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华佗不是中国人,是印度人?近代大师提出3大证据,让人很难反驳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清竹雅韵读史的《华佗不是中国人,是印度人?近代大师提出3大证据,让人很难反驳》,希望大家喜欢。
在漫长的历史中,各行各业都曾诞生过极具代表的人物,中医也是如此,在古代著名的医生有扁鹊、张仲景、华佗。他们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时期,救治了一位又一位身患疑难杂症的病人,可以说中医在我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前几年的时候,中医被人看作是伪科学。人人都觉得只有西医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渐渐地,中医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但它一直都没有消失,甚至还在当下社会中医显示出了自己新的生命活力。
2015年,屠呦呦通过借助中医理论发现了青蒿素,斩获了诺贝尔奖,在今年中医又在疫情的治疗当中发挥着难以取代的作用。从古至今,人们往往会把那些拥有高超医术的医生们称作“华佗在世”,华佗对于整个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作用,凭借自己多年的学习积累,他发明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治疗方式。
除了高超的医术以外,他更是视权利如粪土,曾有人多次邀请他前去做官,但都被他回绝了。但这样一个在中国历史中存在已久的神医,却可能不是中国人而是印度人。
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他绝对称得上是20世纪中国史学中的殿堂人物。陈寅恪先生精通30多种外语,对古文字也颇有研究,是清华国学院中最著名的导师之一。
后世曾整理了陈寅恪先生所留下的手稿,手稿当中有很多对史学研究有着极大贡献的资料。关于华佗国籍的这一问题就是后人在他手稿当中发现的。
华佗之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文字是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汉字的数量其实也在一直增长,东汉时期《说文解字》中汉字的数量一共为9353个。
姓名是一个人在这世上第一个特定的符号,是父母给予子女的期望,中国人对汉字进行排列组合,便可以形成一个又一个富有美好寓意的名字,但并非所有汉字都会用在名字里。
中国人在起名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常用汉字。陈寅恪先生认为“佗”这个字出现在名字里非常少见,陈寅恪先生读过成千上万本史书典籍,他说很难找到另一个名字里带有“佗”字的人物。
但是,印度同时期的古文翻译过来的话,就有很多人的名字里带有“佗”字。他认为华佗这个名字极有可能是一个印度人到达中原之后音译过来的。把印度的“药”和“罗汉”两个单词连起来读的话,就会发出华佗的读音,从这方面他认为华佗是印度人。
治疗之法
华佗独特的治疗方式和前代的很多医生之间存在极大的不同,据《三国志》记载,华佗曾经替广陵太守陈登治过病。当时,陈登连续好几天面色赤红,心情烦躁,稍微有些事情都会惹得他大发脾气。很多郎中都曾替他诊治,可是毫无效果。他听说神医华佗此刻正好在广陵,于是连忙派手下前去请神医来治病。
华佗替他把过脉之后,让仆人准备了十几个大脸盆,随后他开了一个药方,陈登在喝过这碗药之后,竟然吐出来了三只虫子。在此之前中国并没有相似的治疗记载。但是印度却流传有一个相似的治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做耆域,是一名印度僧人,陈寅恪先生认为华佗其实就是这个印度僧人。
除此以外,华佗的很多独特发明也与印度有着极大的联系。其中联系最为明显的就是“麻沸散”了。相传,华佗在给人进行外科手术时,就会先让病人喝一碗这种汤药,随后病人就会陷入沉睡,这样动手术时不会感觉到疼痛。“麻沸散”的主要原料是曼陀罗花,这种药材的原产地就是印度,并且印度也有相似的药方。因此陈寅恪先生怀疑,“麻沸散”就是华佗从印度带到中国的。
混血长相
陈寅恪先生在众多东汉的史书典籍中发现这些。书中对于华佗外貌的描写较为一致,那就是皮肤偏黑,头发卷曲,嘴唇很薄。与汉人有着极大的区别,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华佗也极有可能,不是中国人。而是顺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印度人,因为精通医术,所以被当时的中国百姓称为神医。
陈寅恪先生认为东汉距离现在已经相差甚远,在后人的口口相传当中,有些信息逐渐失真。对于华佗国籍的这件事情,也渐渐变得模糊。
我们大部分人了解华佗都不是从正规的史书典籍中所了解的,而是在《三国演义》中,它作为一部小说,可信度其实并不高。
相比来说《三国志》较为可信,但是陈寅恪先生认为,《三国志》中所记载的故事可信度也并不高,因为《三国志》在编撰完成之后,并没有直接流传至今,而是经过裴松之补注之后才流传下来的,而这个裴松之并不是专门研究史学的文人,而是一个爱好小说故事的人。
因此他在书中所补充的那些民间传说,其实都是未经考证的,所以陈寅恪先生认为《三国志》当中对于华佗的记载并不可靠。不过有学者认为历史上的神医华佗并非《三国志》里面的那个华佗。还有学者认为华佗并非是一个名字,而只是一个代名词,就好像扁鹊一样,扁鹊在过去指的是一种会看病的鸟,而被称为扁鹊的那个医生本名其实叫做秦越人。
陈寅恪先生的这一想法只是记载在手稿当中,并没有发表出来,这也就意味着这只能算是一个猜想,并不是确切的历史事实。陈寅恪先生这一想法的提出基于同时期印度与中国历史文化的相同之处。他的这一独特的新式考证法,在继承中国经典的同时,也体现了科学思维。正是众多像他一样的历史学家的努力,才能让我们在当今领略到曾经多彩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