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幕僚”清代幕僚为何有两张面孔?是不同时代下的不同产物

“幕僚”清代幕僚为何有两张面孔?是不同时代下的不同产物

时间:2022-09-19 11:45:45来源:历史倾谈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倾谈的《清代幕僚为何有两张面孔?是不同时代下的不同产物》,希望大家喜欢。

幕僚在古代很流行,以清代最为盛行。起初,幕僚一职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到了清朝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清代幕僚制度,是一种对统治阶级有着深远影响的用人制度。

幕僚可以在幕主的保荐下,封侯拜相。仔细研究发现,清代幕僚还可以进行细分,形象地说,清代幕僚着两张面孔,职业性师爷和官僚式幕僚。一定程度上,是不同时代下不同产物,也是不同职业定位下不同职业选择。

一、清代幕僚的盛行之风

1、产生幕僚的原因。

清代的官员多数凭借着科举考试上位,但其中腐败问题严重,所以对民情根本不太了解。上任后,官员难以胜任政务,严重降低了行政效率,也滋生了腐败。这些资质平平的官员,另辟蹊径,靠招揽幕僚来辅助工作。所以说,当时官与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官者离不开僚,僚也离不开官。

2、幕僚的鲜明特征

第一,幕僚数量庞大。清代官员上任之后,有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无论官阶大小,都会自带自己信任的幕僚。当时,官员身边的幕僚,多的高达十余人,少的也有会三五人。据统计,清王朝时期,全国1500多个州县,幕僚数量超万人。

第二,幕僚名气响亮。康熙年间水利专家陈潢、雍正年间河南总督田文镜门下的邬先生、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汪辉等都是红极一时的幕僚。此外,文坛大家蒲松龄、政治家林则徐、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有当幕僚的经历。由此可见,清朝年间,官场上流行着养幕僚的风气。

二、当幕僚的门道

1、职业性师爷的个中门道

第一,职业性师爷不同于师爷。当时,地方官员会根据自己的意志聘请师爷参与地方事务,这被称为职业性师爷,相当于现代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职业性师爷和师爷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原本师爷的定位是地方官衙门内协助办理文案事务的普通工作人员。加上职业两字,说明师业除了要有基本的文字特长外,还要有专业技能傍身,这样才能为聘任的幕主创造财富,向职业性师爷转变。

第二,职业性师爷直接服务于雇主。职业性师爷提供的是有偿服务,雇主是各级地方官员,服务的范围是雇主,而不是地方社会。职业性师爷的重点任务就是要为幕主的节节高升出谋划策。

2、官僚式幕僚的个中门道

第一,官僚式幕僚吃的是皇粮,为政府服务。官僚式幕僚不再是官员自己聘任的了,而是得到政府任命的正式官员。一旦任命,只要不犯错误,就终生有着官僚的头衔。

第二,官僚式幕僚可以有着双重身份,兼顾政府服务和幕主服务。对于有着真本事、身怀绝技的幕僚,要是被高级官员相中的话,可以担任高级官员的私人顾问,但不用放弃皇粮的岗位。

三、幕僚呈现出两张面孔的原因

幕僚有着两张面孔,宏观上看,和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微观上看,幕主需求,及幕僚自我发展意识转变有关。

1、时代环境需要而呈现出两张面孔。职业性师爷和官僚式幕僚其实是清朝不同时期,幕僚的两张面孔。在清朝早期,幕僚多以职业性师爷的身份出现;到了鸦片战争后,逐渐演变成官僚式幕僚。

清朝早期,处于上升发展和步入辉煌的阶段,整体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发展繁荣,各级官员有实力、有需求私聘幕僚。清朝晚期,落入了下降和衰落的境况,社会政治环境动荡,经济没落,有本事的能人、幕僚只能挤进官员序列,高等级的官员才有资本、资员聘请私人幕僚。

2、补充官员素质能力需要而衍生出来的职业性师爷。

职业性师爷,并不是大清时代的独有产物。从明代开始就衍生出来这样一个职业。大清时代更加流行了。为何会在大清时代广泛流行起来,这与当时的官员素质能力有着莫大的关系。这其中,可以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立大清初期。大清是马背上打来下的天下,早期,满洲官员大多军旅出身。这些官员,可以驰骋沙场,斩杀劲敌,但缺少行政管理经验和文化底蕴。很多官员甚至不识汉字,不通文墨。各级地方官员为了保证地方行政顺利,就衍生出聘任制师爷。

第二阶段,是大清的辉煌时期。随着后来的科举制度建立和推行,有科举的导向,地方官员擅长八股文,但缺乏管理地方事务的才能,所以在这一阶段,职业性师爷的需求达到了巅峰。当时,职业性师爷在清代有代表性的就是,绍兴师爷群体。

晚晴时期,官员被腐败裹挟着,买官卖官盛行,低等级的官员也不重视幕僚,凭借贿赂加封进爵,比靠幕僚辅佐干出业绩更可靠、便捷。这样,直接导致了有能力的幕僚根本发挥不出应有的才能。他们纷纷离开雇主,另寻出路。

3、寻求自我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官僚式幕僚。晚晴时期,做官僚式幕僚的先遣人员是原本的地方小官员。为啥放着好好的官衔不要,甘心进入幕府呢?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乾隆年间,腐败现象就越演越烈,各级官吏欺上瞒下,剥削百姓,心怀报国之志的地方小官员,为官一方,却难以有所作为。这些有志官员,不想白白埋没了自己的才干,于是毅然辞官,进入高级官员门下当幕僚。

徐珂《清裨类钞》有云:雍正初,上谕有约:今之幕兵即古之参谋记室,凡节度、观察皆征辟幕僚,功绩果著拜表荐引。

由此可见,当时只要在幕僚府中有军功的,可以得到升迁的机会。所以说,在幕主的保荐下,幕而优则仕,而且是可以当大官的,比在地方默默无闻一辈子要靠谱、要强多了。

4、为战时所迫而投奔官僚式幕僚。1851-1861年间,清王朝经历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当时运动横扫了江南大地。祸不单行,1852-1864年间,捻军在北方也燃起了战火。

清朝军队八旗军和绿营军对于南北两方的镇压行动十分不得力,在人民武装面前不堪一击,可以说镇压成效微乎其微。面对这样的战局和战况,清朝统治阶级只能允许地方组织地方军镇压叛乱。于是乎,就有了近代新军,湘军和淮军。新军的主体都是清廷的地方督抚人员,为了尽快出政绩,上任后,广泛进行招兵买马,充实幕府。这为清朝官僚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干的平台。

清朝官僚们,在那样的环境下,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加入湘军和淮军的幕府。事实证明,识时务者为俊杰,清朝官僚们的及时转舵,也让他们自己跟着地方督抚权力扩张而实现自我价值。当时,官僚式幕僚逐步成了晚清时期的一股新生政治力量,在社会和朝廷中很有话语权和威信。

5、为应对西方入侵而投奔官僚式幕僚。清朝晚期,世界各国列强纷纷侵入中国,想要在中国分得一份羹。

国内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封建体系下有能力的官僚,纷纷顺应时代发展,加入了曾国藩幕府和李鸿章幕府。之后,在获得声望和地位后,仕途上的发展也一马平川。王尔敏《淮军志》中提到,曾国藩在位期间,共聘任了400多名幕僚。

绝大数幕僚都得到了曾国藩的举荐,26人官至督抚、堂官,50人以上官至三品以上的官员,还有众多都到府、州、县为官。

6、为民族、国家大义而投身官僚式幕僚。清政府统治晚期,社会动荡不安,统治政权也在风雨中摇摆不定。为了挽救濒临灭亡的清政府,有志之士的民族斗志被自发激起,纷纷投身官僚式幕僚。这部分官僚式幕僚,主要是为了民族和国家大义。他们有的为民族、国家命运运筹帷幄,有的发挥自身的军事才干在战场上指挥,有的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在外交中斡旋......

清廷在1840年后,在历史上还存续了71年的历史,有官僚式幕僚的功劳在。

结语:

清代幕僚呈现出两张面孔,与时代特征密不可分,可以说是时代造就的;也与个人发展诉求密不可分。清朝初期和辉煌时期真正有能力的人,可以直接走官员发展路径,甘愿入职做职业性师爷的绝大部分幕僚能力、水准还处于低水平阶段。晚晴时期,为官不易,有志向的能人志士曲线解决自己的抱负,以官僚式幕僚为跳板,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这两张面孔,在历史上的影响也是不同,职业性师爷,只是个人谋生的一个手段,官僚式幕僚却为近代社会进步发展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为中华民族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力量。

文/扒拉文史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