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大明王朝配享太庙的功臣都是哪些人?明代大臣配享相关纪事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周扒皮侃历史的《大明王朝配享太庙的功臣都是哪些人?明代大臣配享相关纪事》,希望大家喜欢。
作者:史遇春
自古以来,帝王的祀奉,都有功臣附祭。
大明王朝,配享明太祖朱元璋的,最终共有十二人。
这十二人的名单,根据记载来看,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最终定型的。
据《明史·礼志六·功臣配飨(通“享”)》可知,朱元璋在世之时,就已钦定已故功臣进入太庙了。
一、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配享太庙的功臣:
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赵德胜,共计7人。
1、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同知枢密院事、郧国武闵公廖永安
廖永安(公元1320年~公元1366年),庐州府巢县人。元末,率水军归附朱元璋于巢湖。随从朱元璋渡江,历经大小数十战,皆有战功。后在太湖与张士诚属将吕珍交战,舟船搁浅,遭俘;被囚八年,卒于吴。
2、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虢国忠烈公俞通海
俞通海(公元1330年~公元1367年),字碧泉,庐州府巢县人。俞廷玉之子,随父归附朱元璋。曾随朱元璋击破海牙诸水寨。跟朱元璋渡江,先后攻克采石、常州、九江等地,屡次打败陈友谅。朱元璋吴元年(公元1367年),围攻平江时,被流矢射中,卒。
3、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蔡国忠毅公张德胜
张德胜(公元1331年~公元1363年),字仁辅,庐州合肥人。与俞通海等以水军从巢湖归附朱元璋。随从朱元璋渡江,攻克镇江,夺取常州。后与陈友谅交战于采石,阵亡。
4、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安远将军、轻车都尉、同知英武卫亲军指挥使司、特封永义侯桑世杰
桑世杰(生年不详~公元1357年),庐州府无为人。元末,在巢湖起事。不久,以所部归附朱元璋。赵普胜投降朱元璋后,又有叛离之心,桑世杰以其事告知朱元璋,赵普胜逃走。随朱元璋渡江,占据南京,攻克镇江、丹阳、金坛诸州县。夺取江阴、宜兴时,战死于石牌寨。
5、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镇国将军、护军、佥大都督府事、追封泗国武庄公耿再成
耿再成(生年不详~公元1362年),字德甫,凤阳府五河人。跟随朱元璋起兵,征战有功。与胡大海在处州击破元军,留守其地。后苗帅李祐之作乱,仓卒迎战,被刺杀。
6、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越国武庄公胡大海
胡大海(生年不详~公元1362年),字通甫,濠州虹县人。朱元璋刚起兵,从滁县即跟随,担任前锋。渡江后,随从朱元璋攻取婺州、诸暨、处州等地,驻守金华。后被部下苗军元帅蒋英杀死。
7、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梁国武桓公赵德胜
赵德胜(公元1325年~公元1363年),濠州人。朱元璋攻取滁阳,赵母在军中,弃妻前来跟从,担任帐前先锋。随从朱元璋渡江,攻取集庆,功居第一。曾擒获张士诚胞弟张士德。驻守龙江,竭力作战,击破陈友谅。跟随朱元璋守卫南昌,被陈友谅包围,中流矢而亡。
二、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配享太庙的功臣:
增进常遇春1人,加前7人,共计8人。
1、开国翊运推诚宣力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左丞相、开平忠武王常遇春
常遇春(公元1330年~公元1369年),字伯仁,怀远人。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归附朱元璋。自请担任前锋,从船上跃登牛渚矶,攻取采石,功居第一。以后跟随徐达攻取镇江、常州;解除徐达的牛塘之围;击败陈友谅,收复太平;随从朱元璋在鄱阳大破陈友谅;均能力战克敌。朱元璋吴元年(公元1367年),以副将军跟随徐达击破苏州,灭掉张士诚。又以副将军跟随徐达北伐。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攻克元大都。攻取太原,大破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追至忻州而还。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病卒于军中。
三、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新太庙建成,配享太庙的功臣:
罢除廖永安1人,增进徐达、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5人,共计12人。
1、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中山武宁王徐达
徐达(公元1332年~公元1385年),字天德,濠州人。最初,朱元璋还是郭子兴的部将时,徐达就前往归附。随从朱元璋南略定远,攻取和州。朱元璋渡江,拿下采石,取得太平,徐达与常遇春皆为军锋之冠。攻取集庆后,升为大将,统兵征战。后宋(韩林儿)龙凤六年(公元1360年),因常遇春诛杀投降者,朱元璋才命令徐达尽力保护投诚诸将。龙凤九年(公元1363年),激战鄱阳湖,奉命返还,守卫应天,以防张士诚。朱元璋吴元年(公元1367年),作为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下湖州,包围平江,破城之时,禁掠民财、毁坏民居。不久,官拜征虏大将军,与常遇春北伐灭元。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攻克元大都。后屡与李文忠等攻打扩廓帖木儿,出塞远征。朱元璋常称之为“徐兄”。
2、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军国事、岐阳武靖王李文忠
李文忠(公元1339年~公元1384年),字思本,小字保儿,凤阳府盱眙人。朱元璋姊子,十四岁时,至朱元璋军中,从姓朱。十九岁时,以舍人率亲军出战,骁勇冠于诸将。屡次击破张士诚军。龙凤十二年(公元1366年),攻取杭州,恢复李姓。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以偏将军跟随常遇春出塞,攻克元上都。次年(公元1370年),又出塞,攻下元应昌。以后,又屡次外出,守卫边地。曾劝朱元璋减少杀戮,勿近宦官,忤逆上意,屡被谴责,遂得疾而殁。
3、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左柱国、宁河武顺王邓愈
邓愈(公元1337年~公元1377年),初名友德,凤阳府虹县人。元末,随父起兵反元。不久,归附朱元璋,随从渡江。辅佐朱元璋之侄朱文正守卫南昌,与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对峙三个月;论其功勋,与击败敌军相同。又领兵平定江西未归附的州县,与李文忠相同,是诸位将领之中较早显贵者。不久,镇守襄阳。洪武初期,率领襄汉兵士攻取南阳以北未归附的州郡。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跟随大将军西征,西出甘肃数千里而还。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以征西将军出击吐蕃于川藏,返还时卒于途中。
4、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信国公、封东瓯襄武王汤和
汤和(公元1326年~公元1395年),字鼎臣,凤阳府凤阳人。与朱元璋为乡里。元末兵起,率领壮士十余人依附郭子兴。随从朱元璋攻取和州。当时,诸位将领与朱元璋共事,不肯屈居其下,只有汤和服从朱元璋的命令。随从朱元璋渡江,平定集庆,攻取镇江、常州。担任枢密院同佥,守卫常州,与张士诚对峙。后为征南将军,攻打方国珍,平定浙东。与廖永忠攻打陈友定,夺取福建。洪武初,跟随大将军平定宁夏。不久,自请解除兵柄,朱元璋大喜,立刻赐钞让他在中都修建宅第。又奉命前往东南沿海抵御倭寇,在浙江沿海修筑城防、设置营垒,这些防御工事后来成为嘉靖、万历时期抗倭的依恃。事情完结之后,回归故里,卒。
5、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柱国、西平侯、追封黔宁昭靖王沐英
沐英(公元1345年~公元1392年),字文英,凤阳府定远人。少时为孤儿,被朱元璋收为养子。最早授职为帐前都尉,跟随大军征伐福建。跟随邓愈平定吐蕃。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担任傅友德的副手,攻取云南,后留驻镇守该处。在滇十年,多有建树。自此,沐氏世世镇守云南,直至明末。
朱元璋死后,进入太庙奉祀,配享他的功臣,就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俞通海、张德胜、胡大海、赵德胜、耿再成、桑世杰12人。
到了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明廷的太庙之中,配享的功臣,除了上文已及的12人外,又增进张玉、朱能、王真、姚广孝4人,以陪祀太宗皇帝(即朱棣,庙号初为太宗)。
1、赠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追封荣国忠显公、加封河间忠武王张玉
张玉(公元1343年~公元1400年),字世美,河南祥符人。曾任蒙元知枢密院事;元亡,随从元人逃往漠北。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投降明廷,从军出塞,到达捕鱼儿海。调任燕山左护卫,为燕王朱棣所亲近信任。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初,朱棣起兵,击破耿炳文、李景隆,皆立大功。随从朱棣攻打东昌,为救朱棣,突入阵中,战死。
2、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傅、成国公、封东平武烈王朱能
朱能(公元1370年~公元1406年),字士弘,凤阳怀远人。朱亮之子,承嗣父职,担任燕山护卫副千户。随从燕王朱棣起兵,在诸将之中,年纪最小,善于作战,与张玉同为朱棣的左右手。张玉战死之后,燕军行动,全都征询朱能。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攻打安南,行至龙州而卒。
3、赠奉天靖难效忠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追封金乡忠壮侯、加封宁国公王真
王真(生年不详~公元1402年),陕西咸宁人。洪武中,起于卒伍,累积功劳,升至燕山右护卫百户。燕王朱棣起兵,累立战功。淝河之战,后军不继,被朝廷军队包围,身受重创,自刎而死。
4、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恭靖公姚广孝
姚广孝(公元1335年~公元1418年),幼名天禧,苏州府长洲人。十四岁时,剃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洪武中,随从朱棣到北平,住持庆寿寺,而常居府中,时时屏人密语。建文时,劝朱棣举兵。为其策划战守机宜。辅佐世子(即明仁宗朱高炽)留守,守御甚为坚固。朱棣即位,论功第一,复其姚姓,赐名广孝,不肯蓄发,常居僧寺。
太祖、太宗之后,大明那些故去的皇帝,都再没有臣子附祭。对于这种情况,《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明人沈德符认为,这是“圣朝”祭祀礼仪之中的第一缺憾之事,但是,官员们对朝廷的建白那么多,其中竟然没有提及此事。
与此事相关,只有夏言(明世宗嘉靖朝,曾任内阁首辅)在担任礼部尚书时,曾经建言,说是太祖、太宗配享的都是武臣,并不准确,上请按照宋朝的成例,将武臣换成文臣。对此,明世宗朱厚熜没有听取。虽然夏言有此一说,但是,在他的建言之中,他也没有上请为太祖、太宗之外的其他已故皇帝配享大臣之事。
(沈德符此说,似乎不准确。根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第二百三十二卷《配享功臣祀典部汇考·明》载,夏言的建言,既有太祖、太宗二庙增进文臣之事,又有选择后来六庙文武大臣配享之论。)
明世宗修订朝廷祭祀礼仪,为朱元璋增加了配享大臣刘基1人。
1、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赠太师、谥文成、护军、诚意伯刘基
刘基(公元1311年~公元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刘濠曾孙。元顺帝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进士。方国珍初起时,担任江浙行省都事,力主加强镇压。蒙元不能采纳,乃弃官隐居。在乡里组织武装,与方氏对抗。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接受朱元璋之聘,前往应天,上陈时务十八策。劝谏朱元璋不要尊奉韩林儿,并为其筹划用兵次第,献计先灭陈友谅,次取张士诚,然后北定中原。曾与李善长、宋濂等订定大明典制。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以弘文馆学士致仕。后为胡惟庸谗毁,忧愤而死;一说被胡惟庸毒死。
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中允廖道南上言,姚广孝是髡徒(僧人),不宜在太庙附祭。于是,明世宗将姚广孝从朱棣的配享大臣中移除,转祀于大兴隆寺。
对于移除姚广孝一事,沈德符认为,这不但是明世宗的独到之见,也是海内公论。
不过,明世宗将郭英1人增进太庙配享大臣,实在是虚妄泛滥。郭英之所以有此优遇,全是因为他的玄孙郭勋佞幸的结果。
1、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柱国、武定侯、追封营国威襄公郭英
郭英(公元1335年~公元1403年),凤阳府人。与兄郭兴随从朱元璋起义,很被亲信重用。值宿帐中,呼作郭四。攻克滁州、和州,夺取采石、太平,大战鄱阳湖,征伐武昌,无役不与,皆有战功。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跟随傅友德出征云南。建文时,跟随耿炳文、李景隆讨伐燕军,无功。朱棣夺权后,罢黜归第。以忠诚谨慎为朱元璋所信任,又因其妹为朱元璋的宁妃,所受恩宠,尤为优渥。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武定侯郭勋乞请,升进其先祖郭英配享太祖。对此,户部左侍郎唐胄力争,以为不可,但是,明世宗没有听取,接纳了郭勋的建议。这一事件,是不合人心的。
唐胄驳斥郭英配享时,他说是,明太祖钦定配享功臣之后,又过了十六年,郭英才以偏将跟随大将傅友德平定云南,被封为武定侯,那么,郭英得以封侯,是因为云南之绩,而非开国之功。
沈德符认为,太祖、太宗的陪祀大臣,是新增加人选还是移除已有人选,是事关宗庙的大事,不是可以擅自论议的。只是,从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至明穆宗(朱载坖,一作朱载垕)共八庙(至万历朝,明代宗朱祁钰还不被尊奉,无法立庙),这些已故皇帝,他们在世之日,身边难道就没有丙吉、魏相、姚崇、宋璟这样的人物吗?却要遗缺这样的典制,真是让人不解。
沈德符曾考索宋朝十三帝的情况,除宋钦宗(赵桓)没有大臣配享外,其他皇帝都有。
宋太祖(赵匡胤):赵普、曹彬配享。
宋太宗(赵光义):薛居正、潘美、石熙载配享。
宋真宗(赵恒):李沆、王旦、李继隆配享。
宋仁宗(赵祯):王曾、吕夷简、曹玮配享。
宋英宗(赵曙):韩琦、曾公亮配享。
宋神宗(赵顼):先是富弼配享,又移除富弼而用王安石,后又移除王安石仍用富弼。
宋哲宗(赵煦):先是蔡确配享,后移除蔡确,改用司马光。
宋徽宗(赵佶):韩忠彦配享。
以上诸位配享大臣,只有曹彬、潘美、李继隆、曹玮为武臣,其余都是文臣。
宋室南渡之后,情况如下。
宋高宗(赵构):配享者为赵鼎、吕颐浩二位文臣,韩世忠、张浚二位武臣;这大约是因为宋室再造有似于开国。
宋孝宗(赵眘):陈康伯、史浩配享。
宋光宗(赵惇):葛邲配享。
宋宁宗(赵扩):赵汝愚配享。
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的配享者均为文臣。
根据宋代的情况看,夏言当日建请明太祖、太宗庙配享者增加文臣,也是有其道理、也是不必非议的。
按照沈德符的推想,明代可以配享已故诸帝的文臣或可如下:
明仁宗朝:黄淮、蹇义等。
明宣宗朝:金幼孜、杨士奇等。
明英宗朝:杨溥、李贤等。
明景帝虽不入太庙,当时也有于谦、王直等人。
明宪宗朝:商辂、彭时等。
明孝宗朝:刘健、刘大夏等。
明武宗朝:李东阳、杨廷和等。
明世宗朝:张孚敬、徐阶等。
明穆宗朝:高拱、杨溥等。
————————————
主要参考资料:
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2.《明史·礼志》
3.《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
4.《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第二百三十二卷《配享功臣祀典部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