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蟒”在6000万年前,地球发了一次“高烧”,孕育出了史上最大的蛇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以管窥豹的《在6000万年前,地球发了一次“高烧”,孕育出了史上最大的蛇》,希望大家喜欢。
科幻电影中,我们能不时地看到身型堪比卡车的巨蛇,它们的真实性往往遭人诟病,但是你知道吗?这种巨蛇真的存在。
巨蟒模型
大约6000万年前,地球发了一次“高烧”,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了史上最大的蛇!
泰坦巨蟒
2009年,美国考古实验室接到紧急消息,位于南美洲的塞雷洪露天煤矿被挖出了大量的生物遗骸,希望美国组建科考队立即前往调查。
科考队连夜赶往矿场,并组织考古工作人员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古开采工作。
半个月后,考古学家将开采到的骸骨简单拼接起来,惊讶地发现,骨骼的外形酷似森蚺。
可怕的亚马逊森蚺
经验老到的考古学家立刻反应过来,这应该是一只远古生物,而且与现代森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将这些骨骼带回实验室后,考古学家对骨骼进行了分析研究。
后来考古学家将这种史前生物命名为泰坦巨蟒,研究表明,泰坦巨蟒生活在恐龙灭绝之后,是地球曾经的霸主。
二者对比 高下立现
泰坦巨蟒的体长可达14米左右,宽约1米,体重基本在1吨以上,属于凶性猎食动物,就连鳄鱼都难以逃过它们的猎食。
那么,这样的庞然大物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抱着这样的疑惑,考古学家展开了对当时历史的研究。
6000万年前的地球高烧
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白垩纪结束。
这些撞击对地球的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大量植被遭到破坏,地球的二氧化碳居高不下,小行星撞击带来的温室气体便在大气当中堆积起来。
温室效应图解
堆积的气体当中,还包括许多有毒气体,对生物的延续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
500万年后,地球环境有所改善,温度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高,在南美洲地区,初步形成了雨林。
南美洲的雨林是当时地球为数不多的森林植被区域,因此南美洲的动物数量奇多,种类也数不胜数。
但是,好景不长,地球再次陷入了高烧之中。
考古学家将地球的这次高烧称为始新世极热事件,就连考古学家也不清楚,地球为什么突然陷入到高烧之中。
考古学家推测,一部分原因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残留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另一部分原因是地球周转轨道有所偏转,导致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增多。
太阳熊熊燃烧 热量辐射地球
也有考古学家认为,始新世极热事件出现的原因,与海洋底部的甲烷化合物有关。
由于地壳运动,海洋底部的甲烷化合物纷纷涌出,引发地球的温室效应。
甲烷带来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2倍,大量的甲烷化合物涌出之后,也就导致了地球的“高烧”。
当时,地球的阔叶林几乎蔓延到了极地,而雨林也拓展到了45°的中纬度地区。
阔叶林
要知道如今的极地地区只能生长针叶林,阔叶林生活的纬度很少超过45°。
全球各地的温度也持续飙升,一些地方的夏季温度能够达到50摄氏度到60 摄氏度,在冬季,热带地区的平均温度更是超过了33摄氏度。
高温的环境,让许多变温动物生活得很舒适,于是泰坦巨蟒便应运而生了。
泰坦巨蟒CG
孕育的“大蛇”
为什么高温环境能让变温动物很舒服呢?
其原因在于,变温动物能根据环境改变自己的体温,在高温的时候,只需要躲在阴凉的地方,身体温度就能得到有效调节。
泰坦巨蟒就是这样一种变温动物,它所需的环境温度不能低于30摄氏度。
高温对泰坦巨蟒来说影响不大,但是低温环境却是致命的。
一旦温度过低,泰坦巨蟒就会陷入到冬眠当中,但是庞大的体型需要大量的食物来维持,就算泰坦巨蟒吃得再多,也不可能让它熬过冬季。
泰坦巨蟒化石
因此,即使在地球发高烧的年代,泰坦巨蟒也只能生活在没有冬季的热带地区。
并且,在地球“发烧”的背景下,泰坦巨蟒可以全年活动,捕食猎物来供给身体所需。
科学家认为,如今的亚马逊森蚺与泰坦巨蟒是近亲,亚马逊森蚺是如今世界上的大型蛇类之一,体重可达220千克以上,也能捕食一些中型的食草动物。
而且两者生活的区域有着一定的重合性,尽管存在诸多的类似,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两者存在血亲关系。
能与史前巨鳄对刚的泰坦蟒
泰坦巨蟒为什么这么大?
大家都知道,动物的体型越小,对能量消耗也就越低,就不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寻找食物。
为什么当时的泰坦巨蟒选择进化出如此大的体型?像普通蛇类一样生存不好吗?
其实,当时的南美洲环境实在是太适合泰坦巨蟒生存了,这里不仅有着合适的温度,而且还有着丰富的食物。
地图上的南美洲
南美洲雨林当中,有大量哺乳类动物聚集。
动物们集中生活,一方面为大型猎食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雨林的空间争夺。
为了能够在环境当中更有竞争力,泰坦巨蟒选择用更大的体型来捍卫自己的生存空间。
泰坦巨蟒在当时一度是南美洲地区的霸主存在,在这片森林当中,泰坦巨蟒几乎没有天敌。
理论上来讲,泰坦巨蟒在如此优越的环境当中,种族应该更加繁荣才对,但是它们的数量却一直难以有效增长。
以至于如今发现的泰坦巨蟒骨骼化石非常少。
泰坦巨蟒骨骼化石
从泰坦巨蟒出现到最后消失,也不过200万年的时间,相比恐龙等霸主来说,200万年微不足道。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泰坦巨蟒从地球消失了呢?答案正是气候!
地球高烧持续的时间只有10万年,其后虽然高温总体上仍旧在持续,但是,气候变得很不稳定,地球的温度有时会变得很低。
在剧变的温差当中,泰坦巨蟒无法有效调节体温来适应环境。
蟒的身体结构
泰坦巨蟒的消失
一旦环境温度低于25摄氏度,泰坦巨蟒的行动都将受到限制。
随着时间的演变,地球的气候越来越不稳定,泰坦巨蟒的新陈代谢和身体器官功能也开始紊乱。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了雌性泰坦巨蟒的生育能力。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在不稳定的气候下,许多动物也不能适应环境,纷纷死亡。
生态圈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影响到了上层的猎食者,泰坦巨蟒也就逐渐消失了。
大约5000万年前,北冰洋出现了大量的浮萍,浮萍吸收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温度大幅度下降。
浮萍结构
随着浮萍的泛滥,地球温度越来越低,最终陷入到冰期当中,给物种带来了又一场灾难。
泰坦巨蟒是因气候环境出现的,也正是因为气候环境灭绝的,人类应当吸取泰坦巨蟒灭绝的经验,保护气候环境,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