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工匠”皇帝下葬后,皇陵内最后一位工匠是如何逃生的?佩服古人的大智慧

“工匠”皇帝下葬后,皇陵内最后一位工匠是如何逃生的?佩服古人的大智慧

时间:2023-03-09 14:05:54来源:蒲昱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蒲昱冲的《皇帝下葬后,皇陵内最后一位工匠是如何逃生的?佩服古人的大智慧》,希望大家喜欢。

殉葬制度是奴隶社会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古代许多帝王在殡天之后,都会让宫妃、奴隶和修建陵墓的工匠为其殉葬。让宫妃和奴隶殉葬是为了供其死后驱使,而工匠殉葬则是为了保护皇陵的秘密,使陵墓地宫的入口不为后世所知。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此就有清晰的记载:“葬既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为防工匠泄密,秦陵地宫中的外羡门内,估计殉葬人数数以万计。

这种制度从殷商时期就开始存在,一直到明朝英宗临终时留下遗诏“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才因此废止了一段时间。不过清代又恢复了人殉,直到康熙年间,这种残忍的制度才真正消失于史书之上。

据说工匠殉葬制度废除后,为慈禧修建陵墓的工匠就都是使用的哑巴匠人,他们白天休息,夜间施工,上下班的路上得蒙着眼睛,完工后更得遣送到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居住。所以在地宫之上的工匠院又叫哑巴院,院中琉璃影壁之下就算是地宫的入口。

不过从前的工匠们也不是每次都会坐以待毙,在一些大型陵墓之中,经常会留下工匠们制作的“逃生密道”的痕迹。作为最熟悉地宫构造的人,工匠们为了求得一线生机,会在地宫各处留下隐秘的通道通向外界,而且经常不止一处。

虽然这个方法刚开始好用,但后来为了防止工匠逃跑,皇陵修建过程中会加派士兵监督,而且在完工后也会到各处检查,直至将每一处密道堵上为止。到了后期,陵墓封闭后朝廷还会派兵把守一段时间,这就更加减少了工匠逃生的几率。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叫做“拐钉钥匙”的工具就出现了,它是工匠设计出来专为逃出陵墓而使用的。既然无法打造密道,工匠们就干脆从陵墓大门逃脱,一般大门是由一块非常重的自来石顶住的,这种自来石约1.6米高,是汉白玉材质,只要将自来石移开,工匠就可以出来。

以前大工匠们不敢从正门出来,是因为自来石无法恢复原状,一旦大家都从大门逃跑,过不了多久就必定会被发现。而拐钉钥匙就是特意为恢复自来石的位置而制作的,它的原料一般是一根铁棍,工匠们会将它的头部弯曲成n型,这样就可以勾住自来石。

在退出大门后,工匠们用拐钉钥匙在门外勾住门内的石头,带着大门缓缓关闭,在外面看不出一点破绽来。

这种钥匙不仅可以帮助工匠逃生,同样也可以从外面打开陵墓大门。1956年我国在对明定陵进行发掘时,一直无法打开地下玄宫的大门,最后也是使用了拐钉钥匙才顺利进入地宫之中。

古代的殉葬制度代表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但“好生恶死,人之常情,捐躯轻生,非盛世所宜有”。这种制度持续了几千年,牺牲了无数无辜的工匠,也成为了史书上极为残酷的一页篇章。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