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强大的唐朝为何而亡?看看这场针对朝廷的大规模谋杀案你就能明白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微聊历史的《强大的唐朝为何而亡?看看这场针对朝廷的大规模谋杀案你就能明白》,希望大家喜欢。
近些天,发生在中东某国的导弹暗杀事件,赚足了舆论的眼球。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这一显得不怎么“正大光明”的特殊作战方式并不罕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刺客”,几乎家喻户晓;刘秀平定蜀地时,来歙、岑彭这两位主帅连续被对方暗杀,曾让整个汉王朝为之震动;三国时蜀汉的大将军费祎则被曹魏降将在酒席上当众刺杀。
但上述案例,与我们今天讲的这一起事件相比都是小儿科:晚唐的唐宪宗执政初期,发生了一起针对朝廷官员的大规模暗杀行动,宰相被当街砍头、朝廷物资仓库被烧、朝廷官员吓得不敢出门,甚至整个洛阳城几乎血流成河。而这起暗杀的组织者,正是名义上身为朝廷臣子的藩镇。
唐王朝藩镇问题的由来、唐宪宗继位时的形势
藩镇又被称为军镇,起初是唐玄宗为了经略外敌而在边境设立的几大节度使,他们享有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辖区的权力;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对付叛军,这一制度逐渐扩散到腹地,各地陆续出现了大量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规模不等的军镇。
但藩镇并不等同于割据者,安史之乱前,唐朝的九大节度使处于中央的控制之下,直至安禄山身兼三大节度使;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作为朝廷妥协的产物,河朔三镇(即范阳、成德、魏博三大节度使)拥有了高度的自治权,它们不仅无需向中央缴纳税赋、自任官员,甚至节度使之职也早已实现了家族世袭制,跟独立的小王国没两样:
河北三镇,相承各置副大使,以嫡长为之,父没则代领军务。
而当时其他地区的藩镇,绝大多数并非羁傲不逊,它们不仅按时按量缴纳税赋、由朝廷任命官员,还要听从朝廷的指挥讨伐不听话的其他藩镇。
唐德宗在位初期,曾雄心勃勃要摆平河朔三镇,并在公元781年借着成德节度使病死的机会对其用兵。没想到利用藩镇打藩镇,最终却导致了形势逆转。公元782年,卢龙(范阳)节度使朱滔、成德节度使王武俊、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平卢)节度使李纳联合起来对抗朝廷;雪上加霜的是,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与四镇勾结,战火蔓延到腹地。783年,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发生了哗变,唐德宗出逃、叛军占领长安,削藩之战被迫停止。
784年,唐德宗李适下“罪己诏”,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并且赦免了叛乱的藩镇。其后唐朝廷改变了对藩镇用兵的政策,多事姑息。例如,在公元786年,淮西将领陈仙奇杀死李希烈向朝廷投降,唐德宗任命其为节度使;七月,陈仙奇又被吴少诚杀掉,唐德宗马上又任命吴少诚接任节度使。
这几乎是在向藩镇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节度使一职,心狠手辣且武力强者得之。就这样,在唐德宗执政后期,藩镇的势力逐渐增强、蠢蠢欲动。
公元805年,饱受争议的唐德宗去世;他的儿子唐顺宗李诵在位不到一年,就因为常年生病,把皇位传给儿子李纯,自称太上皇退居二线;第二年,李诵去世后,唐宪宗李纯成了当家人。与当初祖父即位之初时一样,此时的李纯决定要拿藩镇开刀。
先甜后苦,雄心壮志要削藩的唐宪宗,碰上了硬骨头
起初竟然出奇的顺利:同年,野心勃勃、想要统领四川的西川节度使刘辟被轻松拿下;第二年,镇海节度使李锜刚刚起兵,就被手下出卖。连接除掉两个心怀不轨的藩镇,大唐君臣一时间信心满满。
公元809年,河朔三镇迎来了变故: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去世,他的儿子、副节度使王承宗按照老规矩,直接自立。唐宪宗决定抓住这一机会,解决老大难的河朔问题:
上欲革河北诸镇世袭之弊,乘王士真死,欲自朝廷除人,不从则兴师讨之。
而王承宗不仅不受命,甚至扣留朝廷派去的德州刺史薛昌朝。同年底,唐宪宗派宦官吐突承璀率领六镇兵马进军讨伐。但由于所托非人,各路军马根本不受官宦的节制,“威令不振”,双方各有胜负,一直未能实现重大进展。
公元810年7月,为了缓解压力,王承宗派人向朝廷表示“乞输贡赋,请官吏,许其自新”,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等人也多次上表求情;考虑到师劳无功,而且担心再次引起河朔抱团,唐宪宗下令撤军,正式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河朔地区暂时回归安定。
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并且杀害了劝其归顺朝廷的苏兆、杨元卿等人。
淮西节度使地处中原,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当初李希烈反叛以来,数十年内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大唐君臣对此耿耿于怀。在得知吴少阳死后,宰相李吉甫认为:
淮西非如河北,四无党援,国家常宿数十万兵以备之,劳费不可支也。失今不取,后难图矣。
唐宪宗对此深以为然,第二年,他决定调兵遣将,决心一举拿下淮西这一心腹大患。
然而淮西并非“四无党援”,得知朝廷动真格的,吴元济向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求援。顾虑到唇亡齿寒,王、李二人连续向唐宪宗上表说请,但被置之不理。
不甘心的李师道,决定另辟蹊径,让朝廷知难而退。
骇人听闻的连环刺杀案:军需被烧、宰相被杀,甚至官兵也被威胁
为了应对不时之需,李师道平日里花大价钱养了一批杀手。眼下,是时候把他们派上用场:
用兵所急,莫先粮储。今河阴院积江、淮租赋,之。募东都恶少年数百,劫都市,焚宫阙,则朝廷未暇讨蔡,先自救腹心。此亦救蔡一奇也。
一时间,长安、洛阳一线频繁发生盗抢事件;四月,负责向平叛前线转运物资的河阴转运院被人袭击,“杀伤十馀人,烧钱帛三十馀万缗匹、谷二万馀斛”,人心震动;再加上前线的战事进展不顺于,一些朝臣上言请求罢兵。
五月,唐宪宗派中丞裴度去前线考察战况。裴度返回后,坚信淮西“必可取”,并且推荐重用李光颜。月底,李光颜在时曲大破淮西兵,杀数千人,这让唐宪宗的平淮信心更加坚定。
眼见一计未成,李师道改派刺客潜入长安刺杀主战派大臣。
六月的一天,还未天亮,正要入朝的宰相武元衡刚离开家门,就被暗中杀出的刺客击伤,随即被杀害、首级被割下取走。紧接着,刺客又去谋杀裴度。在脑袋被砍伤后,裴度摔入水沟中,所幸帽子较厚未被伤及要害;同时他的随从王义勇敢的挺身而出呼救,刺客落荒而逃。
堂堂京城,宰相当街被杀,一时间长安震动。唐宪宗不得不派出大量金吾卫,“张弦露刃”贴身护卫各位宰相,所过之处更是严加盘查。自此以后,天没大亮时,官员不敢出门;以至于唐宪宗经常在朝堂等了许久,上朝的人员还未到齐。
嚣张的刺客甚至留下纸条威胁金吾卫以及相关府、县衙门:“毋急捕我,我先杀汝。”唐宪宗震怒,立下赏格:“获贼者赏钱万缗,官五品;敢庇匿者,举族诛之”。于是长安全城大搜捕,甚至各级官员家中的夹墙都被拆开细细搜索。
由于之前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多次上书诋毁元衡,加上京城中成德军进奏院的张晏等人言行可疑,众人据此控告是王承宗派张晏等人刺杀了武元衡。在严刑拷打之下,张晏等人认罪,19人被斩首示众。而真凶则安然无恙逃出京城。
裴度痊愈后,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他建议唐宪宗不要被刺杀案影响,继续坚持对淮西用兵:
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业已讨之,两河籓镇跋扈者,将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
唐宪宗深以为然,把对淮西用兵之事全权委托给裴度。七月份,他下诏数落王承宗的罪恶,并且表示“攻讨之期,更俟后命”,也就是说:等着瞧,收拾完淮西就揍你。
敢惹官兵,却不该惹山民,李师道的更大阴谋意外流产
当时,由于前线军情吃紧,淮西兵一度杀到东都洛阳附近,因此洛阳守军大部分被派往城外的伊阙戒备。不死心的李师道决心抓住此时机搞一番大事情,他暗地里派遣上百人分批溜进城内的平卢节度使留后院(类似于今天的驻京办),策划择日焚烧宫城、纵兵大肆抢掠。
八月,这伙人杀牛炖肉、饱餐一顿,计划第二天起事,然而其中的一个小兵临时反悔,向东都留守吕元膺揭发此事。伊阙守军立即前来围剿,却被这伙亡命之徒逃出长夏门,奔进山中。为了铲除这伙隐患,吕元膺向城内外发布重赏。
洛阳城往西南接近邓、虢两地,那里高山深林,人们以射猎为生,天性骁勇,被人称为“山棚”。
在洛阳城事件后的几天,有个山棚打来了一头鹿,在去卖鹿的半路,被那伙平卢贼直接抢走。彪悍的山棚哪里受得了这口恶气?他回家后召集父老乡亲,并且带着官军找到了平卢贼的老巢,把他们来了个一窝端。
经过调查得知,这伙人的头目是中岳寺的和尚圆净,年轻时是史思明的部将。他向李师道献计,在伊阙、陆浑两地之间大量购买田地,以此为资源收买部分山鹏。同时,圆净利用李师道拨给的资金,以修治佛光寺为名纠结同党,协同那些依附自己的山鹏在洛阳城内外同时起事。
经查实,这一事件共牵连出李师道的党羽数千人,甚至包括洛阳城留守、防御使以及驿站士兵在内。后来这些人全被处死,而和尚圆净在临刑前,还在愤愤不平的痛骂:“误我事,不得使洛城流血!”
直到这个时候,朝野才知道这一些列暗杀、破坏事件的是主谋是李师道,而非王承宗。但当时正忙于平定淮西,暂时无暇分身。
在清除刺客后,大唐朝廷继续对淮西用兵。在公元816年,李师道、王承宗响应吴元济一起起事。为了缓解胶着的战局,唐宪宗先是派名将李晟之子李愬为西路唐军统帅,其后又派裴度前往前线督军,朝廷开始开始屡屡获胜。
公元817年十月十日,李愬利用风雪交加的天气掩护,率领9000唐军夜袭淮西节度使的老巢蔡州。12日晚,唐军攻进内城,吴元济投降,各地的淮西军相继放弃抵抗,历时数年的平淮之战以朝廷获胜落下帷幕。
暂时的胜利,挽救不了病入膏肓的大唐
淮西被平定后,王承宗也被迫献地谢罪;820年,王承宗死后,他的弟弟王承元归顺朝廷。
至于李师道,起初他也计划学习王承宗归顺朝廷,并送自己的儿子进京做人质,但不久又举兵反叛。公元818年七月,唐宪宗下令各路军镇前往讨伐;兵临城下之际,李师道被部下刘悟所杀,淄青再度回到朝廷的管控。
公元819年七月,宣武节度使韩弘进京,并多次进贡大量金银财宝马匹,要求留在京师。唐宪宗任命韩弘守为司徒、兼中书令,另外派吏部尚书张弘靖前去接任宣武节度使
一众曾经最为桀骜不驯的藩镇归顺朝廷,标志着唐宪宗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在和藩镇的战争中,为了免遭唐德宗的覆辙,唐宪宗对宦官的重用也达到了顶峰,他的心腹宦官吐突承璀作为统帅带兵出征,标志着宦官势力进入到了新的阶段。
同时,在取得上述胜利后,唐宪宗自以为功盖天地,逐渐放弃进取心、开始骄奢淫逸。立下大功的裴度被罢免后,奸臣皇甫镈得到重用,唐王朝的政治再度混乱不堪。此外唐宪宗还信仙好佛,服用长生不老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诛杀宦官。
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陈弘志等暗杀,李恒登基,是为唐穆宗。自此以后,唐王朝的君主册立几乎被官宦把控,宦官集团的权力不仅超过朝廷官员,甚至凌驾于皇权。唐文宗曾经想清除宦官势力,却反被对方先下手为强,“甘露之变”让众多朝臣喋血京城;以后的历届皇帝,均为宦官集团控制,政治空前腐败。再加上之前为了筹备军需而在全国范围内增收的间架、茶叶等杂税,更加导致民不聊生。
而曾经的河朔三镇被中央管辖后,主政的官员大部分昏庸无能且为政简单粗暴。再加上唐穆宗即位后推行了裁兵政策,这样虽然可以节省财政开支,大量被裁掉的士兵无以为生,由此埋下了隐患。公元821年卢龙发生兵变,新的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崛起,“河朔三镇”复叛。朝廷的平叛军无功而还,难以承受的军费浩大,逼得朝廷只得承认现状。唐武宗时期虽然曾经一度改观,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上述局面。
就这样,直到公元874年,黄巢、王仙芝等人起义,沉重的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被朝廷依仗的李克用、朱全忠(朱温)等藩镇实力进一步扩张,各地军阀林立,出现了数个实际上独立的小王国,唐王朝实际上已名存实亡。公元907年,朱全忠篡唐立梁,立国290年的大唐正式覆灭。
结语
“谋屠都城,烧宫阙,悖逆尤甚”,李师道大肆屠杀朝廷要员、阴谋破坏东都的行为,体现出经过数十年的藩镇割据后,唐王朝的权威与向心力已经岌岌可危。但唐宪宗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完全无视日益严峻的政治与社会现实矛盾,骄奢淫逸、宠信宦官,寄希望于用家奴制衡军镇,以至于在他之后整个大唐朝廷几乎完全落入宦官之手。而腐败的政治与经济,更是严重损害了朝廷的公信力,河朔三镇归而复叛,各地军镇也相继离心离德,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曾经的大唐盛世,最终不可挽回的步向了绝路。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