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诸葛亮明知马谡不可胜任,为何还重用?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写乎的《诸葛亮明知马谡不可胜任,为何还重用?》,希望大家喜欢。
作者:华德阳
诸葛亮北伐,魏国派司马懿出关。诸葛亮料到“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截断其“咽喉之路”——街亭。在此紧急关头,诸葛亮问道:“谁敢引兵去守街亭?”
我们要注意这个“敢”字,在诸葛亮看来,都督司马懿和先锋张郃都是“难剃的头”,一般人可能未战先怯,必须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出马。不料言未毕,出人意料的是马谡第一个请战:“某愿往。”
马谡在诸葛亮北伐的队伍里,排名靠后,仅仅排在第9位(前面有魏延、张翼、李恢、马岱、马忠、张嶷、刘琰、郑芝),他要面对的是魏军排名第一位的先锋张郃,诸葛亮直截了当地说:“你不行!”(“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
然而马谡异常自负:“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如有差失,乞斩全家。”一般的将领,在确保能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而不被主将信任,为证明自己或为之后的成功留下白纸黑字,往往主动要求立个军令状,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如果成功了,也好讨价还价要奖赏。而马谡竟然以全家性命担保,已经自负到无以复加,俗话说“骄兵必败”,可以说已经为“马谡拒谏失街亭”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还是不放心,如果丢了街亭,即使斩了马谡或其全家,但北伐必定失败,这个“赌”有点大,于是派王平相助。王平此时的身份是牙门将——裨将军,是排名第二的千军都督——领扶风太守张翼的副将。而马谡是中参军——安远将军,显然和王平不是一套班子,第一次搭班子肯定需要磨合,而班子能否正常运转,一把手的作用很大。
即使派了一员上将相助,诸葛亮仍然不放心,“恐二人有失”,又让右将军高翔屯兵驻扎在街亭东北的柳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而高翔在此次北伐将领中的排名又在马谡之后,马谡都失败了,高翔又怎能成功?恐怕诸葛亮没有考虑清楚。
即使这样,诸葛亮还是不放心,最后才让北伐排名第一的魏延在街亭之后屯扎。于是魏延不理解,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于是诸葛亮给魏延戴高帽说:“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这话说得自相矛盾,魏军的先锋是张郃,蜀国的先锋是魏延,只有他俩才可谓“棋逢对手”,司马懿派张郃,诸葛亮派魏延才说得过去,为何“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反而成了“事后诸葛亮”呢?
其实诸葛亮也是前后矛盾,也不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此前,他吩咐叮嘱王平:“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透过。”按理说,这话要么单独吩咐马谡,毕竟马谡才是守街亭的一把手;要么叮嘱同时马谡和王平,如果一把手忘了,二把手好提醒。为什么悄悄地只叮嘱二把手,再让二把手向一把手进言?要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到了前线,可是一把手说了算!这是第一点可疑之处。
再说诸葛亮既然再三不放心,因为街亭事关北伐的全局,为什么还是“硬派”马谡守卫呢?难道是诸葛亮想给马谡一个面子?毕竟他是第一个站出来要迎战司马懿和张郃的将领。但这不是诸葛亮的风格,为了胜利,诸葛亮可以用激将法让关羽立军令状守华容道,尽管刘备已经料到:“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诸葛亮却道:“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可见诸葛亮料事如神。为什么就不能料到马谡只夸夸其谈,不能委以大事?这是疑点二。
马谡、王平、魏延、高翔兵败回营,为什么诸葛亮先责问王平?是不是假如王平一慌张,或者顾全大局,承认街亭失守自己也有错误,就可以斩了王平,留下马谡?但是王平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作为二把手,已经尽职尽责向一把手进谏,一把手不听;此后,十几次向围困马谡的魏军进攻,都没有解围;然后却又救了魏延、高翔之围。可以说应该是有功之将,然而说完这些“名正言顺的理由之后”,却被诸葛亮“喝退”!之后才问罪马谡:“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这是疑点之三。
魏延、高翔和王平一样,都是因为诸葛亮不放心马谡,才让他们帮助守街亭的,为什么没有问罪魏延和高翔?魏延和高翔都是单独负责的一把手,只有王平是配合马谡的二把手,却首先被问罪?并且魏延、张翔在解救街亭之围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自己被包围,幸亏王平解围救出。这是疑点之四。
既然不相信马谡能成功,诸葛亮为什么派他守街亭?此后一而再再而三的“补救”,但都是小打小闹,不能起到关键作用,为什么不直接换人?这些疑点,会不会是诸葛亮“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