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宝玉”谭德晶:宝钗、紫鹃——掉包计中诸人物形象的丰富和发展

“宝玉”谭德晶:宝钗、紫鹃——掉包计中诸人物形象的丰富和发展

时间:2022-11-05 19:55:55来源:古代小说网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古代小说网的《谭德晶:宝钗、紫鹃——掉包计中诸人物形象的丰富和发展》,希望大家喜欢。

三、宝钗

在整个掉包计的大事件中,宝钗的戏份非常少,这主要是因为宝钗作为一个待过门的新媳妇,在婚姻大事中自己并没有什么发言权,一切都凭家长处置。 就如第95回中宝钗说的“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作主的”。

年历卡薛宝钗

当然,这也不是说宝钗在掉包计的故事中完全缺位,她的几点零星的表现还是十分值得玩味,且这不多的表现恰与前八十回中的性格特征相一致。

在前八十回中,宝钗最大的特点是“理性”以及“冷静”。譬如在和黛玉的关系中(尤其是在前期),面对黛玉的各种吃醋、使小性儿、嘲讽,宝钗都能一笑了之,并不在意,正如第8回中宝钗在面对黛玉的嘲讽时的心理活动:“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理她。”

又比如在第36回,宝钗代替袭人坐在宝玉的床边,清清楚楚地听见宝玉在梦里喊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虽然当时听到这话,宝钗的反应也是“不觉怔了”。

但是,理性冷静、知性达命的宝钗却似乎并未将这事放在心上,仍然一如既往地对待宝玉和黛玉,不见有什么不同。

此外,在大观园事件发生后,她不仅立马搬出大观园,怎么劝也不能阻止她,而且连原来梨香院通往大观园的一道小门都被她主动封闭。此外,在第56回协理李纨和探春管家以及承包大观园的情节中,都显示出了她那超级的理性与冷静。

宝钗的这种理性以及冷静在掉包计中也有所体现。第98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宝钗有一番极精彩的人物语言表现了她的这种超绝的理性和冷静。

当时,宝玉得知自己娶的是宝钗而悲痛不已,哭求袭人将他抬到黛玉一处“活着一处医治,死了一处停放”:

戴敦邦绘宝玉成亲

宝钗恰好同着莺儿进来,也听见了。便说道:“你放着病不保养,何苦说这些不吉利的话呢?老太太才安慰了些,你又生出事来。老太太一生疼你一个,如今八十多岁的人了,虽不图你的诰封,将来你成了人,老太太也看着乐一天,也不枉了老人家的苦心。太太更是不必说了,一生的心血精神,抚养了你这一个儿子,若是半途死了,太太将来怎么样呢?我虽是薄命,也不至于此。据此三件看来,你就要死,那天也不容你死的,所以你是不能死的。只管安稳着养个四五天后,风邪散了,太和正气一足,自然这些邪病都没有了。”

宝玉听了,竟是无言可答,半晌,方才嘻嘻的笑道:“你是好些时不和我说话了,这会子说这些大道理的话给谁听?”宝钗听了这话,便又说道:“实告诉你说罢:那两日你不知人事的时候,林妹妹已经亡故了!”宝玉忽然坐起,大声诧异道:“果真死了吗?”宝钗道:“果真死了,岂有红口白舌咒人死的呢!老太太、太太知道你姐妹和睦,你听见他死了,自然你也要死,所以不肯告诉你。”

宝钗的这段人物语言,把其理性冷静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劝慰宝玉的时候,她并没有如贾母王夫人袭人等人一般,只是一味地好言抚慰,而是动之以人伦之情,晓之以人伦之理,而且富于条理,无可辩驳。

电视剧《红楼梦》中宝玉成亲剧照

第二,她的理性和冷静告诉她,此时要想让宝玉尽快地从悲痛中走出来,就必须把林黛玉已死的事实告诉他,以“使其一痛决绝,神魂一归,庶可治疗”。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崩溃疗法”。

宝钗的这种理性和冷静,如果我们往深处分析,就会发现,宝钗的冷静和理性不是忍让谦恭,它们是建立在“识”的基础上,可以说,没有“识”,也就没有所谓的“理性”和“冷静”。她之所以能够对黛玉的各种冷嘲热讽采取一种“不理会”的态度 ,那是因为她知道黛玉的这种态度只是一种“小性儿”,她并不会往心里去,也并不涉及黛玉的本性。

从其本性上,黛玉实际上是可爱的、纯洁的。所以早在第8回,当黛玉各种冷嘲热讽以后,宝钗还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的这个颦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宝钗的这个动作以及语言,表明她是比较喜欢黛玉的这种性格的。这就是“识”。再比如之所以她在听到宝玉的那段梦中语言后,仍然不为之所动,是因为她坚信因缘之事,自有天定。

况且她或许在冥冥中也知道,黛玉根本就不会成为她的竞争对手,她也不屑于去当她的竞争对手。(关于此,可参阅笔者的《宝钗的第六感》上、下)。这就是识。

她在承包大观园的改革中之所以坚持采用一点“社会主义”的普惠性质的方法,是因为她深知世道人心不患寡而患不均。她之所以果断搬离大观园并封闭小门,是因为她知道惟此才可以避免瓜田李下之嫌。

剪纸薛宝钗

她之结好赵姨娘,大概是知道“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之理。宝钗的所谓理性,可以说没有一件不是建立在“识”的基础上。

上引第98回宝钗对宝玉的一席规劝也是这样,她把“老太太”和“太太”搬出来进行规劝,是因为知道,此时宝玉所不忍伤害者,唯有其对他殷殷牵绊的亲人。

她之所以敢于冒险用“崩溃疗法”的方式,是因为此时他知道,此时唯有让他直面黛玉已逝的痛苦现实,他才可能最终获得解脱。在小说中,还有一段就表现了宝钗的这种卓越的“胆识”:

起初宝钗早知黛玉已死,因贾母等不许众人告诉宝玉知道,恐添病难治。自己却深知宝玉之病实因黛玉而起,失玉次之,故趁势说明,使其一痛决绝,神魂一归,庶可疗治。贾母王夫人等不知宝钗的用意,深怪他造次,后来见宝玉醒了过来,方才放心,立刻到外书房请了毕大夫进来诊视。那大夫进来诊了脉,便道奇怪:“这回脉气沉静,神安郁散,明日进调理的药,就可以望好了。”说着出去。众人各自安心散去。

袭人起初深怨宝钗不该告诉,惟是口中不好说出。莺儿背地也说宝钗道:“姑娘忒性急了。”宝钗道:“你知道什么!好歹横竖有我呢。”那宝钗任人诽谤,并不介意,只窥察宝玉心病,暗下针砭。

起初宝钗早知黛玉已死,因贾母等不许众人告诉宝玉知道,恐添病难治。自己却深知宝玉之病实因黛玉而起,失玉次之,故趁势说明,使其一痛决绝,神魂一归,庶可疗治。贾母王夫人等不知宝钗的用意,深怪他造次,后来见宝玉醒了过来,方才放心,立刻到外书房请了毕大夫进来诊视。那大夫进来诊了脉,便道奇怪:“这回脉气沉静,神安郁散,明日进调理的药,就可以望好了。”说着出去。众人各自安心散去。

袭人起初深怨宝钗不该告诉,惟是口中不好说出。莺儿背地也说宝钗道:“姑娘忒性急了。”宝钗道:“你知道什么!好歹横竖有我呢。”那宝钗任人诽谤,并不介意,只窥察宝玉心病,暗下针砭。

年画《宝玉成亲》

在整个掉包计的故事中,宝钗的戏份虽然少,但就是这一个例子,也足可以表现出宝钗的那种理性、冷静和胆识。联系前八十回,我们也可以看出,宝钗在宝玉病重的的危急时刻这一番石破天惊的作为,实不是偶然的,它们就是前八十回的那个理性冷静的宝钗在初为人妇后,为挽救自己的命运所采取的一个具有远见卓识之举。

在掉包计的故事中,宝钗除了第98回这一个惊人的举动外,另外还有一个情节也颇值得玩味。在第87回“感秋声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宝钗寄给黛玉书信和“秋赋四章”就是这个值得玩味的事件。

我们知道,贾母、王夫人决定宝玉的婚事,定下宝钗,早在第84回。在第85回,也就是在第84回定下此事后的第三天,王夫人和凤姐就已和薛姨妈将此事说定。

此事宝钗也知道,因为她已经回避到贾府来有些时日了,早在第85回,在黛玉过生日的庄重的时候她就缺席了;就在第87回黛玉收到宝钗的信和诗时还说起此事:“宝姐姐自从挪出去,来了两遭,如今索性有事也不来了,真正奇怪,我看她终久还来我们这里不来。”

可是,为什么在第87回时她要这样似乎不合情理也不自然地寄信和“秋赋四章”与黛玉呢?难道她不知道她与宝玉订婚几同于横刀夺爱吗?难道她不知道对黛玉而言,宝玉和他的爱就是等同于她的命吗?

如果知道,在这个时候写封信来和黛玉谈论什么悲哀不是很有些不自然甚至惺惺作态吗?是的,此时她的那个渣男哥哥薛藩又惹上了人命官司,薛姨妈为此事到处求人也是搞得焦头烂额。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剧照

但是,她哥哥的事与黛玉的事根本就不是一类,两者没有可比性,再说,她哥哥在她心里有多大分量也很难说。那为什么宝钗要在这样一个时刻写封信和四首诗来与黛玉赋愁呢?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完全是假,她可能真的很欣赏黛玉,和黛玉也可能真有一些情谊,她也可能觉得,自己默许和宝玉的婚事真有一些对不起黛玉,而且这么久回避黛玉真的感到有点歉疚。

但是,尽管如此,宝钗此时对待这种事情正常的应该是这样的反应:第一,她向人坦承,宝玉爱的是黛玉而不是她;第二,如果她认为自己无法抗拒父母之命,或者她自己“知天达命”听其自然,也可以,但是此时应该保持沉默,听任事情按它自己的逻辑发展,而不是给黛玉一封信和四首诗来和黛玉悲秋赋愁。

但是,为什么博学且理性的宝钗竟然选择了最不自然的一种方式呢?为了弄清这个奥秘,我们在此需要理解一个新的概念:“以理驭情”。

清粉彩红楼梦之薛宝钗人物诗文盘

是的,我们不能说宝钗有“理”无“情”,她还是有情的。但是,她的情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是属于第二位的,是需要接受“理”的驾驭的。记得柏拉图说过,人的激情和欲望好像是两匹烈马,是需要骑手也就是理性来驾驭的。

与柏拉图的这个比喻相仿,我们应该都还记得,曹雪芹说薛宝钗从娘胎里就带来一种热毒,只有服用用各种花蕊熬制的“冷香丸”才能医治。这个象征中的“热毒”无疑就是现实的名利欲望,而“冷香丸”毫无疑问就是克服欲望的冷静的理性。

应该说,薛宝钗修炼得很成功,她的清明冷静的理性使得她几乎总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她的结好奉承贾母、凤姐,固然有现实的考虑,但是她也的确作了许多好事、善事,例如给黛玉送燕窝、给湘云办宴席送大螃蟹,给袭人做针线活免得劳累湘云、给邢岫烟赎回过冬的棉袄等等等等。

但是,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薛宝钗的这种“以理驭情”尽管能够比较好的驾驭情感欲望,但是它却没有办法让这个“情”表现得足够自然真实直抵人心!而她的情之所以不能达到这种境界,恰恰就是因为她的这个“情”是通过“理”的“驭”后才“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它不是自然的天性的一种流露,而更多的是一种后天的修养。

以第87回的给黛玉写信赠诗的事来说,也许宝钗经过一番思索:我让她失去了她的最爱,又这么久回避没有见到她,黛玉这个人的确是很好很真纯的,她如此这般地经过这一番理性的权衡后,她觉得她应该给黛玉写封信诉诉苦,写首诗与她赋赋愁。

但是,这种经过理性的思索后作出的“情感表达”,我们不敢说是假的,但至少是“隔”的(就类似于中国古代论诗的“隔”与“不隔”,黛玉的情感表现“不隔”,而宝钗的情感表现则“隔”),甚至是暧昧不明的。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剧照

宝钗与黛玉在情感表现上的这种区别在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有一个非常好的对比,(我相信这不是作者无意写到),宝玉挨打后,还是宝钗先来看他,而且还给宝玉送来了医治“棒疮”的药,但是宝钗的情感表现却是没法和黛玉相比的: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些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大有深意,忽见她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含着泪只管弄衣带,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竟难以言语形容,越觉心中感动,将疼痛早已丢在九霄云外去了。想道:“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之态,令人可亲可敬。假若我一时竟别有大故,她们还不知何等悲感呢。既是她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她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惜了。”

邮票《宝玉受笞》

宝钗这里的“软怯娇羞、轻怜痛惜”、欲言又止等种种情感表现到底有多少是自然的真情流露呢?到底有多少是经过理性思索后觉得不如此不可的一种第二性的情感表演呢?我们在这里也不好妄下判断。但是,作者曹雪芹紧接着宝钗的问候接着就写了黛玉看望宝玉的情景:

……这里宝玉昏昏沉沉,只见蒋玉函走进来了,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一时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刚要诉说前情,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悲切之声。

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她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哪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禁,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旧倒下,叹了口气说道:“你又做什么来了?太阳才落,那地上还是怪热的,倘或又受了暑,怎么好呢?我虽然捱了打,却也不很觉疼痛。这个样儿是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给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别信真了。”

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不知曹雪芹在这里是不是有对比的意味,对比宝钗的看望和悲哀,黛玉在此的情感表现是何等的活脱通达无碍,直抵心灵,而宝钗的情感表现似乎总觉得隔着一层。

连环画《拷打宝玉》

我们当然不是说宝玉挨了打大家非要悲哀不可,而是认为各种情感表现都可以,就是像贾环一样幸灾乐祸也可以,但是,情感的表现一定要自然而然,不能让人觉得是做出来的,这是“情感美学”的一大忌。这种缺陷,或许是“以理节情”或“以理驭情”的人,在情感的自然表现、在情感的直抵心灵方面的一种不可避免的不足。这或者也是柏拉图和那些强调以理节情的人们所始料未及的吧。

贾宝玉或者曹雪芹对于黛玉和宝钗这两种类型的人物的取舍,最根本的奥秘可能就在这里。曹雪芹更推崇的是一种心灵的自然表现,是一种“率性”的“真”,而非处处妥帖“没有缺点”的理性和做人。

弄清了这一点,我们还能知道为什么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曹雪芹把最高的赞美也给予了那个性如“爆炭”,快言快语,喜怒分明的晴雯,并且称她为“第一流人物”。这就是因为晴雯的几乎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动作,都发自肺腑,直抵心灵!

连环画《晴雯》

从她出场的第一句话,到她死去时的最后一句话,几乎都向我们袒露着一个纯真的真性世界(晴雯第8回出场的第一句话是斥责贾宝玉:“快给我写完了这些墨才算呢”,最后一句话是77回:“我今日既担了虚名,况且没了远限,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破折号代表的是“还不如当初与你有肌肤之亲”)。

在曹雪芹的笔下,尽管黛玉、晴雯缺点一大堆,但她们所透露出来或据此所透露出来的的真性情,却赢得了曹雪芹最高的赞美,我们甚至可以说,曹雪芹在刻画这两个人的过程中,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缺点美学”,此亦就如张岱说的:“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曹雪芹给我们刻画出的宝钗,就是给我们看一个理性冷静,一个“以理驭情”的人,可以达到怎样的“完美”,但是,他老人家更伟大之处,是同时也是更深一步的使我们看到,一个以理驭情的人又有怎样难以避免的人性的欠缺。

这种欠缺就是,经过“理”之驭而后表现出的情,不是第一性的“情”,而是一种有所“隔”的第二性的情。此外,以理驭情的缺陷或许不仅表现为情感的“隔”,或许还有“冷”(例如金釧儿事件中宝钗对王夫人说的话),还有在“理性”看守不严的情况下,所无意识表现出来的“恶”,或者说“隐恶”(否则,我们就难以理解“滴翠亭事件”的必要性和意义)。由于我们本篇只是谈论掉包计,在此不能展开此二点。

电视剧《红楼梦》中薛宝钗剧照

四、紫鹃

紫鹃最大的特点是“忠义”,所以素有“忠紫鹃”之说。当然,红楼梦刻画人物,与水浒三国不同,人物性格不是类型化的脸谱化的。

我们说袭人最大的特点是“贤”,紫鹃的特点是“忠义”,是就其性格的主要特征而言,不是如三国水浒那样,采用“箭垛式”的方法刻画人物,说一个人“智”,便在在皆智,说一个人“仁”,便处处都“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红楼梦的人物性格刻画不是采用箭垛式的典型事件的罗列堆砌,而是基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流,是自然的,是立体的。

与袭人一样,紫鹃的“忠义”在前八十回中也已经有很充分的表现。“忠义”谁呢?当然是林黛玉。但是“忠”这个词语在现代很容易引起人们一些不好的感受,例如“忠”很容易让人与等级、奴才、愚忠一类观念相联系(曹雪芹大概也觉得这个“忠”字不好,所以在第57回专章写紫鹃时,用的回目名是“慧紫鹃情辞试莽玉”)。

连环画《紫娟情辞试莽玉》

但是紫鹃对黛玉的“忠义”却是建立在平等和心心相印的基础上。宝玉对袭人等,偶尔还无意地拿出点主子的架子来,譬如袭人开门不及时,还吃了宝玉的一个“窝心脚”。其他如凤姐、贾环等,就更等而下之了。

我们说她们的关系基本建立在平等和心心相印的基础上,小说中倒是完全没有此类议论和术语,我们完全是通过真实的活生生的生活场景来感受这一点的。譬如在第57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就通过实生活的场面透露出这种自然亲切的关系,也显示出紫鹃处处为黛玉着想的所谓“忠”。其时,薛姨妈在黛玉房里拉家常,其间就说到要把林妹妹说给宝玉:

……前日我说定了邢姑娘,老太太还取笑说:‘我原要说她的人,谁知她的人没到手,倒被她说了我们一个去了!’虽是玩话,细想来倒也有些意思。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无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没说?我想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得那样,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俱全?”

黛玉先还怔怔的听,后来见说到自己身上,便啐了宝钗一口,红了脸,拉着宝钗笑道:“我只打你!为什么招出姨妈这些老没正经的话来?”宝钗笑道:“这可奇了。妈妈说你,为什么打我?”紫鹃忙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去?”薛姨妈笑道:“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着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子去了。”

紫鹃飞红了脸,笑道:“姨太太真个倚老卖老的。”说着便转身去了。黛玉先骂:“又与你这蹄子什么相干!”后来见了这样,也笑道:“阿弥陀佛,该该该!也臊了一鼻子灰去了。”薛姨妈母女及婆子丫鬟都笑起来。

电视剧《红楼梦》中紫鹃、林黛玉剧照

曹公真乃神笔,无处不自然而然地把实生活的场景写得风采嫣然,人物神形毕现。在这个场景中,一方面当然写出了紫鹃对黛玉的关心、贴心,处处为她着想(也就是所谓“忠”吧),同时,亦显出黛玉紫鹃的那种亲密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与其说是主仆关系,倒不如说更像闺蜜。

与此类似的场景在同一回里还有一处,也是很好的表现了紫鹃对黛玉的关心,同时亦显出她们这种亲密自然形同闺蜜的关系:

……黛玉近日闻得宝玉如此形景,未免又添些病症,多哭几场。今儿紫鹃来了,问其原故,已知大愈,仍遣琥珀去伏侍贾母。夜间人静后,紫鹃已宽衣卧下之时,悄向黛玉笑道:“宝玉的心倒实,听见咱们去,就这么病起来。”黛玉不答。

紫鹃停了半晌,自言自语的说道:“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别的都容易,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黛玉啐道:“你这几天还不乏,趁这会子不歇一歇,还嚼什么蛆?”

紫鹃笑道:“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又没个父母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公子王孙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娶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也就撂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要象姑娘这样的,有老太太一日好些,一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罢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黛玉听了,便说道:“这丫头今日可疯了!怎么去了几日,忽然变了一个人?我明日必回老太太,退回你去,我不敢要你了。”紫鹃笑道:“我说的是好话,不过叫你心里留神,并没叫你去为非作歹。何苦回老太太,叫我吃了亏,又有什么好处。”说着,竟自己睡了。

连环画《紫娟试莽玉》

这大概是前八十回中表现紫鹃对黛玉“忠”的最好的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紫鹃把她为了黛玉“愁了几年”的思虑统统向黛玉倾诉了出来。这种关心,甚至已经超出了一般的闺蜜关系,就像母亲为女儿着想一样,已经达到殚精竭虑的地步。

此外,我们也看到,紫鹃与黛玉的关系也是远超出了那种主仆关系的,两个人躺在被窝里叨心事,不是闺蜜,胜似闺蜜。

紫鹃与黛玉的这种关系在后四十回的“掉包计”的大情节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甚至可以说由于情节的紧张惊悚,其表现也更加充分。

这样的场景主要有三处(此不包括紫鹃悉心照顾病重的黛玉):一是在第97回黛玉垂危时,黛玉处无一人来问候,激起了紫鹃的“一腔义愤”,要去找宝玉和贾府的人说理去;第二处是在林之孝家的奉命来叫紫鹃去当伴娘,被紫鹃顶了回去;第三就是黛玉临终时向紫鹃交代遗言。

这三个场景都相当精彩动人,都非常好的表现了紫鹃“忠义”的特性。如果没有掉包计中紫鹃的这些表现,紫鹃“忠义”的特性应该说是不完整的,不充分的。

年画紫鹃

下面我们一一引出,然后做一点说明:

……紫鹃看着不好了,连忙将雪雁等都叫进来看守,自己却来回贾母。哪知到了贾母上房,静悄悄的,只有两三个老妈妈和几个做粗活的丫头在那里看屋子呢。紫鹃因问道:“老太太呢?”那些人都说:“不知道。”紫鹃听这话诧异,遂到宝玉屋里去看,竟也无人。遂问屋里的丫头,也说不知。

紫鹃已知八九:“但这些人怎么竟这样狠毒冷淡!”又想到黛玉这几天竟连一个人问的也没有,越想越悲,索性激起一腔闷气来,一扭身便出来了。自己想了一想:“今日倒要看看宝玉是何形状,看他见了我怎么样过的去!那一年我说了一句谎话,他就急病了,今日竟公然做出这件事来。可知天下男子之心真真是冰寒雪冷,令人切齿的!”

一面走一面想,早已来到怡红院。只见院门虚掩,里面却又寂静的很。紫鹃忽然想到:“他要娶亲,自然是有新屋子的,但不知他这新屋子在何处?”正在那里徘徊瞻顾,看见墨雨飞跑,紫鹃便叫住他。墨雨过来笑嘻嘻的道:“姐姐到这里做什么?”紫鹃道:“我听见宝二爷娶亲,我要来看看热闹儿,谁知不在这里。也不知是几儿?”墨雨悄悄的道:“我这话只告诉姐姐,你可别告诉雪雁。他们上头吩咐了,连你们都不叫知道呢。就是今日夜里娶。哪里是在这里?老爷派琏二爷另收拾了房子了。”说着,又问:“姐姐有什么事么?”紫鹃道:“没什么事,你去罢。”墨雨仍旧飞跑去了。

紫鹃自己发了一回呆,忽然想起黛玉来,这时候还不知是死是活,因两泪汪汪,咬着牙,发狠道:“宝玉!我看她明儿死了,你算是躲的过,不见了!你过了你那如心如意的事儿,拿什么脸来见我!”一面哭一面走,呜呜咽咽的,自回去了。

刘旦宅绘黛玉焚诗稿

我们都读过三国和水浒,都知道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主的“忠义”,也知道鲁智深与林冲义结金兰野猪林搭救林冲的“忠义”。

紫鹃以一个丫头的身份,在黛玉病重的时刻,擅自一人满腔义愤去找贾母和宝玉说理去,难道不也是一种难得的令人仰止的“忠义”吗?而且,三国、水浒中的“忠义”总是有些类型化脸谱化,不如红楼梦中来得自然真实可信。

当然,紫鹃毕竟是个女儿家,不是关云长、鲁智深,最终她的义愤的收尾是无奈地“呜呜咽咽的”“哭了起来”,但这个细节,更使对紫鹃的义愤、“忠义”的刻画更加具有个性,更加真实感人!

第二个场景就是在黛玉生命垂危的时刻,林之孝家的奉凤姐贾母之命,要“用紫鹃姑娘使唤使唤”,就是此时要紫鹃去当伴娘,以把掉包的骗局做得更像。我们知道,给宝玉娶亲,在贾府是一件天大的事,而此时要把这个包掉好,让紫鹃去做伴娘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

但一腔忠义的紫鹃,此时断然地拒绝了林之孝家的要求。当林之孝家的提出要带走紫鹃时,紫鹃很不客气的顶撞说:“林奶奶,你先请罢!等着人死了,我们自然是出去的,哪里用这么——”破折号表示的是“急”。

这里的“出去”其实是指被撵出贾府。这句生硬的顶撞语言,表明紫鹃是以一种不顾一切的态度来维护她心中的正义,就如历史上的忠义之人拔剑而起或者拂袖而去一样,极好地刻画了紫鹃的忠义特性。

戴敦邦绘黛玉焚诗稿

第三个场景就是在黛玉的临终时刻,她死死的攥住紫鹃的手交代遗言:

……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儿,闭了眼歇着。

紫鹃见她攥着不肯松手,自已也不敢挪动。看她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

在黛玉临终的这个情景里,实际上是在通过黛玉来表现紫鹃的忠义以及她与黛玉形同姐妹的关系的。她叫她“妹妹”这非常亲切的称呼,此外,让一个人在临死之时给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此交代遗言,这中间该有多么重的信任和情义。

在这中间曹雪芹给我们强调了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就是黛玉紧紧地攥着紫鹃的手不放。这至死紧紧攥着不放的手,是一种巨大的信任、一种深厚的感情,也是从黛玉这一方面,衬托了紫鹃那种黄金般珍贵的“忠义”品质!

至此,整部红楼梦对紫鹃这一忠义形象的刻画,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当然在掉包计以后,对紫鹃的刻画还有些余波,后面主要还有这样几点值得点出,一是她长久的不原谅宝玉,二是最后自愿出家。这些都与她对黛玉的感情或忠义有关。

电视剧《红楼梦》中紫鹃剧照

第三,在第117回“阻超凡佳人双护玉,欣聚党恶子独承家”中,紫鹃还有非常动人的表现:当宝玉要给和尚还玉时,一直冷落宝玉的紫鹃顾不得别的,与袭人一起不顾一切拉着阻止宝玉。写出了她骨子深处的那种“忠义”之性以及对宝玉的关爱。紫鹃对宝玉的这种关爱一是一种爱屋及乌的表现,但也是她其实亦喜欢宝玉的一种表现。

在前八十回中,紫鹃对宝玉的喜爱和宝玉对紫鹃的喜爱并没有太多着笔,但还是有一些细节值得注意。

一是在第57回中,紫鹃因为她闯下的“祸”,心甘情愿不辞辛苦地服侍宝玉几十天,其间宝玉还故意装疯,其意是让紫鹃多留在他身边几日。

第二是在抄检大观园抄到潇湘馆时,凤姐、王善保家的从紫鹃的箱子里抄出许多男人的用物,原来都是紫鹃收藏着的宝玉小时候用过的物品。由此可见,紫鹃是喜欢宝玉的,她之不亲近宝玉,是因为她那种忠义的性格往往也格外严肃自重的缘故。

从我们以上对紫鹃在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中性格表现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紫鹃的性格前后是一脉相承的,后四十回中的紫鹃的性格正是从前八十回中走过来的,后四十回中紫鹃的性格正是前八十回紫鹃性格的发展,所不同者,只是因为掉包计中的紫鹃,由于处于突然的大事变中,她的忠义更加含有义愤和刚烈的特色,而在前八十回中,由于气氛和平,和闺蜜同处深闺,她的忠义表现更带有昵昵小儿女的色彩。

赵成伟绘紫鹃

但那种一心为黛玉好,一心为黛玉着想,甚至那种比较急切的心肠,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相隔几十回,谁又能代替曹雪芹如此完美地完成紫鹃的性格塑造呢?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