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吐蕃”唐初安边名将裴行俭,虽是一介文弱书生,却被誉为“儒将之雄”

“吐蕃”唐初安边名将裴行俭,虽是一介文弱书生,却被誉为“儒将之雄”

时间:2022-11-18 09:25:55来源:阿藏历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阿藏历史的《唐初安边名将裴行俭,虽是一介文弱书生,却被誉为“儒将之雄”》,希望大家喜欢。

裴行俭字守约,虽一介书生,却是唐朝继苏定方之后的又一位名将,苏定方曾为找不到传人而苦恼,后来两人相遇对他说:“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贤也。”裴行俭得苏定方传授其一生所总结的用兵奇术,后世称其为“儒将之雄”。

西平突厥叛军

公元677年,吐蕃经常骚然唐朝边境,西突厥中有一些部落也叛唐归附吐蕃,唐朝开始商议征讨叛贼一事。在公元679年,唐朝得知吐蕃国王赞普去世的消息后,唐太宗便趁其子还未巩固吐蕃上下之时,令裴行俭率大军出征剿灭叛军。

只是裴行俭对讨伐吐蕃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向唐高宗进言献策,认为吐蕃现在虽然刚刚死了领头的,但是群臣之间依旧和睦,加上国力强盛又接连取得胜利,现在正是士气正旺的时候,不好强行征讨。

接着裴行俭提出了应对政策,借着波斯国王去世,护送压在唐朝的其子回国,等路过西突厥和吐蕃的地盘时,再突然发难拿下吐蕃。此计确实精妙又符合时宜,唐高宗当即便采纳裴行俭的计策,然后任命他为安抚大使,执行这次秘密斩首行动。

很快裴行俭一行人就到了西州,沿途唐朝的各个属国全都派出官员迎接,然后裴行俭就开始实施他的计划。首先他四下传播现在天气炎热,要在须秋驻军,等到秋天凉爽的时候再前进,而对方藏在人群中的探子也很快将这个假情报送了回去。

裴行俭又召来安西四镇的酋长,说他自幼便喜欢打猎,到京城做官后也不曾忘记,邀请众人前去一同狩猎。在裴行俭的招揽之下,很快就凑齐了上万名打猎的好手,带着这些人一路前进,路过阿史那都支突厥可汗的营地时,裴行俭派出使者前去问好。

阿史那都支还以为裴行俭真的是来打猎的,在前来拜见时被擒获,李遮匐听到消息后也投降大唐,随后两人被押送回京师问罪。裴行俭不费一兵一卒就抓获叛党,被唐高宗夸赞说集文韬武略于一身,要同时授予他文官武将的职位。裴行俭当即被高祖任命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粮车藏兵破敌

公元679年,东突厥的两个部落蓄谋已久叛出唐朝统治,单于都护府管辖内二十四州的酋长响应反叛。在萧嗣业讨伐失利后,朝廷任命裴行俭为军队大总管率军三十万讨伐叛逆,军队规模之大历来少有。

萧嗣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粮车被劫,裴行俭吸取教训,又针对突厥人爱袭取粮车这一点设下计谋。裴行俭下令伪装粮车三百辆,精兵持陌刀劲弩藏于其中,由羸弱士兵护送前进,而大军紧跟其后。

突厥人的探子将粮车的位置送回去之后,突厥人果然率大军来袭,护送粮车的士兵逃走。等这些贼人放下戒心查看粮车之时,精兵从粮车中杀出,紧接着大军杀至,自此突厥人再不敢袭击后续的运粮部队。

次年裴行俭同叛军在黑山处决战,以突厥叛军惨败的结果暂时告终。不久之后,阿史那温傅同阿史那伏念再次叛变作乱,裴行俭第二次奉命征讨东突厥。在裴行俭的反间计之下,阿史那伏念对盟友心生猜疑,先是送来请降的信件,之后没几天就押着阿史那温傅前来投降。

裴行俭随即押送两个叛军首领凯旋回京,只是侍中裴炎一干人等嫉妒裴行俭立下的功劳,在向高宗一番进言之下,裴行俭的功劳变得只值一个“闻喜县公”。而之前裴行俭承诺阿史那伏念说降者不杀,只是朝廷最后依然将两人斩首示众。

这是唐朝自建立以来第一次处决投降的将领,也为之后突厥再次反叛埋下了祸根。裴行俭对这种行为表示耻辱,称杀降之后,恐怕再也没有人敢来投降了,随即以生病为借口,再不出府门。

公元682年,突厥再次发动叛乱,唐高宗任命此时已经六十多岁的裴行俭为大总管,打算让其再次西征平定突厥叛乱。或许是裴行俭年老身体不适,或许是他对伏念和温傅降而被杀依旧心中抑郁,在即将要出征的时候于家中突然去世,享年64岁。

《旧唐书》:“裴闻喜,文雅方略,无谢昔贤,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也。”

唐高宗念及裴行俭多年里为稳定边疆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追授他为幽州都督,并令京城中一位六品官员负责裴行俭的家事,直到其子孙可以自立为止。而这位花甲之年仍要为国效命的裴行俭老将军,虽原是手无缚鸡之力一介书生,率军却依然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愧于旧唐书对其的评语,无愧于“儒将之雄”的称号。

参考文献:

《旧唐书》

《裴行俭的道与术》

《唐代名将裴行俭治边方略》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