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朱棣为迁都北京?除了怕老爹朱元璋之外,他也想当一个开拓之君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大作战的《朱棣为迁都北京?除了怕老爹朱元璋之外,他也想当一个开拓之君》,希望大家喜欢。
明成祖朱棣为了建造紫禁城,征用了23万工匠,上百万的民夫,以及大量的士兵,投入到营建工程中。这一工程前后持续了18年的时间,终于在永乐19年正月,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在北京修建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其实就是为了证明一件事儿。他要告诉他的父亲朱元璋,他要告诉世人,他朱棣要比朱允炆更适合继承皇位。从他把北平改名顺天,就可以看出朱棣的野心。
从法理上说,朱棣的皇位来之不正。因此,朱棣一生的所有作为,无论是迁都,还是追击蒙元残余势力,包括郑和远航,甚至是编撰《永乐大典》,都是在证明他才应该是明朝正统的继承人。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不仅仅是他要证明自己的表现,同时这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在龙兴之地建都,这在中国历史上早有先例。在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就以家乡凤阳为中都。朱棣称帝以后,有官员上书“北平布政司是皇上承运兴王之地,以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
当然,朱元璋立凤阳为中都,是因为凤阳为朱家祖坟所在地。因此,要在政治上提高凤阳的地位,但朱元璋并无迁都之意。
而朱棣就是不想在南京居住,因为这里是他父亲朱元璋,和他侄子朱允炆居住的地方。而且朱元璋的皇陵也在此地,朱棣通过暴力的手段,夺取了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棣是没脸见他爹朱元璋的。
如果不迁都,那么朱棣死后肯定也是要葬在南京。朱棣一想到死后还要和朱元璋葬在一起,他心中就感到害怕。毕竟古代人还是很迷信的,十分相信鬼神之类的说法。朱棣只要一想到这件事,他后脖颈都发凉。因此,朱棣一登基就下令修建北京紫禁城,修好之后迫不及待的就要迁都,一分钟都不想在南京待。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棣至始至终,都没有发现建文帝朱允炆的尸首。对于可能还在人间的朱允炆,朱棣派了大量的人手,去寻找他的下落,结果没有任何准确的信息。
这让朱棣愈发怀疑自己的身边,是不是还有心向朱允炆的官员?这更让他感到,南京就是一个是非之地。他担心反对势力会东山再起,因此十分想回到北平,那里才是他经营已久、牢不可破的地盘。
朱棣迁都北京,战略层面更现实的因素就是抵御蒙元残余势力。把北平升格为首都,为抵抗蒙元入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随着指挥体系的前移,大量物资开始囤积在这块前沿阵地,为保证军队和后勤的补给、保障北部边疆的安全夯实了基础。对此,朱棣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天子守国门!
其实朱棣还有一个雄伟之愿,就是“控四夷以制天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万国来贺,唯我独尊”。朱棣的一生,其实也都是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他的梦想,就是建立一个像蒙元一样举世无双的庞大帝国,因此朱棣认为只有占据北京这样的福地,才能完成他的雄伟大略,而不是选择在南京,做一个偏安江南的守成之君。
只不过迁都北京,并不是说把南京的建制,简单搬到北京就完成了,这还需要多方面的准备,首当其冲的就是建立经济上的供应体系和以北京为中心的战略纵深。
自宋朝以来,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北方的粮食供应,都必须依靠于富庶的江南。朱棣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北方粮食的供应,这是当时至关重要的大事。
朱棣在登基以后,立即着手海运、漕运的建设,并疏浚了大运河。明朝的海运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停运,而朱棣决定迁都营建北京和加强边防,海运再次恢复。但仅仅靠海运,是不能满足北方日益增长的需粮量。
因此还必须增加漕运,而漕运的首要条件是运河的畅通。元朝为了把南方的物资运送到北京,开凿了山东境内的会通河,到了元末会通河由于河道淤塞而废止不用。从永乐9年开始,朱棣命令工部疏通会通河淤塞地段,经过4年时间大运河恢复了畅通,漕运可以直达北京城南的通州码头。
海、漕两运的恢复和开通,使得南方的粮食及物质,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和边塞军事重地。而且,海、陆两块运输能力也在逐年提高,基本上满足了明王朝的宫廷耗费、官俸、以及军饷的需要。
除了修缮交通线外,朱棣在军事上也对北方做出了诸多调整。他先是将山西行都司诸卫所官军迁往北平,接着把大宁都司的官军迁往保定,然后在顺义、蓟州、平谷、香河、三河等地屯兵戍卫,还在宣府至山西一线戍屯练兵、修缮城墙。
朱棣就是要在防御的基础上,选练兵马,彻底击垮蒙古势力。经过先后7次亲征,明王朝给予鞑靼部和瓦剌部沉重的打击,从此蒙古各部落十分惧怕大明武力,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不敢大举来犯,北京城的战略纵深防线逐渐往北推移,并且稳固下来。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