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的《黄鹤楼》连“诗仙”李白都叹为观止,不愧为七律之首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洞见微历史的《崔颢的《黄鹤楼》连“诗仙”李白都叹为观止,不愧为七律之首》,希望大家喜欢。
唐朝是我们国家诗歌大繁荣的时期,整个诗坛星光熠熠,其中影响最大的诗人当首推“诗仙”李白,但是就算才如李白面对崔顥写的《黄鹤楼》也只能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只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自叹不如。那么崔颢的这首让李白都自叹不如的诗歌到底有什么神奇魅力呢?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全貌: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本诗中,诗人第一句就点出了主题,这是一首写景咏物诗,同时也为全诗奠下了忧愁的基调。第二句其实和第一句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以一种进一步的咏叹来对第一句进行加深,同时也让人感到了诗人心中的愁绪、情感和叹息在不断升华。
前四句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昔日的神仙已经驾着黄河离去,只留下当时修建的孤零零的黄鹤楼还耸立在原地。黄鹤是一去不复返了,只留下天空中的白元千百年来悠悠荡荡。从前四句的情景再现,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初年,崔颢崔诗人来到了黄鹤楼前打算登楼观景,从开始打算登楼之前现实看到了孤零零的、高耸直立的黄鹤楼,于是诗人想起来关于黄鹤楼的美丽传说,脱口而出第一句,接下来诗人开始带着自己的愁绪登楼,在登上楼顶上,抬头看到了天上悠荡的白云,不禁咏出了第二句。
在接下来情景中,诗人远眺,看见了如画的风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晴朗的天地间,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在更远处的水天相接之处有个鹦鹉洲,鹦鹉洲上芳草如茵。这两句诗写出了作者在黄鹤楼看到的风景如画,错落有致和开阔的视野,用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
看完登高的景物,作者一低头又回到了自己的思绪中,虽然天地广阔、风景优美,但是自己心中还是愁绪难消。作者再抬头望去,不由借景生情,不得不咏叹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转眼天色已黄昏,雾霭笼罩的江面水气氤氲,江中水波荡漾仿佛诗人心中的愁绪万千在内心激荡。
在全诗的前面四句中,诗人通过简短的语言道出了黄鹤楼的来历和繁华散尽后的惆怅。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写单独矗立的黄鹤楼其实就是在写内心忧愁的诗人自己。
《黄鹤楼》后四句写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似乎因为美景而暂时忘却了忧愁,形象而直观的描绘出了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但在最后一句,诗人话锋一转又描写了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悄悄地在江心聚集,乡愁也在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气氤氲,乡愁依附在飘渺的烟波中。最后一句的日暮烟波与前面的悠悠白云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
在本诗中,诗人很好地运用文学手法把景物、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思奇巧,将传说、景物有机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思绪在远近景的描写中很好地契合,真正达到了景物的错落有致,感情的跌宕起伏,诗中有画,诗中有情,情景交融的境界,不愧为“唐人七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