝曹丕有着很深厚的关系,也是因为如此天下有很多人对其仰慕不已,曹氏一族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曹操有一个妾室名叫尹氏,此人在东汉、魏晋时期并不算出名,可是她却有一个很知名的儿子何晏,虽然不是曹操的亲生骨肉,但因是曹操养大的所以和曹氏一族渊源很深。

何晏并不具备军事才华,但是他在文化上的成就却很高,以《老子》学说为基础创立了“玄学”,这样一种学说影响力整个魏晋时期,比当时的儒家思想影响力还要大。

作为曹氏家族的一份子,何晏是洛阳乃至天下所有崇尚玄学士子的偶像,在当世名流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为曹氏一族吸引了许多有用的人才。

魏晋时期最有名的才子莫过于竹林七贤,嵇康之竹林七贤之一,他的妻子便来自于曹氏一族,也就是说嵇康是曹氏的亲戚。阮籍也是魏晋时期的才子之一,他的父亲名叫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氏父子的感情很深厚。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其父名叫王浑,年轻的时候受到魏明帝的提拔。总的来说,曹氏一族的人物关系图非富即贵,基本都是洛阳上流社会的人物和才子。

然而,若是仔细分析这些人便不难发现,无论是对曹魏还是曹氏一族他们都没有太多的联系,政治关系上也有很强的疏远感,为何会如此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曹魏的高压政策和屠杀事件。

二、曹魏、司马家族的高压和屠杀

东汉末年由很多的才子存在,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据记载一起,相互标榜、相互吹捧成为了民间影响力非常大的团体,其舆论甚至能够引导民间风气走向,对朝廷管理天下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这样一种现象被称之为“党锢”,东汉末年朝廷曾进行过相应的镇压,这种镇压现象被称之为党锢之祸。第一次党锢之祸后不久,第二场才子聚集、标榜的现象又出现了,毫无疑问参与其中的人全部遭到了打击。

黄巾起义、军阀割据,这个时候很多士子早已没有了从政之心,亦或者说不愿意为东汉朝廷效力,他们纷纷投身于强大的军阀麾下,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并为家族谋求更多的利益。

这一时期名士群体不见了,但曹魏建立以后名士群体再度出现,比如夏侯玄、诸葛诞、何晏和司马师等人,他们聚集到一起评论时政、左右舆论导向,魏明帝时期最为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魏明帝迫于政治的压力不得不向这些人出手,历史将这一场压制名士群体称之为“浮华案”,相关的史料虽然没有记载,但此后这些名士却没有了具体活动的资料,由此可见必定受到了相应的压制。

当然,这些人最后都活了下来,比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幸运的多。魏明帝去世之后曹芳即位,但是这个皇帝当时仅仅只有8岁,魏国的大权全部落到了曹爽的手里,与司马懿一同管理朝廷政治。

浮华案下的名士群体多半与曹爽都有关系,古人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与曹爽有关系的名士皆得到了重用,比如夏侯玄、诸葛诞与何晏等人频频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名士的主政之下曹魏建立起了一种社会文化,玄学其实就是在此时开始兴起的,前前后后鼎盛了十年之久,几乎贯穿了曹魏的后半段。

也就是在玄学鼎盛时期,司马懿发动了军事政变,为了彻底掌控曹魏大权他屠杀了与曹爽有关的很多人,曹氏家族、夏侯家族以及曹爽的诸多好友。

司马懿的这次杀戮使得曹魏名士损失了一大半,自此曹魏家族的影响力快速下滑,司马家族则顺利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后期取而代之建立晋朝,当然这是后话。

无论是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还是魏明帝时期的浮华案,亦或者是司马懿发动的大屠杀,对魏晋时期的名士都是一种无情的杀戮,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这样一种恐慌所带来的结果也非常直观,曾经的名士纷纷退出政治舞台,新崛起的名士对朝政政治因为恐惧也不敢踏足,纷纷隐居于山林之间。

比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司马家族多次对他们发出邀请,可是这些人就是隐身不交世务,即使有治国才能和济世之志,也依然压制内心对政治不闻不问。

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也是这七个人的精神领袖,在魏晋时期的名声甚至比皇帝还要高,但因为写了一步《与山巨源绝交书》触怒了司马昭,即使数千名学子联名上书求情,他依然被司马昭给杀了,进一步恶化了士子们从政的心理。

三、社会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早在曹爽当权的时候,魏国就出现了政治危机,以曹爽为首、以司马懿为首的两派大臣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此期间有许多名臣名士丧命与政治争夺中。

高平陵之变使得司马懿取得了全盘的胜利,曹爽一党遭到了大的清洗,即使侥幸活下来的也依然备受司马家族的压制,过着提心吊胆、精神不自由的生活。

政治上难有作为的他们开始放浪不羁,在文学中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的抱负,有时候甚至对社会的礼法进行批判,可以说对社会的影响很大。

这样一种现象不仅使得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矛盾,也使得被统治阶级之间问题层出不穷,在此情况下一些表里不一的玄学人士登上政治舞台,以“无所有”的理论引导舆论,也就是不争不抢、无为无名解决问题。

但现实却是这样一群无名无为之人比谁都争抢的厉害,他们组成朋党对一切利益进行分割,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反而不断为自己谋求利益,所作所为、手段方式让是不齿,甚至引来了朝野上下的不满。

曹爽执政曹魏时期,夏侯玄、何晏等便是这样一类人,但因曹爽不得不重用他们,导致这些人的势力不断扩大,曹魏的大权旁落到权臣手里,而这也是司马懿发动屠杀的理由之一。

无论是曹魏取代东汉,亦或者司马家取代曹氏一族都是通过军事政变来完成的,而这样的军事政变必然伴随着血腥的杀戮,如此才能够稳固政权,无数名士死于一场场的军事政变中。

从曹魏时期到司马家的晋朝时期,文人集团从政的心理越来越低迷,当时政治集团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上层化、家族化,而出现这样的原因与曹氏一族、司马家族的屠戮有很大的关系。

军事政变频频、名家学士被屠戮等现象,也使得社会中的才子纷纷远离政治场,这样一种现象也使得忠君爱国的思想逐渐淡化,有背景的门阀子弟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也是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得以快速发展的缘由。

总的来说,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每一种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背景,曹魏时期、司马家族掌权时期,名士对朝廷政治的疏远亦或者忠君爱国情怀不足,与此前的血腥屠戮当属因果关系。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