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苏北”成也漕运,败也漕运:近代苏北为何依然“捧”的水路?铁路不香吗

“苏北”成也漕运,败也漕运:近代苏北为何依然“捧”的水路?铁路不香吗

时间:2022-08-25 08:16:37来源:秋叶侃史V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秋叶侃史V的《成也漕运,败也漕运:近代苏北为何依然“捧”的水路?铁路不香吗》,希望大家喜欢。

大家都知道的一点是从几百年前以来江南地区就是全国的经济重镇。这里出产了全国大部分的粮食,上交了全国大部分的捐税。从全国核心经济区怎么往政治中心运送粮食呢?当然是靠水路。这也就是为什么整个今天的江苏地区在当时都拥有相当发达漕运的原因。

发达的交通运输更是给沿岸的地区带来呢经济上的繁荣。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的,水路漕运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铁路的出现和建造,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建造都非常快速的侵占了水路运输的市场空间。作为古代运输主力方式的水运就这样在市场地位被铁路运输以及公路运输的的侵蚀中没落了。

漕运作为国家大宗商品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被淘汰在了历史场合之中。

但是,有一点至今让很多人感到不可理解的事情是,在今天,即使是苏北地区历经天灾人祸之后仍然处于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列的时候,即使是苏北地区在历史上拥有相当发达的漕运,在今天,苏北地区却拥有着与苏北地区本身不相称的铁路里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今天就来探索研究一下吧!

一、苏北地区曾经发达的漕运业务带来的历史遗留

1.漕运在古代不仅承载了运输需求,还有维护稳定,促进经济的作用

漕运漕运,“漕”这个汉字通常用来表示的意思可以被理解为是一条水凹坑。在古代的交通运输中,人们生动形象地把通过内河水道运输的这种方式称之为“漕运”,好像船在一条一条的水槽内航行一样。

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古代,漕运这种可以极大借助大自然力量的运输方式发挥了不容置疑的作用。因此,建造良好的漕运系统渐渐的成为了每一个国家的民生大事和维持国家稳定繁荣的重要经济大动脉。

从我国古代东周的春秋时期,偏据中华大地东南一隅的吴王夫差为了进一步的军事行动需要开凿了后来隋代运河邗沟段的一部分来服务于运送军粮的时候,我国古代先民就已经开始了修建人工漕运水系的历史。

秦代时期虽然统一时间短暂,却也仍然在帝国的西南版图——今天的广西地区修建了灵渠等人工漕运水系。等到近千年以后的隋代,隋炀帝执政的时候,据《资治通鉴》一书的记载,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

最终从南到北依次连接了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等水系,构建了极其强大的水运系统。

作为古代极其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漕运几乎相当于今天大部分的公路、铁路及水路运输的综合,是古代大一统帝国是否强盛以及稳定的标志。

2.漕运带给了苏北地区居住人们的经济利益和繁荣

苏北地区真正拥有极度发达、南北通透的漕运运输业务是在元代时期。隋代的水路运输系统主要的需求是两段,即扬州——洛阳和洛阳——北京。这样即可以保证隋帝国首都洛阳的粮食需求,同时也可以保证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战役的粮食运输的军事需求。

到了元代,统治者截弯取直,直接构建了穿过苏北连接杭州——北京的京杭大运河。这条全国的经济大动脉为苏北人民带来了大量的利好因素:不仅可以使苏北地区的人们卖出粮食,同时还因为交通的兴盛催生了相当数量的商业。

位于运河沿岸的苏北地区借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论是农民、市民还是官员都从这一条经济大动脉上赚足了好处。这也带动了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历史上,苏北地区因漕运而繁荣,也因此带来了许多苏北人的经济利益,成为了苏北经济发展的重要依赖。

3.清朝末期的腐败更是催生了一批依赖运河过奢靡生活的官员

清朝中后期,乾隆皇帝过世之后的嘉庆时代各级官吏贪腐成风。这是一个王朝中后期必然面对的问题:官员随意的敲诈勒索,对漕粮进行“浮收勒折”(类似明代时期的“火耗“)。

漕运沿岸的大小官员常收取几倍于规定漕粮的数量来攫取利益,通过收高额过路费的方式满足自己膨胀奢侈的欲望。加上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以及后来控制了江南地区的太平天国,大运河的漕运功能渐渐废弛。

但是漕运沿岸的官员仍然在从中攫取利益,这使得漕运的经济价值进一步下降,继而更多的苏北地区的官员将自身的利益绑架到了漕运这辆渐渐崩溃的战车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漕运成为了一块巨大的腐肉;相当部分漕运系统的官员疯狂地从中得益,使得苏北地区曾经引以为傲的漕运最终也渐渐丧失了原本的功能。

二、苏北地区缺乏铁路有历史及政治原因

1.官员是苏北地区阻碍铁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位于今天的江苏北部淮安地区的清江浦曾经是漕运时代极其重要的港口城市,在洋务运动开始的1880年,刘铭传在《筹造铁路以求自强折》提出“拟请修清江至京一路”;大约五年以后,左宗棠也曾经提出相同的方案。遗憾的是所有提案都石沉大海。

一直到甲午海战战败后的1896年,晚清政府才批准了修建津镇铁路的方案;随后三年津镇铁路基本做好了开工的准备。遗憾的是,长期依赖漕运攫取利益的大小官员均不愿意漕运这块肥肉因为铁路的修建从嘴边溜走,于是极力反对铁路经过清江浦的提案,中转点于是被移到了今天的蚌埠地区。

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漕运利益阶层的士绅官员们当时的提议对今天的苏北地区不发达的铁路情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际上,他们利益上的短视使得苏北地区差不多相当于失去了一条新的十倍运力的运河。

2.苏北铁路线迟迟的不批复同晚清帝国统治者对于内外局势的考虑不无关系

随着太平天国叛乱的平定,漕运在理论上渐渐又有了恢复的可能。在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胜了清帝国的英国人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1880年的铁路议案同英国人不无关系。只是三个因素使得这个工程从一开始就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论是从国防、经济还是沿线地区的贫富差异来考虑,这条铁路的建造不仅不可能让英国人建造,从而染指到清帝国财富税收的基本盘——江南地区,且留下英国人从帝国南部借铁路一路北上威胁到首都的安全的可能,而且建造时根本无法协调理清沿线贫富差异巨大的府、县地方在费用的平滩上达成一致。

对于贫病交弱的晚清政府来说,建造新的经济动脉无异于饮鸩止渴。这是个一开始只要中央政府仍然拥有对帝国的掌控能力时就注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苏北地区缺乏铁路同样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无相关

1)传统以来发达的水网对铁路的建造造成了掣肘

发达的水网在漕运时代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等到铁路建造时,纵横密布的水网成了巨大的建设阻碍。连绵不断的水网无疑大大增加了建造的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途径苏北地区的铁路线最终被途径蚌埠的铁路线取代的原因。

负责建造这条津浦铁路的大臣吕海寰曾经在上报黄帝线路选择的奏折上写道:“论钢轨则直捷为便,论路工则省费为主”。对于财政吃紧的晚清政府来说,省钱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考虑部分。

自然条件成就了苏北地区发达的漕运,但最终掣肘了苏北地区在铁路时代的发展

2.土地盐碱化让苏北地区财政吃紧严重

曾经的苏北地区由于更靠近中原核心区甚至比苏南地区更加的发达。但是黄河的泛滥最终摧毁了江北的经济,自从黄河夺淮入海不停泛滥以后,由于帝国需要依赖漕粮保证首都北京的粮食需求,运河的通畅需要得到保证。

明代中期修建的“太行堤“就在当时的黄河北岸设立了水闸来保证运河的安全。在黄河泛滥加上运河开闸泛滥的双重打击下,苏北地区土地逐渐被泛滥的黄河水盐碱化,失去了肥力,也失去了辉煌,从曾经的重镇变成了黄泛区。于是,苏北地区的经济随之一蹶不振了。

此外,苏北地区在晚清后期的铁路修建计划都是属于江苏地方的非干线铁路。这样,地方财政,尤其是苏北地区仰仗的盐商就成为了资金的主要来源。

不幸的是,清代后期,苏北地区的支柱产业-盐业,由于时代因素不可逆转的衰落了;同样的频繁的泛滥也彻底摧毁了人们在苏北地区建设铁路的信心以及最重要的资金。

经济及自然的双重打击使得苏北地区在近代铁路建设时期失去了建设的可能。

四、结论

苏北地区在近代缺乏铁路的原因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这其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起到了不可否认的负面影响。这种尴尬结局的产生不仅仅囿于频发的水害,也和政治因素以及利益因素息息相关。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