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邯郸”长平之战究竟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发动邯郸之战的起因有哪些?

“邯郸”长平之战究竟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发动邯郸之战的起因有哪些?

时间:2022-08-01 11:46:38来源:历史上的皇宫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上的皇宫的《长平之战究竟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发动邯郸之战的起因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战国后期,秦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对赵国军队的大规模围歼战。秦国为加速向中原推进,兵锋直指另一强敌赵国。它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结好齐国,先谋韩、魏,以孤立和削弱赵国。从周赧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66)开始,秦国先后攻取了韩国的少曲(今河南济源东北)、高平(今济源南)、陉城(今山西侯马东北)、南阳(今河南王屋山南)、野王(今河南沁阳)等地。韩桓惠王震恐,欲献上党(今山西长子西南)予秦以求和。上党郡守冯亭却私下将上党献予赵国,借赵抗秦。周赧王五十四年赵国派老将廉颇屯兵上党郡,据守长平,与秦军形成对峙。

五十五年,秦军进攻上党,赵军坚壁固垒,以守为攻。后秦军使离间计,使赵王听信谗言以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更换老将廉颇。赵括急于求胜,改变赵军原定部署,轻敌冒进。交战时,秦军佯败而退,赵括率军追至秦军营垒,秦军主将白起以主力坚守,又分兵断赵军退路,而后再分割包围。赵军数次四面突围未成,最后因粮缺兵乏,援军被阻,主帅赵括被乱箭射杀,赵军彻底瓦解,40万兵投降。白起取得长平一战胜利后,恐降兵再反,遂尽数坑杀赵降卒于长平谷口(今高平西),赵国实力大损,从此一蹶不振。

战国后期,赵、魏、楚联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赵国在长平之战惨败后,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后又毁约,厉兵秣马,重整军备,联合齐魏,坚持抗秦。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秦军大将王陵率军进攻赵国都城邯郸,不克。次年,改派王龅为将,仍屡攻不克。

赵军久困邯郸,形势日趋危急,赵相平原君变卖家财支援土卒,又将家人编入军队,激励民众共同抗敌。同时派人赴魏国求救,并亲往楚国,说服楚平王发兵。魏春申君黄歇遣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屯兵不前。公子信陵君无忌使人盗魏王虎符赶至邺,使力士朱亥椎杀晋鄙,选精兵8万来援,赵、楚、魏联军内外夹攻,击败秦军,解除了邯郸的威胁,赵、魏乘势夺回部分失地。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