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民国初期1块大洋,现在能买多少东西?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平和怡的《民国初期1块大洋,现在能买多少东西?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希望大家喜欢。
民国初期的一块大洋(袁大头)的实际购买力还是比较彪悍的,也就是说还是比较值钱的。当初的货币政策还没有转型成为现代的信用货币,一直到1932年开始推动“改两为元”之前,都仍然存在银两和银元并用的状态。人们还是喜闻乐见“真金白银”这类硬通货。民国初期一块大洋抵现在多少人民币?
在很多时候,价格在不同的年代因地而异,但总的来说是平衡的。在一些以民国为背景的电视剧中,我们可以听到“卖包子咯两文钱一个”这样的叫卖,而今天我们买两便士馒头,作为参考,民国时期的两便士几乎是一样的,今天两元。根据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比较,虽然有差异,但是每个海洋基本上等于1000多万个,所以一个海洋当时至少可以买500个馒头。
当时鲁迅当了教育部的老师,这时候的月薪在350块大洋左右,而胡适当了北大的教授月薪是240块大洋,而那时候的***只有8枚银元,普通老百姓过生活一块银元足以温饱。那时候的袁大头是含银的,一块大洋里面含银23.9克,按照当时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来看一块大洋是能买到20斤米和8斤猪肉的,今时今日的比较来看这两样加起来需要200块的。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的文学货币几乎和今天硬币的面值一样。任何一个古代的银两或者说是能够购买的物件,除了它本身所能够拥有的价值之外,还有收藏价值所给它的附加价值,如果我们单纯的来探讨它的购买力的话,把附加价值算进来,明显有些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