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周倜分享盐城市博物馆巡礼之四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乐艺会的《周倜分享盐城市博物馆巡礼之四》,希望大家喜欢。
盐城市博物馆巡礼之四
周倜分享
周倜,男,汉族,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现为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古玩商会副会长,齐鲁古玩商会常务理事。周倜是一位实力派鉴宝专家,业余时间多年游艺学习于各大博物馆,积累了不少博物馆藏品资料,乐艺会特设专刊系列发布,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个多方位学习的机会。
东海岸边,滚滚波涛,浸退出盐城广袤的海涂。她西襟湖荡,北跨淮河,南望长江,海岸线582公里,面积14983平方公里。
5000多年前,华夏先民就来到这里,燃起文明之火,开创了“煮海为盐”的历史。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茫茫海涂上出现了煮盐重镇──盐渎县。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始称盐城。历隋、唐、北宋的发展,盐城成为闻名遐迩的海盐名城——淮盐的生产中心和村镇遍布的繁华之地。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挟大量泥沙肆虐于淮河下游,推动海涂迅速东扩,煮盐灶火随之遍及更广地域。水患、战乱与压迫使广大人民颠沛流离,苦不堪言,终在元末爆发了以张士诚为首的盐民起义。
明清时期,随着当地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海盐生产方式和管理形式都有了新的变革和发展,淮盐生产和行销进入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范公堤沿线市镇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仅盐城县城有大的发展,清初又出现了阜宁、东台县城,并在哲学、文学、书画、杂技、戏剧等方面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因有海盐之饶和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盐城,从茫茫海涂逐步走向繁华市镇。这是盐城的历史,也是中国海盐发展历史的缩影。
夏、商、周时期,盐城先后属淮夷、楚、吴等,《史记•货殖列传》中载“东楚有海盐之饶”。战国时期海盐生产被视为强国富民的支柱产业,因而这里倍受重视。汉代盐业更为统治者所倚重,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海涂前沿上的盐渎得以置县。盐渎县城故址及大量汉墓出土文物,可以说明从海涂上走出来的盐渎已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定名为盐城。
隋代大运河的开凿成功,对江淮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到了唐代,淮河两岸的海盐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海盐产地,史称“淮盐”。唐代宗大历末年(公元779年),海盐业的收入占全国税收的三分之一,而其中又以淮河两岸为最。乾元元年(758年),置盐城监管理境内盐务,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又在今东台西溪设盐仓,宋代三位名相吕夷简、晏殊和范仲淹先后任盐仓监管。尤其是范仲淹,与时任发运副使的张纶等在唐代黜陟使李承始修的部分捍海堰的基础上修起了北起境内庙弯(今阜宁),南抵如皋的范公堤,一方面阻止了海潮内浸对农业的影响,一方面保证了海盐生产,盐城地区的经济文化兴盛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