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作为君主的赵雍,被围沙丘行宫三个月,为什么没有亲信前来救驾?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鉴赏史的《作为君主的赵雍,被围沙丘行宫三个月,为什么没有亲信前来救驾?》,希望大家喜欢。
因为赵雍人生里的最后时光,已经“众叛亲离”了,赵雍被困死于沙丘宫,看似是一场悲剧,但实际上这位胡服骑射的雄主已经不复当年的果断了,甚至沦为了争权夺利的庸俗者。
赵雍,史称赵武灵王,这个男人在古代历史上拥有着超然的地位,当年以“胡服骑射”的军备策略,改变了赵国劣势的地位,直接将赵国推动至霸主,并且征服周边的小国以及游牧民族,堪称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传奇政治家、军事家。
可就是这么一个强大的男人,最后却犯了最庸俗的错误,那就是“意气用事”。
赵武灵王在十几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了一个被其他诸侯国“虎视眈眈”赵国给他。
在为父亲举办葬礼时,赵国就到了最危难的时候,但是年少的赵武灵王冷静沉重,理智地借力打力,解决了周边国家对赵国的威胁,赵武灵王也因此被其他的国君所看重交好。
年轻的赵武灵王是理性的,这种理性超乎常人。
因为赵国地处游牧和农耕文明的交界,赵国除了受到北方游牧民的侵扰以外,还要防范南方中原国家的进攻,在这样夹缝中生存的赵国一直强大不起来。
面对这样的现状,赵武灵王坚定的认为,只有学习“胡服骑射”,将中原和游牧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让赵国中兴称霸。
可是赵国也是中原传统文化的国度,胡服骑射说起来好听,但本质上是在“数典忘祖”,当时赵国的王族以及百官几乎都不同意。
而赵武灵王没有意气用事,一一地劝服了可以劝服的人,一方面也迅速地引入“胡服”,培养“骑射”,很快,赵国的新骑兵军队横扫四方,赵武灵王的威名传遍战国。
能够成功,靠的是赵雍的理智。
随着赵国越来越强大,赵武灵王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可是他的野心很奇怪,只注重军事,不注重政治,于是他想着把自己的“王位”让出来,让儿子当这个国王,管理政治,自己则是专心负责军事,赵武灵王给自己冠以一个尊称,乃是“主父”。
就是这个决定,是赵武灵王走向末路的开始。
赵武灵王的长子是赵章,赵章是一个性格十分类似赵武灵王的人,因此被赵武灵王立为太子,按道理来讲,赵武灵王“退位”,即位的是赵章才对。
但就是在感情的问题上,赵武灵王也出了“幺蛾子”。
当年赵武灵王有一个宠妻,名为吴娃。
赵武灵王和吴娃生有一个孩子,正是后来的赵惠文王,名为赵何。吴娃运气不好,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了,在临终前,赵武灵王觉得愧对吴娃,于是说答应吴娃一个要求,吴娃一辈子没有要求过赵武灵王做什么,而她的遗愿是,自己的儿子赵何能够成为国王。
赵武灵王一开始很纠结,但最终还是答应了。
不久后,赵武灵王废掉了赵章的太子之位,立赵何为太子,而在赵何十岁那一年,赵武灵王正式退位,成为“军事领袖”,让赵何负责政治。
其实赵武灵王的这个决定,是荒唐中的荒唐。
首先是“废长立幼”,赵武灵王因为自己的随心所欲,打破了自古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甚至说,赵武灵王连“立长不立幼”的原则都没有,本来是赵章的王位,却因为吴娃的遗愿给了赵何。
一开始做出这个决定,赵国大多数士大夫强力反对,可终究拗不过赵武灵王。强势的赵武灵王,自此改变了赵国的命运,是强盛的赵国,走向另一条岔路。
赵武灵王将自己的心腹大臣肥义留给了赵何,肥义乃是一直支持赵武灵王展开胡服骑射改革的重要人物,在劝说赵武灵王不要立幼子为王无果之后,便沉下心来,专心辅佐赵何。
按常理来说,赵国若是这样发展下去,也未必会差,可是赵武灵王又搞出幺蛾子。
因为赵武灵王是一个“随心所欲”的人,前期的他理性沉稳,可是后期的他,却是多愁善感,被自己的情绪所绑架。
当他看到本来该成为国王的赵章向赵何低头时,他于心不忍。
赵章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有才能的储君,却因为他一句话被迫向年仅十岁的赵何低头。
这样的背景下,赵武灵王发散出了一个父亲的“关怀”,他要弥补赵章,于是他让赵何给赵章封安阳郡,封地代郡。
其实给封地都还没有什么,但是已经成为主父的赵武灵王却还想着,把代郡列为赵章的封国,这就意味着,赵武灵王想把赵国一分为二。
就因为这样,赵武灵王走到了赵国的对立面。
这个支撑着赵国走向强大的雄主,竟然想着“分裂”赵国,就连赵武灵王的心腹忠臣肥义都不再支持赵武灵王,强烈反对。
而赵武灵王时期的赵国,士大夫皆是有骨气、理性、荣辱观的官员,他们明白赵国的强大来自于团结,这才是赵国的最高宗旨,赵武灵王一旦碰到了这条底线,他也将成为赵国的敌人。
知道了众人反对,赵武灵王后悔了。
他后悔把权力让了出去,他才知道权力才是他骄傲的一切根源,于是他不仅再想着给赵章一些“弥补”,他要亲自拿回属于他的权力。
于是他暗中推动赵章和赵何“对决”,赵章的相国田不礼,就执行了这项煽动赵章造反的任务,但最后因为肥义的果敢和阻挡,他们只杀死了肥义,却杀不死赵何。
赵章和田不礼叛乱,被齐心协力的赵国人镇压,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真正的推动者赵武灵王,此时还在“主父宫”(沙丘宫)中等待结果,以坐收渔翁之利。
其实这个时候的赵武灵王,已经失去了作为父亲、国君的底线了,毫不夸张地说,赵武灵王已经变了。
当赵章逃到了主父宫时,赵武灵王还是“接纳”了儿子,可是追兵们却“顺水推舟”,当时赵武灵王的叔叔赵成(公子成)和赵何的心腹李兑在沙丘宫进行了策划。
他们强行召出造反失败的赵章就地正法,却把赵武灵王独自困在了沙丘宫中。
他们做出了一个残酷的决定:困死这位曾经的雄主。
对于赵武灵王,其实当时的赵国人已经对他“失望透顶”,他的举动无一不把赵国带向灾难,那些崇拜、敬仰赵武灵王的人们,都纷纷沉默,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时候,赵武灵王“默默”地死去,才是最好的结果。
这便是赵武灵王的“众叛亲离”。
因为他曾经名动中原,镇压周边,没有人敢直接杀害这位不可一世的伟大君主,因此只能困死他。
赵武灵王的心腹沉默了,因为他们为了赵国。赵武灵王的儿子赵何沉默了,他也是为了赵国,赵成和李兑做了这个“恶人”,他们下令,不管沙丘宫中传出什么动静,都不允许探视和回复。
走到这一步末路,其实就是雄才伟略的赵雍自己不克制、不理性导致的。
整整数月,赵武灵王独自吃完了沙丘宫里的粮食,吃到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就要吃了,直到他去掏鸟窝,但即便如此,都仍旧是不能补充持续的饥饿和疲惫,不知道扛了多久,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
在困了赵武灵王三个月后,赵成等人才打开宫门,确定了赵武灵王的“逝去”。
当时赵国人为赵武灵王的离去而纷纷落泪,举国为他哭泣,可是大家心里又明白,这哭的只是曾经的那个赵武灵王,骑着马、拉着弓穿着胡服征战的赵雍,而不是那个“主父”赵雍。
赵武灵王尊称里的“灵”和“武”,便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概括,对于国家没有帮助曰“灵”,带着家国开疆拓土、建立武功曰“武”,这就是历史上矛盾的“赵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