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三国时代有马镫吗,马镫作用有多大?为何关羽用上了不存在的东西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雨畦说历史的《三国时代有马镫吗,马镫作用有多大?为何关羽用上了不存在的东西》,希望大家喜欢。
前言
在观看古装电视剧时,于徒步前行相比,我们更喜欢看策马奔腾的景象。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其他,骑马都会让觉得更有气势。
就比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拿着青龙偃月刀在马背上大杀四方之时,那股豪迈之气仿佛也在牵引着我们。
但是关羽是怎么骑在马背上打仗的呢?
这里就要介绍
骑马作战最好的道具:马镫。
马镫
随着骑兵历史的延长,人们对马的使用也更为熟练。马鞍的出现让骑兵在马上作战的时候不至于因为直接与马的身体接触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但是如何在马上稳固自己的位置并作战也是一件难事。
马镫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诞生的。
稳固身形,方便作战
虽然马镫很小,但是其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人们骑在马背上,因为马的奔跑往往会呈现出颠簸的状态,更何况是作战时的疾驰状态。于是士兵们只能用双腿牢牢夹紧马的腹部不让自己脱离马身,甚至为了防止从马背上摔下来,还得用手抓住马的身子。
如此以来,整个人虽然能够上马,又如何作战呢?
士兵自然不与我们普通人相同,他们的身体素质更为良好,在马上的平衡感更为强,牢坐在马背上作战,自然是可以的。即使如此,他们也得分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来维持自己在马上的状态,这种消耗无疑是巨大的。
马镫位于马腹部两侧,方便士兵骑上马时将双脚踩在上面,这样一来士兵的双脚不再悬空,重心自然稳了很多,所消耗的精力也会少很多。解放了平衡身体的精力,士兵们自然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战争之中。
降低士兵要求与训练成本
骑兵作为古代作战的主要兵力,在没有马镫的时候其训练成本是非常高。单说在马上稳定身形,便需要训练很长的时间。甚至有些士兵因为身体素质较差,可能根本无法适应马上作战。稳定身形之后,才能进一步学习如何在马上作战,由于双方作战的冲击,也很容易造成本来稳定的身形由此颠簸,更严重者在作战过程中跌落马下。因此,马上作战对骑兵的身体素质要求就比较高。
于此同时,选择一批身体素质良好的骑兵进行训练并派上战场,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马镫的出现显然降低了这些要求。
本身要求能在马上凭借自己对马的作用力来维持平衡,马镫直接解决了这一问题。那么对于骑兵的要求也就同步兵一般能打仗就行了。少了这一要求,自然降低了对骑兵的训练成本。同时马上作战的时候也就不会因为身形不稳跌落马下,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
除此之外,马镫还让士兵不至于因为夹紧马腿而导致身体变形,这对于维系骑兵身体健康也是一大好处。
马镫的出现,无论是在骑兵数量还是骑兵战略方面都起了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了骑兵的发展。
那么我国的马镫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马镫的出现
我国有出土文物可考的最早马镫,是考古人员于1965年在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中发现的。马镫内部为木芯,木芯外面包裹着一层铜皮,长24.5cm,宽16.8cm。这套马镫不仅将我国的马镫历史推到了南北朝时期,还是国际上现存时代最早的实物。
那么中国的马镫最早就见于南北朝时期吗?当然不止。
西晋墓中就出现过三件骑马俑。在马鞍的左侧前面有一个三角形状的马镫,由此可见最早时期可追溯至西晋,此时的马镫为单马镫。
随着考古的发现,关于马镫最早出现的时间也在不断更新
。在西安的汉代墓穴中,发现了一张贵族游猎的图像,而图像之中的马匹则配备了布马镫。
马镫最早出现的时间,又被推移到了西汉。
但是能作为证明材料的目前只有壁画,而没有实物进行佐证。不过能够理解的是,最早的马镫为布制或者木制的话,要想让其在两千年的演变中依然存在的话,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更何况马镫作为骑马的辅助工具,除了像北魏有用马具陪葬的习俗外,很少会专门被保留下来。
相信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现,我们关于马镫会有更完整的认知。
关羽如何作战?
既然追溯了马镫的源头,那么关羽究竟如何作战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距三国较近的西晋出现的是单马镫,那么往前推移,关羽作战很有可能是靠着单马镫上马,然后用双腿稳定身形作战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用西汉的发现往后推测,关羽也可能用木制双马镫进行作战。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现今我们了解的关羽这一形象是《三国演义》这一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该书成于元末明初。青龙偃月刀在三国是否真的存在都存疑,那么关羽上马作战所使用的马镫也很有可能是作者按照最方便马上作战的方式的来设定的,即更为成熟的双马镫。
尾声
因此,关羽是如何在马上作战的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镫的作用。
马镫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辅助用具,但在古代军事作战中却是一项极为伟大的发明,它的作用和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