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作”多亏了这个外国人,留下乾隆的真实相貌,和电视上看到的不一样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另类历史知识的《多亏了这个外国人,留下乾隆的真实相貌,和电视上看到的不一样》,希望大家喜欢。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并不是中国人,却获得了中国人都难以做到的位置;他是个传教士,却将西方的绘画技艺毫无保留地献给东方;他是一个洋人,却能得到三朝帝王的青睐。
出生在意大利的画家郎世宁就是这样一个人,历史上的他作为宫廷画师,不仅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还颇受三朝后宫的推崇。
郎世宁的中国之行源于一次传教活动,在十九岁时他进入耶稣会成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二十岁时就担任教堂画师负责整座教堂的壁画、祭台、天主像、圣母像等一系列工作,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大师。
二十五岁时来到西班牙便立即获得哥因勃拉会院院长青睐,极力将其挽留下来,为该处教堂作壁画,并借此觐见了葡萄牙王国的太子。在见识了西葡两国的繁荣后,他产生了一个念头——我是否可以去遍地宝藏的东方中国传教呢?
初到碰壁
公元1715年,郎世宁抵达中国广州,作为天主教修道士踏上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国土。中国地大物博,郎世宁来华后兜兜转转了近半年,才将沿途的风土名情全部考察完,这才北上前往京城。
此时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康熙皇帝,郎世宁在沿途听说了很多关于康熙帝的传说,认定这个帝王一定不简单。
康熙作为清朝少有的对西方持有开明态度的帝王,对郎世宁的来访很是高兴,郎世宁也用其毕生所学极尽讨好之词,将康熙帝吹捧为万岁之龙,东方之主。
郎世宁趁热打铁将自己的宗教画向康熙奉上,康熙帝见后当即就决定将其留在宫中当画师。可郎世宁的西方艺术风格,在人物塑造方面追求力量感和人文美,会在画作中大肆宣扬人体的美感。
郎世宁迫切希望得到皇帝认可,便开始了艺术创作。他将这一路走来见识到的人物风景用西方的绘画技巧展现在画布上,画中人物肌肉线条明确、脸颊饱满、男人坦胸露乳,女人风姿绰约,将中国人的力量生动的展现出来。
哪知康熙帝看后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可作为一国之君,又怎能因为一张画而对远方的来者大发雷霆,他含蓄的表示:“中国人向来讲究光明正大,脸上怎么可以有阴影的黑色呢?”
眼见皇帝神情有变,小太监便识趣地将画作卷起,哪知这一卷又卷出事儿来。西洋画作本就以颜料为主,画作经过小太监一卷,颜料堆叠的部分混为一团,晒干的部分又开裂脱落,再展开画作已经是面目全非,犹如一碗剩饭泼在纸上。
康熙皇帝见后转头便走,望着皇帝渐行渐远的背影,郎世宁明白要想让皇帝接受自己,就必须从画法上做出改变,去学习、融合中国画的特点技巧。
熟能生巧
此后郎世宁向宫廷内务府借来诸多中国画作研究,在自己的居住地经常研究到深夜,有时甚至牺牲自己学习天主教教义的时间。他开始尝试使用毛笔,绘画上用绢布代替油画的木板。
为了解决自己用毛笔作画时哆嗦的毛病,他把数倍于毛笔重量的石子挂在笔上,整日临摹中国书法,还把一幅幅画拿出,研究笔法、用墨,一步一步模仿。
冬天时为了照明取暖的同时不伤画作,郎世宁特意将屋子里的火生小,同时极力克制自己对寒冷发抖的反应,一复一日终于能够熟练临摹整幅中国画,并能够结合西洋画透视的原理自己加以创作牲畜、竹林、山水等中国画中常见的风景意象。
可正当他为自己取得巨大进步骄傲之时,康熙皇帝驾崩了,新皇继位改元“雍正”。郎世宁听说雍正帝是一个不苟言笑,冷面严苛的帝王,便又对自己的画作产生莫名的不自信,哪知雍正帝在对待西洋玩意上比父亲康熙帝要开明许多。
雍正不仅喜欢假扮西洋人,还非常喜欢研究西洋的风土文化,他对郎世宁的画作赞赏有加,将他留在宫廷继续为皇室作画同时享受皇家待遇。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勤政皇帝雍正还在闲暇之时亲自指导郎世宁,虽然他自己对绘画的理解还有待商榷。
在雍正朝,郎世宁在画作上大胆地保留了西洋画力量、美感、透视、立体的特点,与中国画大气、典雅、写意相结合创造出诸多惊世骇俗的名画。
《百骏图》,作为郎世宁代表作之一是清朝画作中中西结合的集大成者,画作中一百匹骏马姿态万千,画作有着超乎寻常的精细程度,甚至在河流中都能见到马匹的倒影,马背上也能看到滴下的汗珠。
近处的树木光影交错,而且近大远小的处理更是将中国画的写意发挥到了极致。对于雍正这位满族政权的皇帝来说,《百骏图》带给他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
画界巨擘
公元1735年雍正帝驾崩,爱新觉罗·弘历即位,即乾隆帝。与父祖两人相比,乾隆对西洋的态度是抵触要多于兴趣的,他不止一次将西洋玩意称为“奇技淫巧”。但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却远远高于他的祖父康熙和父亲雍正。
对于郎世宁这个西洋画家,乾隆帝也很好奇,他非常愿意让郎世宁为自己作画。即位的第一年,乾隆帝便召郎世宁入宫,在大殿上君臣二人相对而坐,年轻的乾隆正坐正堂,让郎世宁务必画出自己威风凛凛的样子。
就这样经过数月的时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幅融合西方透视、光感等绘画技巧具有立体感的帝王全身像诞生了。
画中的乾隆帝正襟危坐,左手捻着佛珠,右手轻抚大腿,与现代影视剧不同的是画作中的乾隆帝略显稚嫩,脸型消瘦,眼睛细小透露出一丝自信与高傲。
这个帝国好似这位二十五岁的帝王一样,充满活力,大清将会在这个年轻帝王的率领下继续向上。
画作完成后,乾隆很是欣慰,不仅同意郎世宁为后宫妃子作画,还在下江南、围猎等活动都将郎世宁带在身边,乾隆帝前期的戎装像、坐禅像、读书像、围猎像都出自郎世宁一人手中。
乾隆十一年,清朝举办了本朝最为隆重的一次阅兵大典,郎世宁被委任为这次盛大典礼的总画师,郎世宁将一万六千名士兵合理整齐的安排在数米长的画卷上。
每个士兵穿什么颜色、戴什么盔甲都有讲究,乃至帽子上的布条、铠甲上的铜片都看得一清二楚。
郎世宁在经历十几年的磨砺后,终于成为清朝首屈一指的宫廷画师,他的一生因中国而辉煌,也终将在中国谢幕。公元1766年,郎世宁病逝于北京,乾隆帝褒奖其生前功劳,并赐银给其家属,予以厚葬。
郎世宁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将西洋画作的技法与中国画相融合,给予画作新的生命力。
而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融也并未因他的离世而停止,后世三百年中西方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郎世宁的一生也成为这场人类文明交流中对“美”最好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