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泾县”泾县青弋江的渡口和码头

“泾县”泾县青弋江的渡口和码头

时间:2023-03-16 11:46:13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的《泾县青弋江的渡口和码头》,希望大家喜欢。

翟大雷

微信版第1305期

皖南泾县,始建于秦。汉家旧县,江左名区。县治始在泾水之西,因屡遭水患,宋代迁至水之东,元代定县治于城中,后迁城东。

泾县因水而名。境内主流青弋江,古称泾水,又称泾溪、泾川,《汉书·地理志》注:“泾水出芜湖,县因水立名。”

青弋江,源于黄山北坡,在陈村水库上游形成“太平湖”后在桃花潭转了个弯,一路呼朋引伴,携同东溪、夏浒河、云岭河、徽水河、幕溪、琴溪、孤峰河诸水,在泾县境内蜿蜒75公里,于马头北1公里处出境,一道汇入长江。

青弋江为何古称泾水?“泾”,本义是纵向的由高向低流动的水,特指“泾水”。又谓:三水合一为“泾”。原来这青弋江正源——石台县美溪河,于黄山北麓携舒溪、麻溪,三水合一款款而来,途经我泾县地面,滋养我泾川文明,成为我泾地儿女的母亲河。

泾水为何又称青弋江?敢情是一路青山绿水,白帆游弋,唐人改称青弋水。后水面渐宽,南宋又称青弋江。从水到江,唐宋易名,更添诗情画意。

泾县以山地丘陵为主,青弋江纵贯全境,为泾县境内通往长江主航道。从古代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生产力和建设力制约,陆路运输很不发达。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主要依靠水路交通。

青弋江在泾县境内流经小河口(今属黄山区)、陈村(今属桃花潭镇)、安吴(今属黄村镇)、章渡(今属云岭镇)、黄村、丁桥、百园(今属泾川镇)、城关(今属泾川镇)、太园(今属泾川镇)、赤滩(今属琴溪镇)、昌桥等乡镇,由马头镇以下出境,经宣城、南陵、芜湖县境至芜湖市入长江。

20世纪50年代以前舟船排筏常年通航。由于河床较浅,境内航道滩涂甚多,除竹木排筏外,只有吃水很浅的木帆船由人力撑篙或背纤通航。承载吨位通常只10余吨。洪水期,载重30吨木帆船可自石台、太平境内启运。平常水位本县至芜湖下水航程行期3—5天,上水5—7天,枯水期行期更长。

境内沿江设有若干渡口和码头,供人们两岸往来和沿溯上下。

渡口,指的是道路越过河流,以船渡方式衔接两岸交通的地点,包括码头、引道及管理设施。也指有船摆渡过河的地方。

码头,通常是指水边供船只停靠的建筑。一般在交通便利的商业城市都有水陆码头。

在这里我们将场地规模小而简易的,有船摆渡过河的地儿叫做“渡口”,将场地规模大而考究一点的,有专用建筑,有引道及管理设施的地儿叫“码头”。

其实有的渡口就是码头。1996年版《泾县志·交通·水路交通》对此有载。

先看沿江渡口。

明清时,县内有渡口35处,其中青弋江沿岸22处,徽水河沿岸13处。少数为官渡,多数为私渡(地方民办)。至民国,已有部分渡口或洪水冲淤,或河床改变,或架桥改道而废。

县志载有19处渡口:

东园渡在今桃花潭镇万村桃花潭下首河沿,原为当地翟姓公渡,时为地方村办民渡,有两艘挂帆木质渡船,摆渡陈村、万村两岸行人。

桃花渡在今桃花潭镇新民村万家河沿,时置4.5吨木船1艘,为新民村公办民渡,配渡工2人。

焦石渡古名安吴渡,在今黄村镇安吴村河沿(安吴古城旧址南)。时置5吨渡船1艘,配渡工1人,为村办农渡。

章家渡古称漆林渡,在今云岭镇章渡东河村河沿,时置木船2艘,配渡工4人,时属章渡乡公办,由乡电灌站管理。20世纪50年代为运输公路建筑材料和北贡铁矿矿石,曾在章渡乡河段设绞索轮渡运载汽车,1969年公路通车后废。

河沿渡昔称绵远渡,在今云岭镇章渡河沿村,时置6吨渡船1艘,配渡工1人,系村办农渡。

省湾渡原名姚家渡,时置4.5吨渡船1艘,配渡工1人,时为丁桥乡省湾村办农渡。

后山渡古称张家渡,时置3吨渡船1艘,配渡工1人,系丁桥后山村办农渡。

丁家渡在丁桥和丁渡两村之间河段,村办农渡,时置4吨和4.5吨渡船各1艘,配渡工4人。

上坊渡古为官渡,又称耿姥渡。在太园上坊村,时为村办农渡,置4.5吨渡船1艘,配渡工2人。

枫坑渡古称永济渡,清光绪八年(1882)设置。在百园五星村与丁桥枫坑村河段之间,时为村办农渡,置3.5吨渡船1艘,配渡工2人。

下坊渡古为官渡。在太园下坊村口,建国后为乡办农渡。1951—1953年增设汽车轮渡,1963年弋江大桥建成后废。

纪村渡在太园太美沙包台村,村办农渡,时置3吨和2.5吨渡船各1艘。

赤滩渡即洲上渡,在赤滩洲上村,时置4吨渡船2艘,配渡工4人,分别由洲上村和昌桥乡柏山村村办,后改由民办。

马头渡古渡。在赤滩马头村马头矶旁,往来于南陵县奚滩乡与马头之间,时置4.5吨渡船1艘,马头村民办。

徽水河沿线主要渡口:

江村渡在乌溪江村,时置1.5吨渡船1艘,江村民办。

义济渡在浙溪星潭村,时置1吨渡船1艘,星潭村村办。

平垣渡古称龙蒲渡,在黄村平垣村,时置1吨渡船1艘,平垣村村办。

黄村渡又称高坦渡,在黄村景星村,时置1吨渡船1艘,景星林场场办。

岩潭渡即新渡,在百园五里村,时置4吨渡船1艘,配渡工2人,五星村村办农渡。以上渡口,今大都不再运营。

再看沿江码头。

据县志记载,泾县外运的大宗货物主要通过沿江水东、溪口、章渡、枫坑、上坊、城关、赤滩、马头等码头出境。

抗战以前,上述码头货物吞吐量最大。水东、城关、马头等地以粮油、百货、土产为多,溪口、章渡等地以茶叶、粮食、蚕丝、油漆、布匹、杂货、河鱼为多,枫坑、上坊等地以小岭宣纸产品为主,赤滩以竹木柴炭、土纸陶器为多。

20世纪70年代中期,运河竣工后,开通黄村——城关航道,置小型机动船往返客运。

大型舟楫小划子,竹排木筏机帆船,往来穿梭,一片繁忙。更有岸边村姑浣纱,江上渔歌唱晚,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水东码头 清代泾县十八市镇之一的南阳镇(今桃花潭镇)境内。想当年太白先生天宝十四年(755)第二次来泾县,写了7首诗,其中留下了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句《赠汪伦》。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湖光山色,美酒诗仙。

有诗赞曰:“汪伦盛情邀李白,旅游踏歌题华章。烟波浩渺桃潭水,金字招牌天下扬。”

水东桃花潭的端午龙舟赛,蔚为壮观,闻名遐迩。

溪口码头茂林镇境内。青弋江流经茂林溪口时,携同境内汇流出口的东溪,一道奔向前方。茂林“溪口”因之而名——东“溪”入江之“口”。

章渡码头清代泾县十八市镇之一的章家渡镇境内。章渡,原名漆林渡。李白天宝十二年(753)第一次来泾县,写了7首诗,其中就有一首《早过漆林渡寄万巨》。诗中描写此处的湖光山色,甚为幽美。水中倒影,瀑布奔注,泉水清澈,山峦空青。后来,有对岸章村章姓富户为方便其女回娘家,设渡船在此,漆林渡改名章家渡,简称章渡。

1938年7月至1940年底,新四军在此设立“章家渡兵站”,转运军需物资。1939年春,周恩来同志走青弋江乘竹筏到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曾经过这里。

章渡码头古为重要码头。高桅大帆鳞集,曾设汛兵把守。沿江傍水建有一排吊脚木楼,俗称“吊栋阁”,有“江南千条腿”之称。

有诗赞曰:“西来一镇繁华天,千年吊脚柱中流。开轩临江门街面,水陆码头画境游。”

端午节边上,“章家渡划龙船”,已然成了老人的一段记忆和少年的一则童话。

枫坑码头丁桥境内,小岭有13条坑的溪水在此汇合注入青弋江。因此地枫树成林,大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境,故名。

上坊码头太园境内,村口有一牌坊,立于县治上首,故名。

城关码头 县城西门口、南水关、北水关各建有石级码头1处。

赤滩码头清代泾县十八市镇之一的赤滩镇境内。相传河滩砂石呈赤色,故名。说起来是不是很有点“赤壁”的意味?

有诗赞曰:“泾东商埠繁华处,码头红火映赤滩。但看老街卵石路,客栈栉比酒旗翻。”

马头码头 清代泾县十八市镇之一的马头镇境内。建有石级码头舶位4处。因镇南首有马头矶,故名。此为泾县北大门,与南陵县一江之隔。

以上码头,今大都不再运营。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南陵——泾县——雄路、宣州——泾县、泾县——烟墩铺公路开通。沿江架桥特别是县城弋江大桥兴建和重建,青弋江上游陈村水库、溪口大坝、黄村大坝先后兴修,天堑变通途。境内公路先后铺设升级,四通八达。国道、省道过境,更有高铁通车,高速在建,陆路通行运输渐渐取代了水路通行运输。

近年来,县内部分航道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已然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青弋江综合治理工程方兴未艾,人们倾心呵护着美丽的母亲河。

千百年过去了。虽然陆运取代了水运,但“烟笼寒水月笼沙”——当年繁忙的青弋江一路上水运行,渔翁劳作纤夫艰辛,风土人情掌故逸闻,乡风民俗美谈佳话,仍然流传在街头巷尾和字里行间,就像一帧帧珍贵的老照片,深深地镶嵌在人们记忆的镜框里。

千百年过去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古邑今日,尽管水运风光不再,“孤帆远影碧空尽”,但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陆运更发达,更畅通,更快捷,也更便利。

主要参考资料:

《泾县志》(1996年版)

《安徽省泾县地名录》(1988年)

泾县人民政府网站《走进泾县》栏目

(作者系泾县茂林中学退休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