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大禹被委以治水的重任,真的是为了弥补父亲罪过吗?背后另有玄机
时间:2022-11-04 08:15:29来源:浮玉织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浮玉织史的《大禹被委以治水的重任,真的是为了弥补父亲罪过吗?背后另有玄机》,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释疑第54期/奉天玉)
提到大禹,没有人会陌生——洪水泛滥之时,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历时十三年,终于立下治水的大功,得到了舜的禅让,成为了一代帝王,并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夏启,从而开启了家天下的历史。不过,令人疑惑的是,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却不见成效,最终被舜流放,他身为一个罪臣之子,为什么会得到舜的欣赏和重用,得以立下这样的功劳呢?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那个时代的华夏民族还比较淳朴,没有后世王朝的勾心斗角,舜又是公认的圣人,他的父亲和弟弟三番两次想要害他性命,他都能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如果大禹真的有治水的才能,他不计鲧的得失,或者允许大禹替父亲弥补过失,从而让大禹担起这一重任,无可厚非。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按理说,舜作为公认的圣人,被后人歌颂数千年,他的动机不该遭到怀疑,但是如果细读史料,我们却不难发现,他不顾鲧的过失,启用大禹或许还与以下几点原因有关。一、鲧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无能
教科书一类官方文献,大都认可这样一种说法:鲧奉命治水的时候,想利于五行相克的原理,用土筑造堤坝,阻挡洪水泛滥,并不经尧的同意,私自动用了息壤,结果他治水九年,毫无效果,最终被处死。然而,史料记载,当初尧询问众人,谁可以治水的时候,“皆曰鲧可”,《史记》中也有“等之未有贤于鲧者”的记载,可见鲧并非无能之辈,甚至有说法称,他治水九年,救百姓于危难,立下了大功,最终因与舜等人争夺帝位失败而死。由此可以推知,大禹治水可能并非替父赎罪,而是正常继承父亲的事业。二、舜要洗清谋害鲧的嫌疑
《史记·夏本纪》记载,鲧接受了尧的命令去治理洪水,九年还没能彻底解决,于是尧非常失望,再度选贤举能,并提拔了舜。舜接受了尧的禅位后,巡视天下的时候发现鲧治水的成效不大,将鲧发配到了羽山。鲧不知道怎么回事,在羽山失去了性命,“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也就是说天下人都怀疑是舜杀害了鲧。作为鲧生前的竟争对手,舜有口说不清,于是推举了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从而洗清自己的嫌颖。三、禹的背景不容忽视
当然了,就算鲧的死另有隐情,如果他出身不高,没有强大的背景,舜不管是想要掩盖真相也好,急于洗清自己的杀人嫌疑也好,都不必这么大费周章。可是,就算那是一个实行禅让制的时代,大禹的出身也不容忽视——“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也就是说,禹的爷爷是导致共工怒触不周山的颛顼,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他的太爷爷则是与炎帝一手创造华夏民族的黄帝。有这样的父祖关系,就算大禹和他的父亲鲧,真得非常平庸,也有产生巨在的呈召力,更何况这对父子并非草包呢?因此,就算在与鲧的竟争中,舜才是最终的胜利者,他却不管掉以轻心,不仅重用禹,让其立下了不世之功,还在众人推举禹作为自己的继任者时,毫不犹豫的一口答应。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大禹在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被治罪之后,还能接手这一事业,背后另有隐情;对屡次谋害自己的父亲和弟弟以德报怨的圣人舜,也并非毫无城府的傻白甜。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可小编的猜测呢?参考资料|《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