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匈奴”王昭君背后的男人,一个“腐儒”眼中的战争与和平

“匈奴”王昭君背后的男人,一个“腐儒”眼中的战争与和平

时间:2022-11-24 07:06:22来源:小董说历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小董说历史的《王昭君背后的男人,一个“腐儒”眼中的战争与和平》,希望大家喜欢。

昭君出塞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位列四大美女的她总是会受到人们的格外关注,尤其是对她没有贿赂画师而受到皇帝的冷落,最后要被远嫁匈奴皇帝直接面见后才追悔莫及的事情更是唏嘘不已。

贿赂画师宫廷冷落什么的都是现在宫斗戏里的桥段,不足为奇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只要后宫存在一天,在“狼多肉少”的情况下,这种事情一定会以各种版本和形式不断上演。

今天我们要从昭君出塞背后的儒家路线之争,看一看大汉王朝的战争与和平,聊一聊一部《春秋》经典,是如何做出不同的解读,从而做出完全相反的政策。

(1)舌战群儒

舌战群儒的故事说的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一人大战东吴群臣,说的他们哑口无言心服口服,最后促成了孙刘两家联手抗曹的故事,这件事一直是当做诸葛亮的光荣事情来谈论的,先不说其真实性,就算真的有如此精彩的辩论,结果也不是诸葛亮一个人决定的,因为在汉朝的确发生过这样一场舌战群儒,从这件事情的结果我们就能看出,所谓的舌战群儒最终的胜负并不取决于口才。

公元前51年,也就是汉宣帝甘露三年,这一年在石曲阁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召集了全国顶尖的知识分子,主要是分成两大阵营,一派支持《公羊传》,一派支持《谷梁传》。

这两派的争论是儒家内部的事情,简单的讲就是汉朝独尊儒术之后把《春秋》作为国家的最高执政纲领,讨论事情决定国家政策的时候,都要从这部经典中找出依据来。

但《春秋》实在是太简略,简略的你完全不知道圣人的微言大义究竟是个什么意思,于是对这部经典的解读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当时围绕着这部经典出现了两部解释著作,一部是《公羊传》一部是《谷梁传》,他们都是根据《春秋》做出的解读,但因为风格不一样,所以在儒家内部几乎就形成了水火不容的两派,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解决这种争论。

虽说是水火不容,但在这会议之前,基本上还是《公羊传》占据上风,因为这是汉宣帝的祖父汉武帝定下的国策,但时代在变化,很多儒生对《春秋》又有了不同的理解,于是《谷梁传》的呼声就越来越高,顺便说一句,现在名气最大的《左传》那个时候还非常弱小,完全不配做其他两部解释《春秋》著作的对手。

于是在汉宣帝的主持下,《谷梁传》作为后来者,需要跟已经上位的《公羊传》进行辩论,大学问家萧望之凭借着自己对《谷梁传》的深刻理解,在石渠阁会议上大放异彩,最终说服其他儒生和皇帝,《谷梁传》正式打败《公羊传》也成为了官学教科书,也在汉朝最高的国家机构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这可惜这场关乎管家命运的会议留下来的记录并不多,要不然说不定也会像诸葛亮舌战群儒那样被人们所称道萧望之的口才之好。

(2)提线木偶

在皇权时代揣摩上意成了想要晋升官员的必修课,比如以精通律法出名的张汤就非常能够揣摩皇帝的意思,口口声声引经据典的解释这件事之所以这么办,是因为国家律法有规定,但实际上不过是因张汤非常了解汉武帝的意图,所依据的律法做出的解释,最终都是非常非常符合汉武帝的意思。

表面上看起来张汤是引经据典,实际上不过是汉武帝的提线木偶罢了,很多话虽然是皇帝的意思,当时皇帝就是不直接说,他需要别人引经据典替他说,所以张汤那个时候很吃香。

汉武帝想要攻打匈奴,于是就要找一个理由,最好是圣人说过的话,这样才能让大家信服,当时的圣人就是孔子,这个当然不是从《论语》里找,《论语》是弟子们整理的不是孔子的作品,孔子的作品是《春秋》,也就是所谓的“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有人找来找去,还真的就在《公羊传》里找出了一段九世复仇的话,大意就是国君的耻辱就算过了九世国君也不能忘记,一定要去报仇雪恨方能罢休。

古代三十年为一世,九世也就是270年,为了这么遥远的仇恨去复仇,这可真是颠覆了我们传统印象中儒家的印象。

汉武帝要报的仇就是刘邦的“白登之围”,那一年刘邦被匈奴围困,差点被匈奴杀掉,于是汉武帝根据《公羊传》里面讲的复仇的思想,举全国之力攻打匈奴,很多人也就没有了反对的理由,毕竟九世复仇这话是圣人说的。

但其实说这话的人也不过就是汉武帝的提线木偶罢了,他知道汉武帝想要攻打匈奴,于是就从书里找出来这个一个理由,所谓引经据典的辩论很多也不过就是走走形式,其实拍板的人心里早就有了答案。

孙刘联合抗曹也是如此,有人说诸葛亮居功至伟,有人说是鲁肃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有人是周瑜力挽狂澜促成了孙刘联军,但事实上这些都不过是孙权的一个台阶,他心里早就有了定论,毕竟最后最决定的是孙权。

(3)昭君背后的男人

话不能随便乱说,但也得看什么时候,几十年之后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继位,他不像他爷爷那样有雄才大略,同时也是因为国家耗不起,所以对外一直都是和平的主张。

正巧这一年,匈奴发生了内乱,大家都认为这是个攻打匈奴的好机会,毕竟汉武帝时代匈奴那么强大,国家冒了多大风险都要去攻打匈奴,现在趁匈奴内乱,还不赶紧“趁你病,要你命”这才是复合九世复仇的那种精神的做法。

但此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说了一番话,你听了都想打他一顿,这个人就是萧望之,居然说了一大堆仁义道德的言辞,意思就是说现在匈奴发生了内乱,又闹饥荒,我们作为仁义之师,应当救助匈奴,向匈奴示好,只要自己的德行好了,匈奴自然就来归附我们了。

你听了有没有想打他一顿,典型的迂腐儒家思想,什么德行好了别人就来归附,仁者无敌之类的话,不过人家萧望之说的没错,以内他引用的也是《公羊传》,同样也是对《春秋》的解释,但他得出来的解困却是不要打兄弟,这个时候帮助他就好了。

如果是汉武帝在场,说不定萧望之立马就被拖出去打死了,但这个时候在位的是汉宣帝,他竟让同意了萧望之的意见,没有趁匈奴内乱去攻击匈奴,反而去帮了他们。

跟神奇的是,效果竟然出奇的好,呼韩邪单于竟然归附了汉朝,请求一名公主嫁过去,双方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于是就有了昭君出塞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但很多人不知道昭君出塞背后的那个男人萧望之。

昭君出塞不同于以往的和亲,这次是汉朝占了上风的情况下的核心,呼韩邪单于请求汉朝公主嫁过去,有这么硬的娘家人,昭君在匈奴的生活应该也不会太差,因为从此以后汉朝和匈奴之间真的保持了几十年的和平,这里面一定有王昭君的功劳。

(4)儒家的软与硬

昭君出塞的背后其实是复杂的博弈和思想路线的争论,汉武帝对外强硬,于是引经据典的要去攻打匈奴,汉宣帝资质平平,同样的引经据典支持自己的和平路线,很多时候经典根本不重要要,对于经典的解释才重要。

昭君出塞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儒家看似腐朽不堪的以德服人的思想居然占据了上风,九世复仇的春秋大义也再也没人提了,这些看起来是儒家思想的变化,其实是国家实力的真实反映。

国家强大,自然会有人搬出来九世复仇的春秋大义,高喊着打的他服为止,国家实力不行,肯定就有人说,圣人教导我们要以德服人,本质上都是在实际利益需要下打着儒家幌子编辑的话术而已。

当年赵匡胤想迁都洛阳,因为开封无险可守,但他弟弟赵光义一句,国家城防“在德不在险”就噎的赵匡胤无话可说,这些也都只不过是利益驱使下的说辞而已,赵匡胤也明白这个道理,根本就不是被这句话说服不迁都的,他只是看到了所有人都在反对,自己一意孤行也成不了事而已。

儒家的硬气与软弱都是时代风气实力的体现,儒家本身并不完全是迂腐或者软弱的,同样是公主和亲,王昭君的待遇和历史待遇肯定要远远高于汉朝初年的和亲,这是实力的体现,跟儒家本身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关系。

总结:无论如何,昭君出塞都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结果,双方的百姓都得到了太平年景的生活,这比任何说教和理论都实实在在,王昭君的故事也世世代代一直流传下去。

从“石渠阁”会议的争论,看昭君出塞的儒家内部分歧王昭君背后的男人,一个“腐儒”眼中的战争与和平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