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银针”古人使用银针验毒,到底靠不靠谱?别被影视剧给骗了

“银针”古人使用银针验毒,到底靠不靠谱?别被影视剧给骗了

时间:2022-10-27 15:16:45来源:一更历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一更历史的《古人使用银针验毒,到底靠不靠谱?别被影视剧给骗了》,希望大家喜欢。

在许多古装剧里,经常会有这么一个桥段:吃饭前会用银针插入食物中,若银针前端泛黑就表明食物被人下毒。

在真实历史中,古人把银制成器皿,或剪成大小不等的银块用作日常交易的货币。那古人使用银针来验毒,到底靠不靠谱呢?

中国应当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最为钟爱金银这两种金属的国家,没有之一。早在秦汉时期,银子就成为古人交易使用的货币。

金子更是不必提。前段时间,江西南昌出土的海昏侯刘贺墓就出土了许多“金饼”,由此不难看出,金子至少在两汉时期,是王公贵胄才能使用的“贵重物品”。

那大家想过没有,银子到底从何而来,古人利用什么办法制作出银子呢?

在自然界,银通常以单质化合态形式存在大自然中。银不与其他阴离子物质结合,如果有的人去地质公园博物馆参观过“自然银”,就会发现银这种物质在野外通常呈不规则形状,多为毛发状和块状,甚至还有长成树枝状。

因为中国是“银本位”国家,在战国末年至西汉初期,我们的老祖宗就开始想方设法从铅矿、闪锌矿等矿物里面提取出银子。

然后经过冶炼,制成人们想要的形状。

那“银针试毒”到底是不是真的?

该典故最早出自宋代法医宋慈的《洗冤录》里:“若验服毒,用银钗皂角水揩洗过,探入死人喉内,以纸密封,良久取出,作青黑色。”

古装剧常常上演的“银针试毒”戏码,大家要清楚通过这种方式验出的“毒”,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毒”,通常是硫或者硫化物。

因为中国古代最常使用的毒药就是砒霜,砒霜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原料来自雄黄,就是初中物理课本上介绍过的硫化氢矿物。

古人制作砒霜的方法非常简陋,他们先研磨燃烧雄黄提取出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受制于技术不够成熟,提炼出的产品掺杂的硫化物的杂质。

既然砒霜里含有硫或者硫化物,那把银器插入混有砒霜的食物里,银子就会和里面的杂质,也就是硫化物或者硫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黑色的硫化银。

因此,不是银针能试出毒,而是因为砒霜中的硫化物。

不信大家可以在家试试用银筷子插入到刚刚煮熟的鸡蛋黄里面,前端也会泛黑。

因为刚刚煮熟的鸡蛋里面也含有微量硫元素,臭鸡蛋含的硫元素更多,银器插进去就会立马变黑,难道我们能说煮熟的鸡蛋有毒吗?

因此,古人提炼技术不够成熟,制作的砒霜级别太低,若以现代工艺提炼的三氧化二砷,不仅不含硫化物,就是把银针泡进去几天几夜也不会发黑。

既然提到“银针试毒”这个典故,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在今年6月前后,有一个男子捡了一堆蘑菇回家炒菜吃,因害怕蘑菇有毒,于是便把银镯子放到菜里一起煮试毒。

结果还没吃两口,就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抢救。毒蘑菇里含有多种毒素,确定毒性较强的蘑菇毒素主要有鹅膏肽类毒素、鹅膏毒蝇碱、光盖伞素、鹿花毒素、奥来毒素……

这些毒素不同于硫化物,能与银制品产生化学反应,它们只能通过科学仪器才能化验出来。

与其说这名男子是中了毒蘑菇的毒,倒不如说是中了古装剧的“毒”。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人们长时间佩戴银器可以去毒。上了岁数的老人会给自己家的晚辈用纯银打造出手镯或者银项链,意欲身体健康。

其实,银饰品在市面上非常受欢迎,主要还是因为其可塑性,包括银光闪闪的金属特质。至于说银饰品戴在身上出现发黑现象暗示身体有毒,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银饰品发黑不代表佩戴者体内含有毒素,器物本身发黑是因为人体汗液含有硫元素,银和硫元素发生反应,形成硫化银附着在器物表面。一开始是小斑点,后来慢慢成片。

银饰品长时间不佩戴,即使放在抽屉里妥善保管,它也会与空气中的硫化氢气体产生反应,逐渐变黑。

网络上经常有视频博主教大家把变黑的银器放进可乐等碳酸饮料浸泡一晚,第二天就会闪闪发亮。

正是因为可乐等碳酸饮料会去除银饰品中的硫化物,才会让其焕然一新。

至于用银杯、银碗吃饭喝水,能够防止食物变质引起的中毒,这种说法还是有点靠谱。

银虽然不能验毒,但天生自带消炎抑菌成分,假如水中含有少量银离子,就能杀死大部分细菌。银离子进入细菌体内会破坏它的酶系统,使它死亡。杀死细菌后,银离子游离出来继续新一轮消杀。

其实大多数重金属离子都能杀死细菌,只有银离子较为安全,所以用纯银打造的茶具会售卖得比较贵。商家还会说长期使用银壶银碗喝茶能够延年益寿,还是稍微有一点靠谱的。

至于为何普通人家不太常用银餐具或者银器皿,原因就是金银导热非常快,且入手沉重,长时间不用还会氧化变黑。(包括价格过高)

记得有一次用银茶杯喝水,水已经不烫,但是嘴触碰到杯子边都会感觉特别烫。

所以“没毒试出毒”,日常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毒都会和银发生反应,所谓的“银针试毒”就是一个程序化的流程,只能起到一个安慰作用。

参考文献:

[1]《洗冤录详义》对古代法医学的总结与贡献,作者张翅,史学月刊 2008年09期 核心 CSSCI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