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玄妙”文章|三清殿宋韵拾零

“玄妙”文章|三清殿宋韵拾零

时间:2022-08-06 10:36:39来源:吴文化博物馆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吴文化博物馆的《文章|三清殿宋韵拾零》,希望大家喜欢。

文章作者:

巨凯夫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宋采博 苏州计成文物建筑研究设计院

苏州玄妙观位于观前街中部偏北,向南面对宫巷北口依次排列牌坊、山门和三清殿,以及周围附属建筑。历史上因观兴市,观前街得名其实在道观兴盛之后。

图1《平江图》中的玄妙观

玄妙观初创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名“真庆道院”,东晋太宁二年(324)称“上真道院”,道教宫观中较小者通常称“道院”,可见玄妙观初建时尚不成规模。大约在唐宋之际,伴随着江南经济的繁荣、统治阶级对道教的推崇,玄妙观日渐栋宇宏丽,玄妙观在唐玄宗开元二年(714)称“开元宫”,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更名“太乙宫”,大中祥符五年(1012)宋真宗敕改“太乙宫”为“天庆观”,至迟在此时,玄妙观已然成为城市中重要的场所,著名的南宋绍定《平江图》对玄妙观三乌头门、一次山门、一主殿的主体格局有详细描绘,反映了它在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图1)。

元代元贞元年(1295),诏“易江南诸路天庆观为玄妙观”,自此“天庆观”改为“玄妙观”,明代玄妙观曾称“正一丛林”,清康熙年间,因避“玄”字讳,曾改称“圆妙观”,今天玄妙观仍沿用元代的叫法。

明清两代,玄妙观虽曾毁废于兵火,但借助市民文化的勃兴与帝王的重视,总体上仍保持着宏大格局,鼎盛时期曾有殿阁三十余座,中轴线上依次贯穿山门、三清殿、弥罗宝阁,并有二十余座别院拱卫主体建筑,玄妙观庙会也声名远播,据说三百六十行的货物,无一不有。直至清咸丰、同治年间,玄妙观的建筑遭战火才渐次凋零,弥罗宝阁也于1912年失火焚毁。所幸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的主殿三清殿历经八百余年留存至今,成为今人了解宋代江南建筑的重要标本。

图2 三清殿外观

三清殿面阔九间约45米,进深六间约25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是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南宋木构建筑(图2)。建筑规模与屋顶形式直观地反映了建筑的等级,现存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建筑北京故宫太和殿为面阔十一间,重檐庑殿顶,三清殿只略逊于太和殿,而在江南地区更无出其右者。虽然宋代以来,历代君王不乏崇信道教者,但教权毕竟不可能大过皇权,三清殿的规模在宗教建筑中已属翘楚。如此规模的建筑由成千上万个构件拼装而成,它的设计与建造是如何实现的呢?这得益于古代的“材分制度”。

古代官式建筑的建造既无需所有工程人员都具备高超的建筑知识,也不可能仅仅由非专业的工匠来完成,“材分制度”就是一种整合两类技术人员,实现高效协作,进行快速建设的制度。建筑的设计和复杂的计算工作首先由古代建筑师完成,然后由建筑师指挥工匠按照计算出的标准将砍伐好的树木制作成统一断面的几类枋材,之后,工匠只需要再在枋材上截取相应的长度制作成建筑构件,并将构件进行组装即可。这样的方法能够实现合理的建筑分工,大大提高建造的效率。“材分制度”凝结了历朝历代工匠的智慧,并由富有创造力与实践精神的工官加以优化整合,在唐宋之际走向成熟。“材分制度”作为官方制度在《营造法式》中公布是在北宋时期,《营造法式》南宋又经再版,对江南地区产生影响,三清殿也大约建造于这一时期,它的规模宏大、构件数量多、斗栱样式复杂,必然使用了“材分制度”进行建造。

图3 三清殿宋式柱础

图4 三清殿月台栏杆

图5 三清殿下檐补间铺作

以《营造法式》为参照,还能够看到三清殿的许多宋式特征:三清殿檐柱柱础为典型的宋覆盆式柱础,素平不施雕饰,简洁大方不事张扬,与殿内后代修缮所更换的鼓磴式柱础形成鲜明对比(图3),三清殿的月台栏杆也古韵浓厚,但因修缮痕迹明显,且与《营造法式》的标准制式有出入,所以尚难以做出精确断代(图4);下檐补间铺作使用斜向的下昂,后尾挑斡上施斗与令栱,与《营造法式》的飞昂制度相符(图5);转角处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的昂尾共同承托角梁的做法也是典型的宋代江南做法(图6);三清殿最为经典的斗栱是内檐重杪上昂斗栱,自栌斗向两侧各出二跳,第二跳内侧出上昂,上端施令栱承托算桯枋(图7),为国内孤例。

图6 三清殿下檐转角铺作后尾

图7 三清殿内檐带上昂铺作

图8 三清殿须弥座与《营造法式》须弥座比照图

三清殿除建筑本体外尚有若干宋代遗物,如:①须弥座:原为“U”型平面构图,后取消前段,只留存了中央五开间后金柱与中柱间的部分,其做工细腻,束腰部分所占比例较大,并镌刻丰富的纹样,是典型的宋式须弥座特点(图8)。②造像:三清殿内中央三间供奉道教三清像,刘敦桢先生评价“诸像虽经后世涂抹,但姿态凝重,神采俨然,在宋塑中尚非下乘”;③老子像碑(图9):位于殿内西北隅,为吴道子画、颜真卿书,唐玄宗御赞,宋代张允迪勒石。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常常用相似的空间与形制来容纳不同的功能,儒、释、道三家的宗教建筑以及皇家建筑在形式上有小异而并无大的不同,三清殿的道教意向更多地体现在上述室内造像与陈设上。

此外,三清殿外檐柱采用八边形石柱,石柱外侧刻道教天尊的名号(图10),共180个,据传三清殿后的弥罗阁被毁前柱身亦刻有180道教天尊名号,两者相加共360个,象征一年三百六十周天;室内天花图绘及栏杆雕饰也多以道教典故传说为主题,这些特征也烘托了三清殿的道教氛围。

图9 老子像碑

图10 三清殿檐柱石刻

建国以来,文物部门组织了五次不同程度的三清殿维修工程,其中1998年的修缮工程尤其重要,主要解决了三清殿屋面大面积漏雨、梁架变形、柱网倾斜以及基础不均匀下沉三大问题。

据当时勘察,柱础磉石面最大高差达322mm,木柱最大倾斜值达367mm,屋面大小漏点多达100处以上。本着对文物最低限度干预、最大限度保留其历史信息的原则,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屋面揭顶,柱网局部纠偏以及基础加固”的修缮方式。实施过程为:屋面拆卸—纠偏准备—纠偏工作—基础加固—各类构架修补—屋面修复—门窗和油漆修复,历时一年。

由于三清殿体量很大,整体纠偏难度大并且存在实施过程中安全隐患多等问题,最终采取了局部纠偏的方式,主要对殿身大木构架倾斜严重的西边贴、西梢贴、东梢贴、东边贴进行纠偏。纠偏过程首先清理有碍于纠偏的各类支撑、铁搭等约束,同时在薄弱处做好临时加固和支撑等措施,再对柱网进行纠偏(图11)。为避免纠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索具断裂、木构件断裂、木柱位移等问题,设置了主纠偏索、副纠偏索、保险纠偏索,以每天10cm的幅度进行精确的纠偏,待柱子归正后,利用满堂脚手架用钢管将柱子锁定。整个作业历时两周,达到了极高的纠偏精度。

图11 三清殿纠偏示意图(苏州市计成文物建筑研究设计院绘制)

柱基加固既要保证不破坏宋代地基原貌,又要解决压力不均造成的沉降问题,最终采用了后浇杯形基础的加固方案(图12),即将发生沉降的柱子和柱基磉石进行提升,至原有地平高度后,采用杯形基础从四周及底部包裹磉石,这样相当于增大了整体基础的受力面积,将上部屋身重量更加均匀地分散传导至地面,从而解决了柱基的沉降不均问题。

图12 三清殿柱基加固示意图(苏州市计成文物建筑研究设计院绘制)

屋面修复将1981年维修的混水屋面改为清水屋面,并按原状修复苫背层。苫背按原做法,在望板上先做一层护板灰,按原厚度(100mm),利用拆卸下来的原苫背层与原材料一致的添补材料(麻刀灰)混合使用。屋面铺瓦时按照拆卸时记录的各类屋面做法、尺度进行修复,尽量使用原瓦件。其余木构架和门窗等均按原样进行了修复。

南宋淳熙六年营造三清殿的工匠必然不会想到,八百余年之后的文物工作者会通过这样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当代哲匠以巧思和严谨的匠人精神为三清殿延续了生命,尽可能真实地保留了三清殿的历史样貌。而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玄妙观三清殿历史上所承载的功能也悄然褪去,游人知观前街而不知玄妙观,香火鼎盛、商贾云集的场景需要今人加以想象才能在脑海中复现了。

参考文献:

1. 刘敦桢《苏州古建筑调查记》

2. 张皓《三清殿抢修工程的古建施工技术和工艺》

3. 王波《苏州观前街区研究(1840-1940)》

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公益原创文章插图,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地或创作人。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