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不识此人是魏国的悲剧,放走此人是魏国的末日,赳赳大秦共赴国难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胖哥说历史故事的《不识此人是魏国的悲剧,放走此人是魏国的末日,赳赳大秦共赴国难》,希望大家喜欢。
战国真正的中心转折点,是一个人,在此人之前和此人之后,一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也直接的影响了整个中华历史的进程,这个人,就是商鞅,这个国家就是秦国。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魏国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割地,与魏国讲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修养生息,并且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
秦孝公继位时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当时黄河和肴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战国六雄中,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从郑县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
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商鞅想要看看究竟去哪个国家才能真正施展自己的抱负。
卫国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后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但最终在秦孝公的一力坚持下,力压旧贵族,实施了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商鞅变法”,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强大,在变法实施后两年后,便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大败魏军,并占领少梁。再两年后,又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其后,又数次大败魏国,并俘其主将魏错。将多年魏国给秦国的屈辱一扫而光。
回想当年,商鞅本来一直在魏国,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算是魏国的臣子,在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要么重用商鞅,要么杀了商鞅”,可是魏惠王两个选择都没用;结果导致商鞅被死敌秦国得了,贯彻实施变法后,将魏国打得一败再败,不仅河西丢了,甚至连旧都都丢了,主将也被俘虏,这是何等耻辱?
在之后的秦国,虽然杀了商鞅,但是“商鞅变法”却贯彻实施了下来,之后的秦国越来越强,武器先进,国富民强,名将辈出,最终一统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