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韩非子的报国之情,献策于秦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长河的咸水鱼的《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韩非子的报国之情,献策于秦的目的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秦一统六国的过程中,六国源源不断地发起了反抗。赵国的廉颇、李牧,楚国的项燕,燕国的太子丹,魏国的信陵君都是一时之英杰,而在七国之中有些小透明的韩国却只有一个人发起了另类的反抗,他的名字是韩非。
历史恩怨,弱韩与强秦
韩国在战国时期作为一个弱国一直小心谨慎,除了申不害变法时期一直都瑟瑟发抖,除了跟着乐毅联军打了一次齐国之外都非常本分,却因为懦弱得罪了人。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根据范雎提出的经典“远交近攻”的策略。
派兵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直接切断了韩国和上党十七座城池的联系,韩国上下一片震怖。
怯懦的韩国并不敢与秦国争锋,派遣阳城君出使秦国,请求靠把上党十七座城池的所有权都交给秦国来平息秦国的怒火。但是这种与虎谋皮的做法遭到了当时的上党太守冯亭的强烈反对,冯亭把上党的土地献给赵国来对抗强秦,由此爆发了秦赵长平之战,秦国虽然胜利,还是把冯亭这笔账记在了韩国头顶。
黑云压城,韩非谋求出路
而我们的主人公韩非此时还在楚国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他博览群书,不只钻研儒家经典,对于法家的管仲、商鞅、慎到的著作也爱不释手,兵家的孙武、吴起将政治与军事合一,军政综合强国的思路也深深影响了他。
终于,韩非融合各家思想,杂王霸之术,写下了《孤愤》等五篇著作。学有所成的韩非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回到韩国,想要用他毕生所学改变韩国积弱积贫的状况,但是他会那么简单如愿以偿吗?
唯物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历史是不会因为出现某个人或者少了某个人就发生大的改变的,韩非也不例外。怀着满腔热血回到韩国的韩非发现自己尽管有报国之心却无处安放,只能借酒浇愁。公元前236年,韩非的同门师弟李斯奉嬴政之命来迫降韩国。
师兄弟见面之后韩非向李斯出示了自己所写的书,李斯认为韩非非常有见地,以他的没有必要非要呆在韩国,并且带走了韩非的著作回国,而韩非的想法则不同。
兵行险着,韩非入秦存韩
韩非认为虽然自己在韩国得不到重用,但是如果能够通过李斯进入秦国面见嬴政,行苏秦、张仪之事说服嬴政存韩灭赵对韩国也是一条出路。李斯回到秦国之后将韩非的著作呈交给了嬴政,嬴政大为赞赏。
秦以法强国,而韩非将法家思想整合,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削弱私门势力的学说,这使得当时仍然受吕不韦压制的嬴政更为欣赏,嬴政决定要见一见这位学者。
巧舌如簧,韩非献策于秦
公元前233年,韩非受韩王之命出使秦国,与嬴政在时事、人物、思想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韩非认为,作为臣子应该谨守本分,为君王分忧,明明不知道却非要去说,是愚蠢;明明知道却不愿意说,是对君王的不忠;说了用的方法不对也会招致死罪。
尽管如此,我也想要把我所知道的都告诉大王您来让您评判我的罪。韩国已经像臣子一样侍奉秦国三十多年了,这些年来韩国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没有一点怨言。
赵国作为强国已经存在多年了,聚养能征善战的士卒来和秦国对抗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如果您现在不顾赵国带来的隐患而去攻打像您臣子一样的韩国,岂不是正中了赵国的计谋,给了赵国休养生息的机会吗?
您想要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我是非常能够理解的,但是越是像这样大的目标志向就越是不能够按照常理去思考。此刻我斗胆为您出谋划策:我认为合适的方案应该是向楚国去宣传赵国奸诈的诡计不让楚赵联合,向魏国送去质子安抚。
再率领韩国一举攻克赵国,这样就不会被诸侯合纵而为难,即使赵、齐联合也不是您的对手。灭掉赵国之后魏国也是唾手可得,韩国则只需要一封书信就可以收服,三晋之地一举拿下,楚齐燕又需要多久去攻打呢?
人难逆天,韩国退出舞台
韩非费尽心思的这番说辞的确非常精彩,但是遭到了李斯的强烈反对,李斯认为韩非只不过是在诡辩,他的说辞从头到尾都只有一个核心,就是存韩,不是为秦国着想。嬴政认为李斯切中要点,将韩非下狱,不久韩非忧愤而死。
公元前230年,嬴政内史腾攻打韩国,一战攻克韩国国都新郑,俘虏了韩王安,韩国就此灭亡。
总结:韩国只不过是秦国一统六国的开胃小菜,作为七国之中最弱的存在,灭亡是早晚的事情,韩非纵然天资聪颖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但是韩王安的怯懦与卑微又让我们对韩非产生了无尽的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