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寻古迹的莲莲:南宋皇家采石场,元代梵音清唱|余杭南山造像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乐艺会的《寻古迹的莲莲:南宋皇家采石场,元代梵音清唱|余杭南山造像》,希望大家喜欢。
南宋皇家采石场,元代梵音清唱
余杭南山造像
寻古迹的莲莲
史迹如花朵般只管开放却只能无语。
漫步在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的南山上,眼前被清幽的环境打动:几尊庄严的石佛造像,在火焰龛形的石龛里打坐,石龛顶边有一枝常春藤悬垂在佛祖额上,边上的石缝里开着几朵野花,阳光像从未世事更迭一样照耀着它们。
多好啊!石像和蔓藤,近千年的秘密,在繁华都市的角落里,静谧安然的活到如今。
已知的历史背景是:这一座南山,曾经是南宋的皇家采石场,当时北宋被金朝打败,南宋仓促在临安(杭州旧称)建都。既然是建都,营造宫廷皇城需要大量质地坚硬的石料,虽说西湖边的诸峰也可供开采,但当时惊魂未定的南宋,舍近求远,在距离杭州五十里开外的,曾经由烧制瓶窑而出名的瓶窑镇开山取石。历史总是冰冷无情,140年后,南宋被元朝所灭。这时随着佛教在江南再度盛行,僧人们相中了南山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建寺造佛,如今这南山石刻造像,便是元代遗存。
求佛者问禅师如何入佛道,禅师说:你闻见桂花香吗?“闻到”。你听见鸟儿叫吗?“听见”。禅师说:如此便是入处。或许所有的信仰都是自身精神的展开与升华,善男信女们修行之道的一个“入口”,便成为石匠们把祈愿之神留在峭壁之上的理由。
元代的宗教信仰较之宋代更为活跃,这主要表现在教派林立,门类繁多,成吉思汗时崇信全真教,其目的是聘贤选佐,求得保身之术。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后,又特别崇信喇嘛教,于是吐蕃喇嘛教首领被封为国师,由他奉诏创制蒙古新字(如今我们看到的蒙文)。元代还尊崇藏传佛教,这一时期由于西藏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归入中央政府,汉藏文化开始密切交流,元代是藏传佛教向中原地区及其周围开始辐射传播的重要时期。所以置身于余杭南山中,劈石上的造像虽是佛教遗存,却拥有鲜明的元代多融、豪放不羁的特点,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南山造像带有明确的元代题记。
国内现存的元代石刻造像已不多,或许是因为蒙元本身国祚短暂,明代政府又严厉禁止汉人信仰喇嘛教等原因。如今现存的元代石刻造像,只散见于甘肃张掖、山西太原、山东济南、浙江杭州、北京近郊等地。江南西湖畔,多清幽的意境!曼陀罗花在这里徐徐展开它的花瓣,石像是南山的主人,清冷幽静的山谷深藏着神人之间的故事,藏在那些繁密的花边、薄如蝉翼的裙裾和饱满欲滴的莲花中……
上四图:如来坐像,佛像头戴宝冠,是喇嘛教造像的一大特点,左手屈指向上,食指平伸于膝盖前,右手屈指向上置于胸部。左肩上方有清晰题记:本寺都寺比丘徒众镌造阿弥陀如来尊像……至正元年八月……。
上二图:三世佛并列雕凿,高悬于劈石之上,但从凿刻手法来看,此三世佛造像只完成了火焰形龛及佛像肩部以上的工程,之后因何停工?历史是个谜。
上三图:如来坐像头有肉髻,身披袈裟,左手执法螺,右手作说法印,此造像是南山造像现存中最大的一尊。
上二图:观音端坐于莲花座上,头戴宝冠,双手叠置腹部,手心向上托宝物。
上图:释迦牟尼坐像作与愿印,与观音对坐。
上二图:观音立像赤足踏莲叶小舟,舟下海浪翻滚,浪前有天马回首仰望观音,活灵活现。
上二图:一则有题记的“尊华宿王智佛像”,双耳垂肩,身披袈裟,下设莲座,题记最后有“万相寺”三字,是否是当时寺的名字?
上二图:一尊残像身躯以上已不见踪影,但体量巨大,足以见当时气势宏大。
上二图:火焰形浅龛内的释迦坐像作闭目沉思状,这人间的愁肠百结,是否在顿悟之间?
上二图: 真武帝造像披发垂肩,宝座下蛇缠龟身,这是南山造像现存中唯一的一尊道教造像。
上二图:放生池后端坐的释迦坐像。
上图:此三龛造像雕凿的年代应该是元代以后的续凿,由三组不同类型的造像组成,左为土地爷,中为西方三圣,右为三武将。
我为心路而来,对于我这个外乡人,追寻历史的过程,目光与思想也会聚焦在石刻艺术本身。湮没在石壁深处的,除了造像的面孔,在石刻的身后,还收藏了石匠们的灵魂,历史中的人们从不曾走远,这石壁之上烙印的,如禅定般终日凿雕,是匠人紧握刻刀的右手背上落满石灰粉,遮盖了鲜活跳动的筋脉。冰冷的石刻不语,却生动的演绎着梵音清唱,山中风信子、长春花、野百合等一代代繁花的盛会。
这劈石上的一凿一凿,为信仰穿上美丽衣裳,折好每一道衣缝,饰好每一枝清静圆满的莲花。700年的沉寂,只留下匠人与巨石撞击的火花,或许那撞击声也曾不绝于耳,如今却已是山谷中神与人之间的绝唱。
心之所向,喜乐静好。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图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