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朱元璋称帝后,对自家人都非常好,为何却让侄孙去种地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沂蒙柳影的《朱元璋称帝后,对自家人都非常好,为何却让侄孙去种地》,希望大家喜欢。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贫苦出身,所以他当了皇帝后,就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再受苦。于是他分封儿子为藩王,又确立了明朝的宗室制度,确保子孙不会挨饿受冻。
朱元璋对自家人是好得没话说,就连他杀功臣,也是为了给孙子朱允炆铺路。既然他对自家人都非常好,为何却让侄孙去种地呢?
朱元璋虽然给了子孙富贵至极的生活,但并不希望他们成为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为了让子孙了解民间疾苦,朱元璋便会让他们去体验生活,让他们明白自己创业艰难。其实朱元璋这一招还是挺管用的,举两个例子。
朱标是朱元璋认定的继承人,所以在培养他的时候,花费了很多心血。有一次朱标前往凤阳,朱元璋就让他体验生活。只可惜朱标英年早逝,彻底改变了明朝接下来的走向。
另外,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早期在封地胡作非为,朱元璋很是生气,就罚他去种地。朱橚体验了农民疾苦后,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最终还写下《救荒本草》一书,这部著作编著严谨,“因疾授方,对方以授药”,对后世影响深远。
可见朱元璋让子孙体验生活这一招,的确有些效果。但这一招到了其侄孙朱守谦身上,就一点都不灵验了。具体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朱元璋家里原本兄弟姐妹很多,可是经过战乱、灾荒、瘟疫,家里人大多都接连去世。当朱元璋起兵后,大嫂带着侄儿朱文正前来投奔,朱元璋将朱文正视为亲子抚养。
朱文正战功卓越,可是他不满朱元璋的封赏,于是后来改投张士诚。朱元璋很是震怒,原本打算杀了他,多亏马皇后力劝,才改为软禁,朱文正最后郁郁而终。
当朱文正去世的时候,儿子朱守谦还小,朱元璋摸着侄孙的头安慰道:
“儿无恐。尔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尔宜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则不负吾望矣。”
朱元璋对侄孙很好,“守谦”这个名字就是他取的,“育之宫中,教训甚笃”。洪武三年,八岁的朱守谦就被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在军政权力、官属规制、护卫甲兵、采禄赏赐、册宝仪仗等方面均与诸子一视同仁。
谁知朱守谦却辜负了叔祖父的期望,他到了封地便暴露出本性,“性情乖戾,阴贼险狠,肆为淫虐,国人苦之。”朱元璋知道后很生气,随即将朱守谦召回南京,然后将其废为庶人,让他到凤阳去种地。
朱元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朱守谦明白百姓疾苦,今后不再胡作非为。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派人去看情况,朱守谦表示:
“不恋车马之嬉游,住茅檐之矮屋,忘金饰之高楼,惟努力于田丘,甘心老死于桑林。”
朱元璋认为侄孙已经领悟到他的用意,于是恢复其爵位,将他的封地改为云南。在他就藩之前,朱元璋一顿苦口婆心,希望他从今以后真的安守本分,造福一方。谁知
“守谦既至云南,复奢纵淫佚,掠杀不辜,默于财货,豪夺暴敛,号令苛急,军民怨恣。”
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认为朱守谦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于是又把他打发到凤阳去种地。结果这次朱守谦连装都不想装了,在这里“横咨如故,强取牧马,暴扰一乡。”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将其召回南京,“笞而禁锢之”。
洪武二十五年,朱守谦病逝,朱元璋将其子朱赞仪册为王世子,但念及朱赞仪年幼,便留在京师教导。
其实可以看出来,朱元璋对待自家人,始终都是宽容。即使朱守谦屡教不改,朱元璋也没有杀了他,只是禁锢而已。也许在他内心,仍然期盼有朝一日,侄孙能够幡然醒悟,只可惜朱守谦一生都没能醒悟过来。
(参考文献《明史》《明帝列传》《国朝献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