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铠甲”为《长安十二时辰》制作铠甲,“复原宋甲第一人”温陈华:让更多人实现铠甲梦

“铠甲”为《长安十二时辰》制作铠甲,“复原宋甲第一人”温陈华:让更多人实现铠甲梦

时间:2022-12-06 10:37:42来源:红星新闻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红星新闻的《为《长安十二时辰》制作铠甲,“复原宋甲第一人”温陈华:让更多人实现铠甲梦》,希望大家喜欢。

甲胄,亦称盔甲,甲为铠甲,胄为头盔。在冷兵器时代,甲胄作为将士们的护具,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十年前,温陈华完成了第一套复原的宋代铠甲,全过程都由他一人独立完成,他也成为中国古代甲胄复原的一位标志性人物。2019年,一部网剧《长安十二时辰》让千年前的盛世长安成为那个夏天炙手可热的话题。剧中,从将军到士兵的铠甲,正是出自温陈华和他的团队,铠甲全部采用真正的金属材质去复原,视觉效果上的冷兵器感是以往粗糙的道具所不能比拟的。

在最新一部关于甲胄的纪录片中,温陈华展示了作为甲胄师的终极浪漫——“我坚持(甲胄复原)这件事很久了,我以为我是在玩,但今天我觉得,它是我血脉当中固有的一些文化基因。”

很多人认为,温陈华复原宋甲是因为热爱,然而他却说,是因为遗憾。

↑温陈华

动力

残存的铠甲,“见不到”的遗憾

“我们历史上大多数英雄人物的形象都是顶盔掼甲的,比如精忠报国的岳飞、闻鸡起舞的祖逖,还有杨家将,以及各种演义小说,包括水浒英雄,等等。这些反反复复提到的英雄人物,他们都会有一个戎装的形象。其实我很难分清楚,自己是被这些英雄的人格所吸引,还是单纯地喜欢这种形象,或者两者都有。”谈及被吸引的原因,温陈华说。

1974年,温陈华出生于四川内江。在许多人眼里,他从小就是一个“爱玩”的孩子,爱玩游戏,爱看连环画,还特别爱看演义小说。在接触这些东西的过程中,温陈华第一次见到了甲胄的形象,并且被深深吸引。

为了学习铸甲手艺,从1996年开始,温陈华一边寻找老手艺人拜师学艺,一边自己看教程琢磨。说起学艺的过程,温陈华笑称:“我还是很有动手天赋的。小时候打游戏,我可以一个人双打,手和脚分别打两个手柄。所以手艺类的东西,我学起来都很快。”

内江有个轻工业安装公司,里面刚好有锅炉安装的工作,其中有一个工种就是给锅炉布置管道。但在当时,工业不够发达,导致很多管头转弯的地方缺少标准零件,需要工人手工制作,用钣金的技术把一块金属板敲击塑型。温陈华认为这项技术对制作铠甲是非常有意义的,于是主动要求被分配到这个部门学习。

此后,温陈华还专门去学了裁剪布艺、缝合皮革等多种手艺。“后来遇到不会的技术我就逐项去学。能够找到师傅我就去,比如我就专门去青海黄忠县塔尔寺学过。如果找不到师傅,我就找资料自学,那时候网络已经逐渐发达了,可以上网去和人交流。”

↑温陈华手稿

在了解甲胄的过程中,温陈华从书上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铠甲。但光从书上看还不够,他还想去博物馆一睹真容。然而真正到了博物馆之后,他却发现了一件很遗憾的事——在大部分博物馆里,都没有一套完整的铠甲,只剩许多残片。西藏的寺庙里有收藏,但都已经破败不堪。

面对这样的情况,温陈华也怀疑,这些铠甲的形象是否真的在历史上存在过?但是通过大量史料和绘画常识的学习,他又认为:“如果工匠没有见过实物的话,画不了那么丰富的细节。比如我们看电影,每当涉及到外星人,形象要么就是穿着斗篷面目模糊不清,要么就是光溜溜的样子。为什么没法想象出细节来?因为没有见过。”

坚信铠甲的存在,这种“见不到”的遗憾更是激发了他强烈的修复愿望。2010年,温陈华开始着手做第一套完整的铠甲。

艰辛

1000多个甲片,每一片都亲手剪、亲手穿孔

资料记载,宋朝由于经济发达,军队装备很是讲究,甲胄在承袭唐朝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革新,工艺考究,形制统一,在外观和审美上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说是艺术品也不为过。换言之,唐宋朝的盔甲基本结构相同,属于典型的汉甲,也是最符合我们认知的古代中国盔甲,代表着汉甲的最高峰。

铠甲的设计建立在多学科研究成果基础上,涉及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物理学等;铠甲的制作实验同样建立在多种工艺技术成果基础上,涉及材料学、精密加工、特种工艺加工等集合技术门类。温陈华在论文中提到,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瓶子形状的甲片或者云头以及乌骓状的扎甲甲片,这类甲片在很多壁画和雕塑中都有出现,它们有一个统一的特征就是在方形金属末端都有一块类圆的延伸体。当瞻仰这些中国著名古代雕塑时,不禁就会让人设想古代武将身上这些飘带就是他们当时用来打包铠甲的工具,甚至还有攀爬、捆绑的功用。

2010年到2012年底,耗时近三年,温陈华终于完成了第一套复原的宋代铠甲,全过程都由他一人独立完成,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复原宋甲第一人。

↑(宋)亮银锁子甲配陷阵兜鍪

复原宋甲的过程非常复杂,工序繁多,其中令温陈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1000多个甲片的制作,每一片都是他亲手剪、亲手穿孔的。但是温陈华说:“制作这1000多个甲片,有时候觉得很难,不过还是看跟谁比。如果我要跟现代工业比,我就觉得很苦,要拿一个铁皮剪刀徒手去剪。但是要跟古人比的话,我可以买到钢板,已经占了很大便宜了。”

剪完1000多个甲片,还要给它们一一穿孔。温陈华回忆道:“我那时候还没有台式电钻,就只有一个手持电钻。去钻孔的时候,只能一片一片地来。有的时候也会嫌慢,就十片摞起来,用一个木工夹把它们夹住,然后一摞摞钻。我当时觉得自己年轻,对手劲还是太自信了,但其实手是会晃动的,第一片打的是对的,到第三片就已经斜了。有一天我贪多,一口气打了十摞,结果拆开一看,一百片里有八十片都打坏了,又得重新剪。”这件事让温陈华意识到,有的时候,慢慢来反而比较快,不走捷径往往就是捷径。

有三年时间,温陈华都在重庆的家里默默打造这套宋甲。在家里制作铠甲,免不了常常发出叮叮铛铛的声音。街坊邻居觉得他不务正业,还有点扰民,想把他作为反面教材报料给当地的报社。结果报社记者看到他做的铠甲,写成了头条,大家都觉得很稀奇。南京某电视台节目组看到后,就邀请温陈华去参加节目。

回忆起这段经历,温陈华觉得很有趣:“我问去电视台需要准备什么,他们说你带上你的铠甲就行了,路上吃住都不用操心。我心想这挺好的,还能顺便去南京明孝陵看看,那我没有理由拒绝。”

↑大宋背嵬军将校铠

节目播出后,更多人认识了温陈华和他的铠甲。不久,就有人联络他,想买下他的第一套铠甲。刚开始温陈华并不愿意,因为他原本是做给自己的,但是买家特别热切,提出了8万元的价格。

“其实我当时心里是没数的,我自己也很惊讶可以卖这么多钱,那前面原材料的成本不就都回来了吗?有了钱,又可以重新买更好的材料和工具,再做更好的铠甲。这么一想,我就愉快地卖给他了。”温陈华说。

↑温陈华和他制作的铠甲

拿上这笔钱,温陈华从重庆来到昆明,结识了几位当代的连环画大师,又去到青海,联系到了一个做铜的手艺人。就这样,几个铠甲爱好者聚在一起,“炼铠堂”工作室初步建立了。此后,随着规模的扩大,工作室的人也越来越多。

2016年,炼铠堂接到了《长安十二时辰》剧组的订单,一下子要五百套铠甲。由于量实在太大,四家工作室合力才完成两百多套,最终炼铠堂负责制作了剧中军官的铠甲。

剧杀青后,还余下很多材料。“那些材料反正都是赚到的,肯定不能浪费了,我就想着怎么利用起来。我知道很多人想买铠甲,但又觉得太贵了。主要我们之前做铠甲都是几个人手工做几个月,手工费很高,所以铠甲价格也高。但是现在有这批材料,可以量产,所以我就想做一些比较便宜的铠甲,在网上售卖,让更多人实现铠甲梦。”温陈华介绍。

骄傲

他让中国铠甲走上了世界舞台

温陈华也致力于将铸甲的手艺传递给更多的人。

“有些人会来工作室和我一起工作,学得差不多了,就自己出去单干。当然这些人来工作室我都会给工资的,从来不会打着这个幌子招免费劳工的。”温陈华说,“还有网上的人会跟着我学,我发教程和材料包给他们。”学徒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也有少数三十多岁的。

温陈华坚信,新一代的铠甲手艺人会越来越多。“我觉得留下来的每一个壁画上的铠甲形象,它真的就是文化符号的基因,遇到合适的环境之后,它自己会有生命力,它总会复苏。我只是它重生的一个营养介质。”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甲胄文化,从2018年开始,温陈华还牵头举办了三届铠甲文化节。温陈华将2018年称为“甲胄元年”。贵州遵义的海龙屯是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景点宣传方邀请温陈华,将一群甲胄爱好者聚集在这里,穿着各自的铠甲,进行了古战场的还原,还模仿了古军阵。2019年,温陈华再次将铠甲文化节与文旅业结合,去到了江苏句容的茅山。2020年又去到了贵州兴义。铠甲文化节一届比一届盛大,也吸引了更多的爱好者。

炼铠堂的买家中也不乏海外华人,王晨光就是其中一位。

王晨光在悉尼留学时,看见一些中国留学生穿着汉服,但搭配着很现代的裤子和鞋。“我就觉得这样效果不好,一直想着怎么才能更好地传递我们的传统文化。”他说。

后来,他偶然在网上看到了炼铠堂的宣传视频,铠甲的形象唤起了他的回忆:“我小时候,家住四楼,二楼有一家门上贴着门神。我从小就看,看了十多年,印象非常深刻,也算是小时候埋下的种子吧。”他果断找温陈华买了一两身铠甲。

在澳大利亚,他和室友穿着铠甲去参加过漫展,外国人看到他的装束都惊奇地问:“Chinese?(中国人吗?)”他很肯定地回答:“Yeah,Chinese!(是的,中国人!)”他也穿着铠甲骑过摩托,黑金色的铠甲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回头率超高。他还穿着25公斤重的铠甲走了三公里路,走到悉尼歌剧院门口展示,外国人纷纷上前合影。

↑王晨光穿着铠甲参加漫展

不过,在悉尼,有些华人看到他的铠甲会问:“这是唱戏的戏服吗?”甚至还有人对孩子说:“看,日本武士!”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王晨光就很唏嘘:“我想让大家都知道,不是只有日本武士的铠甲,也不是只有西方的板甲,我们从战国到隋唐,铠甲一直在不断演变。”王晨光很喜欢给温陈华反馈铠甲在海外受到的评价,温陈华也很爱和他聊铠甲的工艺和历史,久而久之,两人处成了很好的朋友。

2019年,温陈华的铠甲正式走上了世界舞台。一位来自上海的武术爱好者找到温陈华,请他为在乌克兰举办的IMCF赛(全甲格斗中的顶级赛事之一)制作一套纯中式铠甲。这套在世界舞台上亮相的铠甲用了很多中国甲的技术特征,这让温陈华感觉特别自豪。

愿望

出一套历朝历代铠甲制作手册,从中看到我们的文化

到今天,甲胄虽然已经不再用于战场,但是依然在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发挥着它的独特作用。

温陈华告诉红星新闻,铠甲其实早已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小朋友戴的虎头帽,中式服装里的肚兜,还有长命锁,原型都来源于铠甲,关于铠甲的文化记忆从未消失。

温陈华读了许多与铠甲相关的古文,是为了给自己的作品提供理论支撑:“其实我们真的是在用做学问的方法做铠甲,但是很多人不理解。当然我也没机会让他们看到我工作的这一面,大多数人对这个是不感兴趣的,他们只对铠甲的外形感兴趣。但对我来说,就是要有这种精神,才能把铠甲做精、做好。”

接下来,温陈华打算把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一个完备的整理,然后出版一套比较完善的历朝历代铠甲制作方法的手册。温陈华说:“希望想做铠甲的人,照着它可以做出铠甲来;想找文献资料的人,在里面可以找到文献资料;想了解我们文化的人,可以从中看到我们的文化。”

红星新闻记者 任江波 实习生 高瑶 图据受访者

责编 李学莉 编辑 余冬梅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