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被诸葛亮气死的王朗,留下一件珍贵遗物,如今成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知谈历史的《被诸葛亮气死的王朗,留下一件珍贵遗物,如今成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希望大家喜欢。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对诸葛亮的口才留下深刻印象。诸葛亮不仅满腹经纶,而且辩才无碍,口齿伶俐,堪称一位极具天赋的演说家与辩论高手。《三国演义》有两段内容,对诸葛亮的口才,进行过浓墨重彩的精彩描述。
第一段内容是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与孙权缔结军事同盟。吴国群臣普遍畏敌如虎,认为曹操强大不可战胜,于是纷纷发言,试图阻扰孙刘联盟。诸葛亮口若悬河,与东吴各位大臣逐一过招,把精妙的口才发挥的淋漓尽致,当场让东吴众人张口结舌,圆满完成了缔结联盟的使命。
第二次则发生在六出祁山之战过程中。《三国演义》中,老迈年高、白发苍苍的司徒王朗,随同大都督曹真在祁山抵御诸葛亮。王朗偌大年纪争强好胜,非要到阵前与诸葛亮辩论一番,结果被诸葛亮引经据典一顿好批,当场气得他口吐鲜血跌落马下,就此殒命,成为书中的一个反面丑角。
其实,对王朗的描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处缺憾,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小说,书中人物形象却与真实历史出现了较大偏差,甚至已经到了颠倒黑白的地步。真实历史中的王朗,不仅不是什么丑角,反而是一位伟人。
王朗,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大臣、著名学者、儒学宗师、经学家。王朗最初是汉朝的徐州刺史陶谦手下的幕僚,以博学多才著称,对汉朝忠心耿耿。汉献帝在各路军阀争抢裹挟中朝不保夕,他却和刺史陶谦一起上书汉献帝,表示效忠,感动得汉献帝一塌糊涂,把他任命为会稽太守。
王朗在会稽太守期间,本想认认真真干一番事业,结果江东军阀孙策正在崛起过程中,屡次侵犯会稽,王朗不善用兵,被孙策活捉,但他坚强不屈,不肯归降。孙策慑于他的威望,未敢加害他。王朗最终北上,归顺曹魏,成为魏郡太守,后又上调朝廷担任大理寺卿,主持刑狱,以处事公允、清廉守法而著称。
王朗直言敢谏,多次向魏文帝曹丕进谏,劝他爱惜民力,不要频繁发动对外战争,应该抚恤流亡,轻薄徭役,主张以王道教化百姓。曹丕对他非常尊敬,封他为司空,位列三公,尊崇无比,还进爵乐平乡侯。
王朗从会稽回到曹魏后,即长期在朝中担任要职,从未随军出征,一生与诸葛亮从未打过任何交道。王朗最大的功绩在于著书立说,阐扬儒家经典,先后写书三十多卷,包括《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名重一时,曹丕对他非常尊敬,称他为“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
王朗还留世间一件无比珍贵的文物《受禅表碑》,如今成了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受禅表碑》,是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所立。当时曹丕眼看天下大局已定,逼迫汉献帝退位,并举行了盛大的“禅让仪式”,真正意义上的魏国由此开创。
为了纪念曹魏此事,曹丕专门制作了这块《受禅表碑》。为了取得天下人的认可,曹丕特地请名满天下的儒学宗师王朗,创作了《受禅表碑》的全部碑文。《受禅表碑》制成之后,历经千百年岁月,辗转播迁,非常幸运地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三国时代遗留下来的极少数文物珍品,得到后人的珍视,在历史学、书法学、金石学等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三国志》《受禅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