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室”一座古墓,专家三次否定,此人下令挖掘,发现千年宝藏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地摊史的《一座古墓,专家三次否定,此人下令挖掘,发现千年宝藏》,希望大家喜欢。
1977年3月,一个雷达修理厂在湖北随县西郊的擂鼓墩东团坡修建营地。几分钟后,施工队就在东团坡上挖到了一大片坚硬的红色砂岩,由于推土机无法将砂岩推掉,于是只得用炸药炸开。
“都停下!这里头不对劲!”突然,厂长郑国贤叫了起来。原来红色砂岩被炸开后,在砂岩之间出现了一片质地松软的褐色土。在褐色土里,施工队挖出了几件小铜器。郑国贤是个考古爱好者,看到这些小铜器后,郑国贤意识到此地可能有古墓,于是他下令制止了施工队。
发现铜器之后,郑厂长赶紧向县文化馆报告。然而文化馆先后派来了三个专家,都说这下面什么也没有,让他继续开炮施工。郑厂长觉得不对劲,多方打听后才知道,来的这几位专家大多是学音乐的,根本不懂考古。
无奈之下,郑厂长只得把副馆长王世振请了过来。王馆长来看了之后,给出的结论是这下面藏了一个古墓,但如此规模巨大的古墓他从未见过,必须向上面报告后等待指示。
一个月后,县里的勘察小组进入工地。3月21日,勘察小组在古墓北侧墓室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直径为1米的盗洞,盗洞深入墓室内部,不少淤泥与石板掉入其中。
发现盗洞之后,专家们开始泄气了。一些主要负责人觉得没有必要浪费资源,耽误修理厂进度,所以审批一拖再拖,进度缓慢。
面对困难,郑厂长和谭维四等人依然没有放弃继续报告。1978年3月5日,他们的报告终于递交到了当时的省第一负责人韩宁夫的手里。
韩宁夫谙熟中国历史,一直对考古工作高度重视。当他看到古墓规模比长沙马王堆和凤凰山古墓大好几倍时,当即生气地说道:“胡闹,这么大的事竟然拖了一年多,赶紧上报国家,迅速进行挖掘工作!”
在韩宁夫的亲自过问下,考古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同年5月15日,经过5天的清理后,木椁盖板全部露了出来。在椁四周堆积了大量的木炭,仅从木椁顶板上取下来的木炭就多达31300公斤。随后,起重机将巨型木椁盖板一一取出。取出木椁盖板之后,专家发现墓室已经积水,一些棺木浮在水上。
考古队很快将积水抽干,将这些漂浮的木棺打开,里面有21具年轻女子的骸骨,这些女子大多在15—25岁,专家考证是殉葬的歌姬。
积水抽干之后,东、中、西、北四个巨型墓室全部暴露出来。东墓室里放着的是主棺,主棺由金丝楠木所造,棺木之上绘画着900多个人、兽、鸟的诡异图案,极其精美珍贵。
在中墓室里,放置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编钟,这些编钟成套有序地堆放在墓室之中,一层又一层,大、中、小编钟排布在架子之上,如同一座地下音乐厅。在中墓室的南部,放置着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有升鼎、簋、饲鼎、小鼎等等。
西墓室里放置着人殉棺13具,里面都是年轻女子的骸骨,这些人是墓主人的舞姬。北墓室是一座大仓库,里面堆满了大量青铜兵器,光箭镞就有4000多支,车马兵器的种类应有尽有。
最后,专家打开了主棺,在里面发现了一具男性骸骨,骸骨上堆满了500多件精美的金玉宝器。在主棺附近,有一柄刻着“曾侯乙之寝戈”的青铜戈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此人就是战国早期曾国的一位诸侯,名字叫做“乙”。因此,此墓又被称之为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一座千年古墓,其规模和出土的文物远超长沙马王堆。曾侯乙墓出土了圆木500多立方米,木炭31360公斤,出土文物15404件,国宝级青铜器110多件,编钟124件,兵器4700多件,国宝级珠宝玉器528件,总重量10.5吨。整理铭文12600字,填补了大量历史空白。尤其是大型编钟精美绝伦,千年之后还能奏响,堪称神作。
曾侯乙墓的发掘引起了轰动,创造了考古界的诸多奇迹。然而,为曾侯乙墓的发掘立下第一功的郑国贤,在获得了三等功的奖励不久后便猝然离世,令人惋惜、心痛。
由此,一段国宝古墓的发掘传奇,终于画下了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