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曹植的戏剧人生:从“几为太子者数以”到“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小应话说历史的《曹植的戏剧人生:从“几为太子者数以”到“连遇瘠土,衣食不继”》,希望大家喜欢。
曹植生于东汉末年的菏泽鄄城,是为枭雄曹操之三子。大家对他最熟悉的莫过于“七步成诗”,殊不知其本人文学造诣非常高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后世将他的作品编成了《曹子建集》,更有“仙才”之美誉。他的一生可谓是经历过大起大落,从前期敢于大哥曹丕征位到后来郁郁寡终英年早逝。
建安七子画像
一、人生如戏
曹植的一生是颇具有戏剧性的,从前期的坦途到后来的荆棘密布。无疑,这与他自身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1、才华横溢的公子哥
曹植是曹操与正室夫人的第三个儿子,出生时曹操根基未稳,因此常常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四处讨伐。而由于他是当时最小的儿子,再加上本身也非常聪慧才十岁就能熟练背诵大量长篇诗词出口成章被人冠以“神童”称号,所以自然很得父亲喜爱。
从曹植的名字中不难看出,这时在平定诸侯时曹操种植下的希望。而后曹操为庆祝灭袁建立的铜雀台,曹植的《登台赋》让众人眼前一亮皆啧啧称叹。而曹操甚至都怀疑这不是他这个毛头小子写的而是找人代笔。
自此之后他的人生可谓是青云直上,一番风顺还被封了“平原侯”,身为大哥的曹丕看在眼里,恨在心里。而后曹植又创作了绝世名篇《白马篇》使得他晋升为“临淄侯”。对于一个十几岁的青年来说,这是无上的荣耀。
铜雀台
可是少年得志,太顺利的人生。往往会使人失去判断。曹植已经在不经意间得罪了大哥,再加上还多次与大哥争夺幕僚使曹丕对这位弟弟怀恨在心。甚至感觉到了自己世子之位可能受到了威胁。但是过于顺利的曹植并不能体会这些,他还是那个不谙世事,任性而行的侯爷。
2、《洛神赋》后的惨淡人生
曹植以为他会在潇洒欢愉中度过这一生,他错了。曹操在公元220年结束了他传奇般的一生,自此曹植的好日子总算是走到了尽头。他不曾想过昔日仁义敦厚的好兄长,会在父亲死后要让他做关乎生死的“七步诗”,也不曾想过自己会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曹植到了封地之后,总是有人不断的找他麻烦,好像他连呼吸也是错的。无奈他只能放下往日的高傲,屈尊向哥哥低头。因为他实在不愿放弃,成为父亲那样励精图治,留名万世的梦想。
哥哥依旧是对他爱答不理,眼见报国无望他在经过洛水河畔做下那首千古名赋《洛神赋》。这首赋表面上是在写人神之恋表达对洛神的爱慕,可实则与屈原的“香草美人”无异。都是想要让君王赏识自己从而忠君爱国的真情流露。这首赋刻画的虚幻景象,正是曹植对于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可谓是用心良苦。赋中塑造的曼妙的女神,即是曹植对未来的企盼,而她的可遇不可求正是曹植郁郁不得志的一种隐晦表达。
曹植作七步诗
《洛神赋》可谓是曹植人生的一道大分水岭。曹植是一个纯粹的人,他只遗传了曹操的文学精神却不得其权谋之术半分。曹植也是一个天真的人,他妄想着继位的侄子可以拉他一把,但是曹睿做了君王后也未曾怜悯他这个叔叔半点。最是无情帝王家。曹植与曹丕为同父同母的骨肉兄弟,尚且如此对待,如若没有母亲这层缘故恐怕曹植也活不到四十一岁。曾经的曹植意气风发,父母疼爱,世人爱戴可如今却困顿不堪,无人问津。
曹植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人,得志时极端自负将众人视为蝼蚁,失志时又将全世界的冰都放在了自己身上。这一点将其作品《登台赋》与《赠白马王彪》做对比便可知晓。父亲死后,他完全可以老实的在家做个王爷,恣情于山水之间,挥毫于笔墨之上。可是他却选择了一次次的上书请奏,可是等来的只有一次次的失落痛苦。
二、性格决定命运
曹植的性格向来是纵情自由,琴瑟诗词,书画棋艺样样精通。可是又因为少年时得到的太多也过于顺利,导致他忘记了伪装,锋芒毕露。这必然会引起哥哥曹丕的防范。如果是盛世,曹植会是一个好皇帝可那毕竟处于三国鼎立之时这样一个文青,愤青终究是不能担此大任的。
曹丕(剧照)
1、曾为太子人选
曹操最看好的儿子应该有三个,分别是长子曹丕,次子曹植和小儿子曹冲。可是因为曹冲太受宠爱,导致曹丕不满,毒死了自己的手足兄弟。曹操曾经对曹植给予厚望,选派了出身于四世三公家族的杨修为其老师。杨修本人就是一个傲慢之人,恃才傲物妄测君心,最终自己死于非命。而他的学生曹植也是一个不掩锋芒之人。曹植在各个方面都是天赋异禀,能力极强,同时好胜之心也很强烈。他喜欢饮酒作乐,常常借着酒劲做些匪夷所思之事。
曹植曾经趁曹操在外讨伐之际,大醉酩酊。随后又令手下大开司南门,自己乘坐皇室的马车在举行典礼的禁道上任意驰骋。这违反了封建礼制,也使本就得位不正的曹家有了被人诟病的借口。曹操自然是勃然大怒,同时也产生了此子不堪重用的想法。此后植非但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在他带兵解救曹仁时,晚上与曹丕痛饮达旦导致战机贻误险些酿成大祸。从此,曹操便对这个曾经让他非常器重的儿子失去了信心,随后杨修之死正式宣告曹植与世子之位无缘。
杨修之死
曹植的性格过于狂放不羁,从来不知道遮掩锋芒。如果他不喜饮酒,又或是酒后不乱性或许继承大统的人就是他了。他三番五次喝酒误事,使得父亲不放心将自己辛苦打拼的江山交到这个“酒晕子”手中。直接的造成了他后来的落魄。而作为大哥的曹丕,深得老师司马懿真传懂得掩饰锋芒,不显山不露水顺利即魏王位。
2、兄弟阋于墙
曹丕继位以后,对于诸多兄弟充满了防范与不信任。曹彰就因去了趟洛阳,随即“暴薨于府”。那么曾经参与夺嫡的曹植,就更加的惶惶不可终日。如果曹植不能做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恐怕不会念及手足之情留他一命。曹植的性格此时还是那么的倔强,还是那么的不掩锋芒。在汉帝禅位后,曹植居然披麻戴孝为汉朝哭丧。试想,曹丕怎么能容忍曾经与自己争斗,而今又不知收敛的兄弟胡作非为呢?可是由于忌惮母亲,曹丕也不能直接对其下狠手。
曹植(剧照)
曹植的封地从此之后就开始不断的更换,将其封地换到了鄄城而后又到了雍丘。一方面曹丕不能让曹植在一方做大做强,培植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这两个地方都是曹丕直接管辖的范围。有利于对曹植的监控。虽然曹丕一直对三弟多有防备,却并未真正加害于他。这相比于李唐而言,算是非常仁义的了。
3、难以割舍的执念
曹丕不曾迫害曹植却从不让他参与具体事务的管理,这使得曹植空有一身抱负,整日郁郁寡欢。平日与他交好的曹睿上台后,天真单纯的曹植以为迎来了人生的转折。可是正由于他这份不假思索的率真,却导致了侄子对他更加忌惮。试想,一个曾与父亲争位的人又跑到自己这里谋求官职,不论是谁都不会同意。反而会对其严加防范,以免其产生不轨之心。于是拜自己单纯的性格所赐,曹植又开始了搬家生活最后在陈地郁郁而终,结束了四十一年的生命。
曹睿(剧照)
曹植的一生算不上波澜壮阔,但也可以撑得大起大落。在那个尔虞吾诈的年代里,是根本容不得半点天真。他不知道隐藏自己,从而得罪了谨小慎微的父亲,他过于看重自己又惹怒了心胸狭隘的哥哥。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他像哥哥一样懂得在伪装中生活,做一个表面人畜无害却又心藏大智的人那就不会落得这步田地。
4、尸骨难存
关于曹植近些年的消息便是在五十年代的山东东阿发现了他的墓葬,可是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设备和相关经验还有其原本归属的平原省撤销。致使其骸骨下落难觅,至今也未发现踪迹。
东阿曹植墓
三、结语
那个满腹经纶,才高八斗的曹植早就离我们远去了。可他留下的文学作品却是传世佳作,流诵古今。他如果没有与曹丕相争,而是做一个职业诗人,那其成就将无可比拟。对于这样一个性情中人,当文人比做政客合适的多。“貌比潘安,才比子建”,这句话一语中的道出了曹子建的文学造诣。他的志向应该是做一个吟诗作对的王公,而不是偌大帝国的储君。不该争时,就不要去争。用杨绛先生的话便是“我从不与人争,与谁争我都不屑”
参考文献:
1、《洛神赋》
2、《赠白马王彪》
3、《三国志》
4、《东阿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