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诸葛亮摆出空城计,司马懿心甘情愿上当撤军,因小皇帝在等他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兜汤看历史的《诸葛亮摆出空城计,司马懿心甘情愿上当撤军,因小皇帝在等他》,希望大家喜欢。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时被司马懿的大军围困,当时守城的士兵都被派了出去,城中只有2000人,且这些人大都是老弱病残,诸葛亮想要用这点兵力对抗司马懿,无异于是痴人说梦。对此,才智超群的诸葛亮又怎么会甘心就这样输给司马懿?于是他和司马懿玩起了心理战术,给对方唱了一出空城计。司马懿明知是空城计,为什么还会带领大军离开?空城计背后究竟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后世提及此事时,也纷纷直呼诸葛亮是活神仙。但话又说回来,诸葛亮虽然才智超群,可司马懿也绝不是一般人,他真的没有看出诸葛亮是在唱空城计吗?这种可能性很小,毕竟司马懿也不是吃素的,他也是出了名的老狐狸。那既然他已经看出了诸葛亮是在和他玩心理战术,为何不直接进攻而要撤军呢?
因为他看到了这背后的杀机,如果此时的他不撤军,等待着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其实,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的首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有人用过了,当时楚国国君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妃子,名叫文夫人,楚文王去世的时候,文夫人还比较年轻。于是,楚文王的弟弟公子元对自家嫂子动了歪心思,想将她占为己有。
为了能够让文夫人对自己打开心门,公子元可谓是无所不有其极,奈何不论他做什么,文夫人都不为所动。最终,公子元决定用建功立业的方法来让文夫人打开心门,便亲自带兵去攻打郑国。
当时郑国的各方面都不如楚国,所以公子元刚出征就一连攻下了好几座城池,意气风发的他直接逼近了郑国国都,眼见郑国国都就要沦陷,此时郑国上下开始商量起了对策,有人认为呢?应该纳款请和,有人认为应该拼死一战。
就在郑国国君左右为难之际,一位名叫叔詹的上卿站了出来,他认为不论是议和还是拼死一战,都不是最佳的做法,最好的方法是向齐国求援。但是齐国的军队赶过来也需要时间,所以在此之前,应该想办法拖住楚军。那么在齐军到来之前,叔詹究竟会用什么办法拖住楚军呢?
他的计策是命令城内士兵全部埋伏起来,城内店铺也照常经营,然后把城门打开。公子元看到这种情况时,心中也是十分疑惑,便命人去打探消息,楚军士兵探到城内果真有郑国的士兵埋伏,而且这时齐国的援军也已经在路上了。
公子元一听,哪里还敢进城,他心想反正自己已经打了好几次胜仗,文夫人也应该知道自己的本事了,便连夜撤走了军队,郑国的危机也得以解决。
这是历史上首个用空城计的案例,比诸葛亮早了近千年,而诸葛亮的空城计便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改良。
他先是在四道城门口,分别安排了20个士兵,让这些士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打扫城门,然后独自一人坐在城头上抚琴。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安排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只要仔细一想,就会发现漏洞百出。
首先,古代的城门确实是要经常打扫的,但一下子安排这么多人去打扫,属实有些不正常,更何况人越多,露馅的可能性就越大。诸葛亮一下子安排了80个人去打扫城门,其中虽然有临危不惧者,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在面对司马懿的大军时,做到淡定自若,一旦有人心生畏惧,就可能会露出马脚,让司马懿看出事情的蹊跷。
其次,诸葛亮坐在城头上抚琴就更是离谱了,就算是空城计的首创者叔詹,他也不敢就那样一个人站在城头上,虽然说站得高看得远,但是与看得远相对应的也是极大的危险。因为古代打仗最常用的兵器就是箭,诸葛亮坐在城头上抚琴,可能会让司马懿摸不着头脑,不过实际上司马懿只需要找个箭法好的士兵,对着诸葛亮射一箭,然后再看看城中的人是什么反应,自然能够见分晓。
再有就是,如果司马懿觉得一切不能轻举妄动,那就干脆围而不攻,围他个十天半个月的,此时,就算诸葛亮再喜欢抚琴,也不可能一直抚下去吧。
种种迹象都说明,诸葛亮的这出空城计确实是太假了,以司马懿的头脑,又怎么看不出这是一出戏呢?
诸葛亮之所以敢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这出戏很假,而是因为他和司马懿已经是老对手了,他也早就知道司马懿根本不敢杀自己,更不敢就这样攻城,这到底为什么呢?
因为不管司马懿再怎么厉害,他也只是曹魏的一个臣子,在他上面还有曹魏的皇帝,一旦有一天他失去了价值,曹魏皇帝就能轻而易举地要了他的命。
司马懿身为一代谋臣,又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呢?所以,不论如何,他都要让自己处于被皇帝需要的境界中。他也清楚地知道,只要蜀汉还在蹦跶,那么曹魏的皇帝就不敢拿他怎么样,毕竟在曹魏像他那样会打仗的人还真不多。
虽然蜀汉政权存在的时候,司马懿需要去前线卖命,但就不会有被皇上杀害的危险。如果蜀汉的老丞相诸葛亮被生擒了,又或者被杀了,那么蜀汉也就走到了尽头。
假如有这样的结果,此时司马懿虽然有功劳,走向人生的巅峰,但会面临无仗可打的境界,在朝堂上也会功高盖主。试问自古以来,哪个皇帝会不忌惮功高盖主的臣子?且当时司马懿手中的势力,其实是不足以和小皇帝抗衡的。
也就是说,如果诸葛亮真的死在自己手下了,那么自己离死期也就不远了,所以他宁可假装自己没有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也不愿意让自己处于功高盖主的危机中,毕竟他懂得“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
这种现象,在诸葛亮身上也出现过,就在北伐开始时,魏延献出了“子午谷奇谋”的计谋,魏延提出,率五千精兵,快速通过子午谷,偷袭长安,然后由诸葛亮率领大部队,从斜谷通过赶来支援,彻底占领长安。
按照魏延的计划,这一战之后,长安以西,将会尽归蜀汉所有,就算是输了,也只是损失五千兵马而已。
但是,作为主帅的诸葛亮,却认为这个计谋过于凶险,所以没有采纳这个计策,依然选择从祁山正面进攻。
当初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听魏延的计谋,却选择了正面进攻?他不是不认同魏延,而是他根本不想灭曹魏,如果曹魏被灭,大汉恢复,那么诸葛亮也就没有利用价值了。
诸葛亮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预判了司马懿的预判,设下空城计,也不过是给司马懿留个面子。
世人提及诸葛亮,总觉得他聪明绝顶,史上谋臣千千万,而诸葛亮的知名程度超过了绝大多数人,甚至能够排进前三。
每次提到与诸葛亮相关的故事,都会给人一种十分玄乎的感觉,甚至觉得他会做法,毕竟,他总是能给人来个超级逆转,就好比后人津津乐道的空城计,不少人都因此称他为活神仙。
殊不知司马懿和他相比,也逊色不到哪里去,当时司马懿的处境是需要蜀国的存在的,只有诸葛亮这个可以与他抗衡的人活着,他才能够保全自己的同时,暗渡陈仓,好实现自己的宏伟之志。
他与诸葛亮之间也有那么几分惺惺相惜的意思,后来诸葛亮离世,司马懿失去了可以与他抗衡的人,便只好在曹魏装病示弱表忠心,一直隐藏自己的野心,熬死了三代帝王,这才有了后来司马家的天下。
倘若当初空城计时,他生擒了诸葛亮,后面可能也就不会有三马同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