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压倒袁绍的最后一根稻草:官渡失利仅是一个方面,这件事更为致命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蹴鞠亚洲女足的《压倒袁绍的最后一根稻草:官渡失利仅是一个方面,这件事更为致命》,希望大家喜欢。
官渡之战,是曹操经历过的最凶险的一次战役。在袁绍实力数倍强于自己的情况下,曹操成功扭转了战局,最终顺利地以少胜多,奠定了自己在北方的霸业。话虽如此,可不少人在说起这段历史时,总喜欢将曹操取得官渡之胜和袁绍败亡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
诚然,袁绍集团的土崩瓦解,与官渡之战的失利有着重大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袁绍最后败亡在了官渡。结合《三国志•武帝纪》以及《三国志•袁绍传》记载来看,曹操取得官渡大胜的标志,应该是在乌巢之战以后,发生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也正是因为曹操奇袭了乌巢,又收降了张郃等大将,才彻底重创了袁绍的精锐主力,并擒杀了七八万袁军。
但袁绍的去世时间,是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绍自军破后,发病欧血,夏五月死。”由此可见,袁绍在官渡之战两年后才去世。而在这期间,袁绍虽然损失了大批的钱粮军马以及精锐部队,但他足以自保的能力,还是有的。官渡之战过后,袁绍的地盘并没有多少损失。他依然占据着冀、青、幽、并四州,他依然还能从麾下的“燕、代之士”中培养出一大批的精锐力量。甚至最富有的城池邺城,也还在袁绍的牢牢掌控之中。所以说,官渡之战虽然重创了袁绍,但并非是绝杀袁绍的最后手段。
另外,曹操即便是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也不代表他顺利的统一了北方地区。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在袁绍死后,袁氏集团内部斗争白热化,其子袁谭、袁尚各自为战。可就在这样的大好条件之下,曹操仍然花费了数年时间平定北方。
《后汉书•袁绍传》有记载,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于南皮之战中大破袁谭,并派遣了以善奔袭见长的虎豹骑,将郭图、袁谭等人杀死。而《三国志•袁绍传》记载建安十二年,曹操进攻柳城,击败了袁尚、袁熙兄弟。后二者慌不择路,逃到了辽东地区,最终为割据辽东的公孙度斩杀。直到此时,曹操这才算是真正消灭的袁氏集团,从而坐稳了北方霸主的位子。
从建安五年官渡大捷,到建安十二年袁尚败亡,曹操花了七年的时间才彻底扫清了袁氏余党。可见袁绍在北方的实力和威望,当真是不容小觑。如果袁绍没有病死,那么这便是他卷土重来的第一点原因。只要袁绍不死,袁氏集团还是明面上的一股势力,所有的资源自然会往一处倾斜。
其次,袁绍虽然在官渡之战中损失惨重,但仍然还有着最富庶的冀州。而其中的邺城,更是天下最富饶的地方。另外在幽、并二州,袁绍还可以从中招募更多的士兵,甚至是少数民族。这样一来,袁绍在短时间内再组建出一支力量,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就连雄踞西凉的韩遂,在遭到过重创后,也能凭借自身的影响力迅速拉起到一支队伍,更别提在中原根深蒂固的袁绍了。
最后,袁绍还有一个先天条件,那就是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很高。袁绍是个能力不足不假,但他的表面功夫却做得非常到位,甚至与后来的刘备诸葛亮有的一比。袁绍在治理河北之时,对民间百姓多有恩惠,且他奉行的德政,也让不少人对其称赞有加。不管袁绍是沽名钓誉,还是真心为民,他至少在民间有着很好的名声。因此袁绍卷土重来,相信是能得到不少人的鼎力支持的。
有着以上三点条件,袁绍如果能反思自己的过错,再重用沮授、审配这样大才,他未必不能与曹操分庭抗礼。但不巧的是,袁绍在官渡失利的一年多后,便重病而死了。一方面,袁绍是心高气傲的,即便是他最大的对手公孙瓒,也没有给袁绍带着过这样的重创。况且击败自己的,还是袁绍昔日的小老弟。从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表现来看,他对曹操是不屑一顾的,也非常的轻敌。因此不难发现,袁绍在战败之后的心理落差,该有多大了。
另一方面,河北内部也发生了叛乱。在笔者看来,这是压倒袁绍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情况在三国时代,是很常见的。刘备夷陵兵败后,立马就有人发动了叛乱;在刘备死后,益州还有豪族勾结南蛮伺机作乱。哪怕是实力最为雄厚的曹魏集团,也出现过这样的例子。
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袁绍在官渡失利之后,本就是心力交瘁了。此时的冀州内部反叛,无疑让他更加的忧心。尽管袁绍平定了叛乱,但他最终因为这件事情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养,这才最终忧郁而死。袁绍死后,袁氏集团谋士的内斗终于转到了明面,袁谭和袁尚交恶,最终展开了内斗。这样一来,自然是便宜了曹操。
参考书籍:《三国志》、《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