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蜀汉”逆势飞扬的文盲将军王平,以少胜多改写了历史进程

“蜀汉”逆势飞扬的文盲将军王平,以少胜多改写了历史进程

时间:2022-09-13 18:45:29来源:深更侃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深更侃史的《逆势飞扬的文盲将军王平,以少胜多改写了历史进程》,希望大家喜欢。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是非常明显的,非但如此,为突出某个人,拉另外一个人来垫背的春秋笔法并不鲜见,比如曹魏大将军曹真,被忽视和损害就是非常严重的一位。如果说是为了衬托诸葛亮,倒也符合尊刘贬曹的主旨,我们还可以想得通,拿曹真来存托司马懿又是为何呢?其实还是遵循了尊刘贬曹的这一主线,曹真与司马懿虽是一个阵营的人,但用他们自己人来贬低自己人,可谓是用魔法打败魔法。

那是不是蜀汉的人都会浓墨重彩呢?也不尽然,比如王平,虽然从《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开始才粉墨登场,尽管后面也着墨较多,但是他最重要的功劳却被严重忽视了,以至于人们认识不到王平的重要性,可以这样说,蜀汉后期,王平是蜀汉朝廷的压舱石之一,也是诸葛亮之后实际的军事接班人,更重要的是他带领不足3万守兵抵挡了10万曹魏大军,从而改写了历史进程。

如此牛逼的人物,王平何许人也?

(王平影视造型)

王平,宕渠(今渠县)人,小时候被人抱养,改姓何,所以也叫何平,长大成人后改回本姓。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王平荡平魏延之乱时就使用了何平这个名字,但没有交代明白,不清楚的会误认为是另外一个人,不过《三国志》是说清楚了的: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

王平对蜀汉的功劳是巨大的,但是王平并不是一开始就刘备这边,而是先跟着曹操的,后在在争夺汉中的时候反水了,投降了刘备,也就是说王平是个降将,但是王平是巴西郡宕渠人,如果换个角度,王平反水为家乡而战也算是弃暗投明吧。

那王平在宕渠,又是如何翻越崇山峻岭跑到中原去跟随曹操逐鹿中原的呢?《三国演义》没有交代,《三国志》也只有一句话: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

没头没脑的一句话,确实让人不好理解,但解读的密码也许正在于此。宕渠是古賨国所在地,作为少数民族的賨人凶猛彪悍,非常能打,在武王伐纣、灭秦兴汉中都屡建奇功,虽然古賨国已不复存在,但其賨人得以流传下来,常被各种政权征召入伍打仗,有点雇佣军的味道。

(賨人塑像,笔者拍摄)

东汉末年,张鲁割据汉中后,势力范围达巴郡一带,因为张鲁是五斗米道(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的第三代天师,巴东郡的賨人多有信奉,自然也就跟随张鲁。215年曹操平定汉中,张鲁投降,巴东郡继而被张郃驻防,杜濩、朴胡当时正是賨人部落的首领,两人投靠曹操后被封为太守,而作为“平生长戎旅”的賨兵王平跑到洛阳去当兵就显得很正常了。

这点也可在《三国志张飞传》中得到印证,张郃留守蒙头岩(今渠县八濛山)“欲徙其民于汉中”,就从当地迁移了大量的賨人到汉中补充兵员。

但是王平在曹营的级别不高,只是一个校尉,还是代理的,算是寄人篱下,得不到重用,为了出人头地,在汉水一战中,王平凭自己熟悉地理之由毛遂自荐才捞了一个副先锋相助徐晃,不过此时已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了,出场很晚,不过后面大放异彩。

王平劝徐晃不要渡汉水而战,哪知徐晃刚愎自用,根本不听王平的建议,还自比韩信背水而战,想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就真的差点死了,铩羽而归后责怪王平没有救他,被王平怼了回去,徐晃气不过就想杀他泄愤,王平知道后,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带着自己的队伍一把火烧了营寨投靠刘备去了。

要说刘备还真是有眼光,慧眼识人,一眼就相中了王平,还说“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并封为偏将军,领向导使。这个与史书“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的记载基本符合,只是少了劝谏徐晃的情节。

第一个不听王平建议的人大败而归,但好歹保住了小命;第二个不听王平建议的是马谡,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但惨败,还断送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于是被诸葛亮砍了脑壳。

话说王平投靠刘备后,拜为牙门将、裨将军,从原在曹营只是一个代理校尉一下变成了将军级别的人,虽然实际职务还是一个牙门将,但好歹有了将军的名号等级,也算是时来运转了,之前不被重视,现在被曾经的对手重视和礼遇,怎么得也要报答知遇之恩吧。

但是王平是个文盲,认得的字不超过10个,更不会写字,不过口才了得,可以口述著文,让别人代笔,竟然“往往论说不失其指”,足见王平是个天才一样的人,更重要的是他“遵履法度,言不戏谑”(这点和诸葛亮很相近,后来能被重用估计起了很大作用),治军严谨,统领的无当飞军(西南少数民族军队)战斗力指数在蜀汉军中说第二,不敢有人称第一,尤其擅长山地战,相当于现在军队中的山地部队吧。

当然这是在刘备托孤升天后的事情了,之前作为降将,估计刘备多少还是防着一点,所以没有委以重任,诸葛亮乾纲独断后发现了王平的优点才开始逐渐重用的,但真正让王平脱颖而出的还是要靠没有听他话的倒霉鬼马谡。

《出师表》中,诸葛亮雄心勃勃,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尽忠职责,报答先帝。我在想,假如诸葛亮就固守四川,偏安一隅,历史会怎么样?多过些日子是肯定,不过也是坐待而亡,这样也能较好地解释诸葛亮为什么要屡次北伐了,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嘛。然而历史没有假设,诸葛亮对自己要求很高,可以说是个道德模范,但是他的第一次北伐还是因为他用人不当搞得虎头蛇尾,害得诸葛亮后悔不迭的正是没有听王平劝谏的马谡。

(网络图片)

如果按照事后的分析,谨慎精明的诸葛亮应该不用马谡守街亭才对,但为什么偏偏就用了呢,除了历史的天意安排,我想还有几个因素可以考虑:

一是诸葛亮与马谡的老哥马良是好朋友,马良在世时多有托付,在马谡自告奋勇之下正好做个顺水人情。可见讲人情而不讲原则的话确实害人,就是聪明如诸葛亮也难逃羁绊与惩罚。

二是诸葛亮想锻炼马谡,以后想让他接班。马谡五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为"马氏五常",自幼熟读兵书的马谡经常与诸葛亮吹牛聊天能说到一起不容易,所以诸葛亮也喜欢他吧。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在平定南中之乱时正是使用的马谡建议的攻心计,有这个支撑,诸葛亮也想冒个险赌一把,你想如果马谡在北伐中取得战功,日后提拔使用也不至于有人不服。

三是想用马谡对抗益州本地集团。刘备搞掉刘璋本来就是鸠占鹊巢,当地人本来就不是很服气,纷纷抵抗,但刘璋为了不让老百姓做无谓的牺牲就放弃了,但是暗地里本地集团对抗是有的,经常给诸葛亮使绊子。马谡是襄阳人,属于荆州集团的人,而诸葛亮是荆州集团的代表,他用自己人放心嘛。

但是鉴于刘备生前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再次佩服一下刘备识人用人的能力),所以谨慎的诸葛亮还是所有防备,不但安排了谨慎的王平做马谡的副将,还安排魏延和高翔接应,从这点安排来看,诸葛亮对马谡是相当地不放心,但鉴于前述的多种原因,诸葛亮又不得不赌一把了,只是他赌输了,应该说这就是命吧。

王平极力劝阻马谡要当道下寨,结果被马谡讥讽为妇人之见,非要舍水上山。这下好了,不听话的下场和第一个不听王平话的徐晃一样,被打得狼狈而逃,逼得诸葛亮不得不麻起胆子打心理战,唱了一出精彩绝伦的空城计。

但是民间说得神乎其神的空城计是杜撰的,有神话诸葛亮之效,但无力助北伐胜利之功,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此止步,不但颜面尽失,复兴汉室的大业首次出征就遭遇重大挫折,诸葛亮也只有开杀戒了,还顺带杀了几个副将,唯独王平乘势而起“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王平一下就从一个比较边缘的人进入了核心集团,成了诸葛亮身边可以倚重的大红人。

街亭一役之后,王平不降反升,之后就一直跟随诸葛亮北伐攻魏,但由于谨慎有余,虽利于打防御战,但不利于进一步扩大战果,所以不那么耀眼吧,估计这也是王平被忽视的一个主要因素。尽管如此,还是战功了得,张郃不但不能攻克王平,还被王平按照诸葛亮之计射杀于剑阁木门道之中(一种推测),一代名将陨落,成了五子良将中唯一战死的一个。当然这里面,司马懿暗搓搓地帮了王平,让急躁的张郃追击蜀军多少有点不怀好意,哪知刚好落入诸葛亮的计谋之中,死得有点冤枉,因为诸葛亮最想的是司马懿来送死,这个人才是他的对手,其他的不足道哉。

可惜,诸葛亮没有熬赢司马懿,小两岁的诸葛亮居然先“出师未捷身先死”了,他的死让蜀汉加剧衰弱不说,尸骨未寒之际就还让蜀国来了一次内乱,因为魏延反了!不论是魏延是天生反骨,还是被杨仪逼得不得不反,反正是蜀汉祸起萧墙了,好在遇到了忠心耿耿的王平,王平三言两语搞点舆论战和心理战就瓦解了魏延的军队。

《三国志》说“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有点高度概括,《三国演义》就写得精彩了,他横刀立马,器宇轩昂,一脸正气地对川兵说“汝等军士,皆是西川之人,川中多有父母妻子,兄弟亲朋;丞相在日,不曾薄待汝等,今不可助反贼,宜各回家乡,听候赏赐”,没想到这感情牌打得非常漂亮,众军闻言,大喊一声,散去大半,魏延气得砍人也拦不住,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只有卧底马岱留了下来,当然留下来是为了好砍人,后来满足了魏延“谁敢杀我”的愿望。

一个识字不超过10个,手不能书的武将,居然能把心理战和舆论战玩得这么溜,也真是没谁了,虽然没有“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那样牛逼,也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因平乱有功,蜀汉国祚得以延续,王平开始平步青云,步步高升,234年任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237年,刘备的舅老倌吴懿病死后,王平开始都督汉中,封安汉侯。238年,任前护军,处理大将军府中事务,从这个时候开始,王平事实上已成为诸葛亮军事上的接班人了,他和诸葛亮行政上的继承人蒋琬一起,一文一武,共同维护了蜀汉后期的稳定,挡住了曹魏一次次的进攻。

243年,蒋琬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王平算是达到了人生顶峰了。为什么要让王平统领汉中呢?因为这个地方是成都的门户,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曹魏要进攻蜀汉,就必克汉中才行,守住了汉中就是守住了成都。而王平天性谨慎,善于打防御战,让他统领汉中再合适不过。蜀汉把如此重要的担子(可以说是关系蜀汉的生死安危)交给一个曾经的降将,足见蜀国对王平的器重。

(网络图片)

当然,王平不负厚望,挡住了曹魏进攻的步伐,而最精彩的一仗当属于发生在244年的兴势之战,王平用区区不到3万守军,力排众议,坚守待援,而不是选择逃跑或者投降,最终抵挡住了曹魏10万大军,从而改写了历史进程。

可以说这个结论非同小可!理由有两点:一是兴势之战的胜利,让蜀汉的国祚又延续了20年。二是,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兴势之战极大地打击了骄纵的曹爽,司马懿得以卷土重来,并且实现了翻盘,直至最后司马一族吞下了曹氏江山,晋朝开始。

试想,如果曹爽不失败,还有司马家族什么事情?历史上还会出现一个晋朝吗?

也许历史潮流如《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的那样,三分归一统是历史必然,但是那些历史的细节却是那样的玄妙和精彩,往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和拍掌叫绝,遗憾的是它们又往往淹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蒙上尘埃,被误解,被无视,直至最后的烟消云散,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景在恢弘的叙事中让后人空自嗟叹!

也许刘关张、诸葛亮等主角都死了,让一个文盲将军在蜀汉后期光芒万丈,多少有点不合适吧,所以《三国演义》不写也罢,反正蜀汉已经风雨飘摇,兴势之战也只是让扶不起的阿斗苟延残喘而已。248年,王平病死,263年蜀汉灭

写到这里,一首旋律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賨人塑像,笔者拍摄)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