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神童”古代“保送”制度,选拔神童直接做官,而事实证明不太“靠谱”

“神童”古代“保送”制度,选拔神童直接做官,而事实证明不太“靠谱”

时间:2022-11-13 12:56:41来源:房产新料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房产新料的《古代“保送”制度,选拔神童直接做官,而事实证明不太“靠谱”》,希望大家喜欢。

很多网友在学校与和高考时,都听说过“保送”这个词语,指的是在一些专项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有机会能被直接“保送”到顶尖高校就读,且不用参加高考的特殊选拔方式;其实这项制度并非是现代人独创,在古代也有与此十分类似的制度,用来选拔优秀儿童,而且一部分儿童,还会被直接授予官职;这项制度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听编者为您仔细讲述。

在《三字经》中,记载了一个名叫方晏的唐代儿童,在七岁时参加“神童举”,被授予“秘书省正字”的高官;这里的“神童举”就是古代的“保送”制度,选拔出一些神童,可绕过科举直接做官;神童举是在唐代初年设立,也叫童子举,但是它的前身,则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汉书》曾记载,宰相萧何立下法律条令,规定能讽书九千字以上的儿童,参加学童选拔后,可直接被封为童子郎,有机会被授予尚书、御史、史书等官职。

可见早在汉代,一些聪慧的神童,就可以通过这种“保送”制度,早早步入了仕途,例如《后汉书》中记载的谢廉与赵建,这二位神童,就是通过了专项考试,被推荐为童子郎,先人一步做了官;到了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神童举也随之正规化、流程化,与秀才、明经、进士一起,被列为了每年都会举办的科举项目;唐代神童举规定,参加选拔的儿童年龄必须在10岁以下,且要通过普通的科举知识测验,考试内容一般要涉及《九经》、《论语》与《孝经》。

据《新唐书》记载,称参加童子科的儿童,能通《九经》之一经,与《孝经》、《论语》者,可在背诵出十篇文章之后,被直接授予官职,能背出七篇文章的儿童,也可以被授予出身,算是有了官方承认的学历;虽然参加童子科的儿童,年龄都在十岁以下,让他们做官跟“过家家”似的,但少数人的确在当时被授予了官职,例如前面提到的神童刘晏;而其余的大部分通过考试的儿童,则都是获得了出身学历,与一些物质奖励,等到年长之后,再参加科举之时,有优先录取的权利。

宋代以后不再将童子举设为常规科举方式,但年龄却被放宽到15岁以下,在各地方选出能作诗通经者的神童后,再到帝都接受天子的亲自考试,考试的内容也与之前差别不大;著名的北宋文豪、高官晏殊,就是在14岁通过了神童举,被授予进士出身,获赐“秘书正字”步入了仕途;到了南宋一朝,神童举再次改革,不仅有文考,还增加了武考,而且女童也可以参加神童举。

《文献通考》中,就记录了1174年,一个名叫林幼玉的九岁女童,通过了童子举,获得了进士出身,还被封为“孺人”,成为名动一时的女神童;但由于儿童只有背诵能力,而缺乏理解与书写能力,其实并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优秀人才,因此宋高宗就曾感叹说:“通过背诵通过考试的神童有很多,但是登科显名的人才,自从朕即位后从来没有见过”。

宋真宗时期的神童蔡伯俙,在三岁时就已经被授予“秘书正字”,真宗还亲自为他赐诗寄予厚望,但蔡伯俙到了七十岁,还只是个六品司农少卿,显然早就泯然众人,且一生碌碌无为;虽然神童举出产的真正人才很少,但它毕竟是一个入仕的捷径,所以让无数功利者趋之若鹜,用尽一切手段,甚至谎报年龄、走“偏门”参加童子举,这种充满种种弊端的考试制度,到了明代被彻底废除;从这一点上来看,神童举比起现代“保送”制度来说,实在是不太“靠谱”。

【参考资料:《三字经》,《新唐书》,《古代童子举研究》】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