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曹操误杀吕伯奢五个儿子?史书记载:未杀错,五个儿子落井下石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小闵学历史的《曹操误杀吕伯奢五个儿子?史书记载:未杀错,五个儿子落井下石》,希望大家喜欢。
《三国演义》是为数不多的优秀历史演义小说,该类小说往往用生动、栩栩如生的故事,把读者带进历史的画卷中。东汉末年那段历史,比南北朝时期要被大家津津乐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三国演义》的普及,简直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所以人们也对那段历史熟悉了起来。
《三国演义》历来被认为是“仰刘贬曹”,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通过三国演义而得到了人们负面的认识。其实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虽然不好,也不至于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综合历史来看,曹操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之前,主要得自于下面三个人对曹操的评价。
曹操早年不修品行,只有桥玄和何颙、许劭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曹操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则给曹操添加了许多“经典形象”,以至于人们都认为那就是曹操。比如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就说了两句令人不寒而栗的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然而这句话,在历史上并不见于正史,最早的出处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东晋中期史学家孙盛写的《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显然这则故事是私人写的笔记,好像作者就在旁边观看一样,因此不可全信。而且人家写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完全没有《三国演义》里“宁负天下人”这样霸气决绝的说法。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刺杀董卓失败之后,逃亡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外出为曹操沽酒,家人则杀猪款待曹操。曹操听到磨刀声,起了疑心,觉得吕家是出卖自己,于是一怒之下把这家人给杀了。曹操刚出门又遇到打酒回来的吕伯奢,觉得不如斩草除根,于是也把吕伯奢杀了,吕伯奢死得稀里糊涂。
历史上曹操真是这样的人么?在《魏晋世语》中也有记载这件事,这本书是在晋朝建立以后所写成,魏国如昙花一现,旋即被司马氏取代,所以魏国的历史大多由司马朝的人书写,这样的记载可想而知,比“魏书”中对曹操的形象要丑化的多。
其实,《三国志》中对于曹操杀害吕伯奢家人的故事,则说“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也就是说曹操在逃跑途中投奔吕伯奢,但是他因为外出办事并不在家,所以不存在“沽酒”的说法。当时吕伯奢的五个儿子接待了曹操,但他们准备打劫曹操,并且磨刀时被警觉的曹操听到了,所以曹操才带领手下杀了吕伯奢的儿子们。如果这样,吕伯奢的家人死的并不冤,他们原本打算对曹操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