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唐军政“不倒翁”:他是再造大唐的元勋,他功高震主而天子不疑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小舟说史的《大唐军政“不倒翁”:他是再造大唐的元勋,他功高震主而天子不疑》,希望大家喜欢。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大唐自此江河日下荣光不再,唐朝由此逐渐转入五代十国的乱世。
在这场长达八年内乱中,涌现了无数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然而有这么一个人武将出身,历经三朝元老有着再造大唐的不世功勋而不被君王所猜忌,最终以高寿安然离世。他是谁?又有着何等传奇经历?今天我们为大家来解读大唐军政“不倒翁”------郭令公郭子仪。
郭子仪,陕西渭南人,生于武周万岁通天二年,卒于唐德宗建中二年。
早年的郭子仪凭借高超的武艺一举夺得武状元,后来凭着军功慢慢做到了九原太守,此时的郭子仪并不出类拔萃,而且年龄已经五十多岁了,这在现代社会也是属于快要退休的年纪了,然而在他58岁那年,一件改变郭子仪一生命运;改变大唐王朝历史走向的安史之乱爆发了,从此郭子仪的人生踏入了极富传奇色彩的征途。
克复两京,再造大唐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正值守丧期间的郭子仪被朝廷“夺情”启用为朔方节度使平复叛乱,郭子仪到任后立即展开对叛军的攻势,很快收服山西云中、马邑等多座城池,随后郭子仪转战河北,并协同名将李光弼击破史思明部,威震河北,河北各沦陷郡县闻听郭子仪兵威大振,纷纷响应杀掉叛军守将,此时的威望极高的郭子仪本可趁着河北叛军已成溃败之势,犁庭扫穴直击叛军老巢范阳。
然而,不久郭子仪等人接到肃宗皇帝灵武勤王的密诏。郭子仪欲火速奔赴灵武朝见,李光弼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应趁此时叛军河北大败的有利时机直逼范阳安史叛军老巢,郭子仪晓以国家大义,最终说服李光弼共同奔赴灵武觐见肃宗李亨。
郭子仪明知河北叛军新败,此时进击范阳实乃千载难逢之机,但为何仍然执意奔赴灵武觐见新皇帝李亨呢?
首先,唐肃宗即位之初,唐玄宗李隆基仍未退位,但此时的玄宗入蜀,国家无人主持大局,新即位的唐肃宗地位不稳,手中无任何实权,为了稳固权势,唐肃宗李亨急需刚在河北大胜威望极高的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前来灵武觐见,以稳定自己的权势,郭子仪不是头脑简单的武将,深谙肃宗皇帝的用意。
其次,郭子仪深知此时兵出范阳虽可一举荡平叛乱,但若从政治大局出发,节度使悍然脱离中央的控制自作主张,开启不服中央管束的苗头,日后大唐中央就很难控制藩镇势力了,国家定然不复存在。
因此郭子仪从巩固新皇帝位,维护中央权威,再造盛世大唐的角度出发只好放弃暂时这个千载难逢的平叛机遇,与李光弼共赴灵武朝见新即位的皇帝唐肃宗。
果然唐肃宗召见郭子仪后,继续重用了郭子仪并加封其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务。
此时的宰相李泌向唐肃宗提出了一条平定安史之乱的妙计,李泌的计策是这样的:让郭子仪统帅的朔方军直捣安禄山范阳老巢,切断安史乱军的退路,唐肃宗可兵出灵武从后方对安史乱军前后夹击,安史之乱可迅速平息。
但急欲收服两京的唐肃宗李亨没有听取李泌的正确建议,命令郭子仪等人强行南下收服两京。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肃宗擢升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与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太子李俶前往收复都城长安,唐军队驻扎于香积寺,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
这一年,已经是安史之乱的第三年,安史叛军杀至唐军的中军大营,溃败之势似乎难以逆转,然而此时唐将李嗣业所率领的这支陌刀队,手执陌刀,如墙而进,阻挡了安史叛军的疯狂攻势;唐将仆固怀恩与回纥联军猛攻安史叛军东侧军阵,郭子仪率领中军奋勇直前,前后夹击,最终安史叛军大败,唐军一战收复长安。
此后郭子仪率领李嗣业与回纥联军马不停蹄继续南进,与安史叛军决战于新店,安史叛军惨败,尸横遍野,郭子仪率军趁势收复东都洛阳。
至此,安史之乱趋于平息,大唐朝廷收复大片失地。唐肃宗的权势得以稳固,中央权威得到极大加强,肃宗皇帝遂加封大司徒、代国公,并激动地拉着郭子仪的手感叹道:“国家再造,卿力也”。
三朝元勋,天子不疑
公元762年,唐肃宗病重不见百官,此时,驻守绛州的汾阳王郭子仪闻讯,跪伏于殿外泣声泪下“老臣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目不瞑矣”,肃宗有感于郭令公的忠诚,乃下令召见说:“河东之事,一以委卿。”并赐予郭子仪大量财宝,郭子仪则将肃宗赏赐之物全部分发手下官兵,不久唐肃宗驾崩。
唐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自恃拥立有功,嫉妒郭子仪功劳,于是多次向唐代宗打小报告,郭子仪被罢免天下兵马副元帅,唐代宗安排郭子仪督造唐肃宗陵墓。
深感功高震主的郭子仪,内心愤懑难泄,却又无可奈何,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打消皇帝的忧虑,郭子仪将唐肃宗生钱所赐的一千多道诏书全部呈给了皇帝唐代宗,代宗李豫羞愧难当感叹道:“朕不德不明,俾大臣忧疑,朕之过也。朕甚自愧,公勿以为虑”,从此唐代宗对郭子仪敬重有加。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此后的历代皇帝,对武将掌权的节度使拥兵自重的问题忧心忡忡,皇帝身边的近侍宦官正是洞察了君王的心思,才能不断在皇帝身边打节度使的小报告,从而左右中央政治风云的格局。
在这种政治生态之下,郭子仪遭到了明升暗降,权力逐渐被剥夺。但郭子仪仍以国家为重,没有丝毫怨言。
宝应元年(公元736年),穷途末路的史朝义(史思明长子)引诱回纥登里可汗十万铁骑进逼关中,大唐朝野震动,由于仆固怀恩与登里可汗是儿女亲家,代宗皇帝欲遣仆固怀恩劝退登里可汗,但仆固怀恩深知结交胡人的厉害关系,不敢前往,代宗亲赐免死铁券并下诏书促行,仆固怀恩前往劝退了登里可汗。
然而,事情的发展正如仆固怀恩所担忧的那样,唐代宗此后愈发对手握重兵功高盖主的仆固怀恩倍加猜忌,仆固怀恩如芒在背,坐卧不安,终于引兵叛乱。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手握重兵的仆固怀恩以“中原无主”诱骗吐蕃、回纥、党项等部联合发兵进逼泾阳,双方僵持于泾阳城外,此时,仆固怀恩暴毙,郭子仪为了分化瓦解联军势力,不顾个人安危,单骑前往回纥大营,回纥统帅药罗葛见到郭子仪前来与全体官兵跪服于地泣声泪下的说道:“仆固怀恩诱骗我们说中原无主,郭令公去世,我们这才来犯边的”,郭子仪对药罗葛晓以情理,吐蕃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大唐和回纥联军对吐蕃展开追击大败吐蕃军,至此一场大唐亡国的危机得以化解。唐代宗感叹道:“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矣!
郭子仪数次挽救大唐于危难,对大唐忠心耿耿,可谓功高盖主,立有不世之功。然而,每当遭遇宦官谗言和皇帝猜忌,郭子仪始终以国家大义为首要职责,无怨无悔辅佐社稷国家。
公元779年,唐代宗病逝,唐德宗即位。唐代宗病逝的前两年,77岁高龄的郭子仪觐见皇帝,请求“乞骸骨”(退休),代宗不允。
德宗即位后立即将郭子仪调回朝廷加官太尉并赐号“尚父”,郭子仪去世后,唐德宗废朝五日,亲自为其送葬并违反封建礼法将郭子仪的陵墓加高一丈。
郭子仪从肃宗到德宗三朝,始终本着挽大唐于既倒的忠诚,时刻以小心谨慎的态度来避免天子猜测其功高震主的行径,即便被剥夺所有权利让他去督造皇陵,郭子仪也无怨无悔。因此虽历经三朝元老,但始终未让三位皇帝有过度的猜忌之心。
“乱世英雄出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在那个纷繁复杂,战乱频发的乱世中,手握重兵的郭子仪始终以大唐兴衰为己任,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末日余晖的大唐,让大唐国祚延绵了整整144年,纵观古今中外,能如郭令公让大唐起死回生的功臣良将屈指可数,然而郭子仪凭借其气吞山河扭转乾坤的壮举彻底将大唐王朝从覆灭的轨道,拉入了延续为继的正轨,让整个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