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曾国藩”如何处变不惊?曾国藩从儒家思想文化中总结了三条经验

“曾国藩”如何处变不惊?曾国藩从儒家思想文化中总结了三条经验

时间:2022-11-26 11:47:52来源:人文史记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人文史记的《如何处变不惊?曾国藩从儒家思想文化中总结了三条经验》,希望大家喜欢。

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很多人都佩服对方的定力,也就是城府。当从一个人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哀乐的时候,说明这人的修养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古往今来,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非曾国藩莫属。

在清朝众多文人中,曾国藩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其成就绝对排第一。连左宗棠这样一位狂傲不羁的人,也十分佩服曾国藩的肚量和深沉的性格。

曾国藩是天生就有深不见底的城府吗?不,他是吸取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后,逐步总结出了一套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01

曾国藩自幼博学多才,从京城考完试后,还到了江浙一带经济发达的地区考察了一趟。在交通不便的清朝,他走南闯北,不仅学到了很多书本上的知识,也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

因此,在他的同学中,曾国藩的见识是最广的一个。和很多有才有识的人一样,曾国藩虽然木讷了一点,但谈古论今起来,总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左宗棠有次还挖苦他道:“全天下只有你涤生最明白事理,其他人都糊涂?”

当时年轻,曾国藩并没有把左宗棠的话听到心里去,直到进入翰林院,去拜访他的恩师穆彰阿时,才被当头棒喝。

穆彰阿是军机大臣,道光皇帝面前的大红人,权倾天下。由于曾国藩参加会试时,穆彰阿是主考官,按照当时科举规矩,自然就是他的恩师了。一天,曾国藩去拜访恩师时,穆彰阿爱理不理,两人之间也没有多余的话说。

就在曾国藩很尴尬的时候,猛然抬头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唐朝周昉的仕女图。对古玩字画很有研究的曾国藩眼前一亮,仔细看了画有,情不自禁卖弄起自己的学问来:“这画晃眼一看,确实是周昉的,可仔细一看,就是一幅赝品。”

穆彰阿对古玩字画也有研究,见曾国藩口出大话,很不高兴地回答道:“哦,看来老夫玩了一辈子古玩字画,眼笨拙的很啊!真假都看不出来了?”

曾国藩听到穆彰阿不高兴的语气,自知说错话,慌忙道歉。后来,曾国藩找了一幅唐伯虎的真迹,才让穆彰阿真正原谅了他。

这件事情后,曾国藩无论与任何人交谈都牢记:少言语,绝不卖弄自己的知识,即使自己的才学高于对方,也绝对不夸夸其谈。

02

33岁那年,曾国藩作为翰林院的一名侍讲,被道光皇帝派往四川主持乡试。

虽然只是一名四品官员,但作为钦差,皇上还是给他派了两名侍卫,随身保护他的安全。

当两名侍卫到曾国藩面前来报到的时候,他很是感动,认为皇上想的很周到。可是,时间一长,曾国藩就看出这两名宫廷侍卫没有素养,每到一个地方,不是寻花问柳,就是敲诈勒索地方官员。

曾国藩很是看不习惯,有一天晚饭,在饭桌上,曾国藩就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对两个宫廷侍卫提出了批评。

这两名侍卫毕竟是在宫廷当差,还是很有城府,对曾国藩的批评虽然没有多说一句话,但从其表情来看,他们根本没把这名四品钦差放到眼里,其中一名矮胖的侍卫只是不安地玩弄自己手上的玉扳指。

曾国藩这才看到,这名侍卫手上的扳指非寻常之物,其纹理细腻,图案清晰,一看就价值连城,绝非民间之物,一定出自宫廷。

曾国藩看到这个扳指后,猛然住口,怪不得自己一路虽然是秘密出行,可每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员总是未卜先知,早早就到城门外迎接,原来奸细就在自己身边,就是这两个侍卫。

在后来的同行中,曾国藩放低了自己的身份,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和这两个侍卫商量,也经常请他们吃饭喝酒。慢慢地,两个侍卫的话开始多了,原来他们都是散秩大臣肃顺的人。肃顺是郑亲王端华的弟弟,真正的皇上宗亲。

从此以后,曾国藩对这两个侍卫,完全以朋友的身份相处。侍卫们的文化都不是太高,见曾国藩一个满腹经纶的文人愿意与他们交朋友,也都放下身段,无话不谈。

每次在一起交流,曾国藩就多了一个心眼,即不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只听他们谈论宫廷趣事。他认为:在与不是一条船上的人交流,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聆听,少指责,这些人,即使不能成为朋友,但也绝对不能让他们成为敌人。

正是曾国藩能看风使舵,不得罪权贵,在他后来的官宦生涯中,没少得到肃顺的照顾和提携。

03

当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手握几十万湘军的时候,前来求他的人猛增。这些人中,有他的同窗好友,也有门生故吏。李鸿章就是此时来到了他的军营中,成为一名幕僚。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首席大弟子,自然比一般人有所优待,不仅可以陪伴在曾国藩身边,还能随时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一次,曾国藩屯兵于两面靠山,一面靠水的地方。李鸿章觉得这样屯兵不妥,如果长毛来犯,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李鸿章很是着急,不顾自己是学生,强烈反对恩师这种做法。

曾国藩自然有自己的道理,他是故意将屯兵的劣势让敌军知道,其实是暗藏了一支尖锐部队,等待敌军到来后,瓮中之鳖。

曾国藩听了李鸿章喋喋不休的诉说后,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他认为:不与人争论,是最不得罪人的行为。很多人喜欢争论,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别人是错误的。当然,别人的提醒一定要警觉。除此之外,多余的争论,都会导致友情、亲情疏远。

后来,曾国藩在教自己的亲弟弟曾国荃如何为官时,总结了他一生的经验:一定要少言语,少过早发表自己的意见;多聆听,只有聆听,才能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得到自己更多想知道的信息;莫与人争论,争论往往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厉害,其实,厉害是在行动中,而不是在争论中。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