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是哪国人(让全世界认为贝多芬是奥地利人)
贝多芬是哪国人(让全世界认为贝多芬是奥地利人)
周四专栏|德国史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文/杨清筠
亲爱的读者盆友们,大家壕!欢迎大家在这里和筠蛋一起看德国的故事~
上次我们讲到了,希特勒再次以惊人的勇气在莱茵非军事区豪赌了一把,他用德国刚刚恢复过来的一点元气,赌的是英法各自的自私侥幸,更惊人的是他又赢了。
莱茵非军事区是莱茵河以东50公里。莱茵非军事区是一战后《凡尔赛和约》里的内容。《凡尔赛和约》规定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驻军设防,就是所谓的莱因非军事区。
直到目前,我们没办法站在马后炮的角度去指责英法的确在情理之中的逃避,在当时那个背景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完全洞悉希特勒的疯狂呢,就连处在第三帝国的德国人也不行,他们刚刚沉浸在希特勒为他们带来的好日子里,一点也不怀念挂着“民主自由”的标签祸国殃民的魏玛共和国。
的确是,希特勒在1937年的国会演说上,正式宣布德国撤销在凡尔赛和约上的签字,尽管这张德国人心中耻辱的纸早已在元首的铁腕之下变成了厕所的shi,然而直到37年才被彻底宣布,不得不说也是激动人心的。回顾希特勒上台以来的成绩,魏玛时候让人不忍直视的内政烂摊子,此刻已是井然有序,曾经完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外交场面,如今已然翻盘,元首带领着德意志军队公然挑衅英法的底线,对手连大气也没敢出一口,不仅如此,他们还交了两个好朋友,一个是一战时臭名昭著(二战还要更臭一点)的法西斯元始天尊意大利,还有一个是意大利介绍来的西班牙,他们摩拳擦掌正在国际舆论忍耐的边缘试探,而德国的希特勒,无疑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个,此时他已经完成了他想要的所有试探,开始大步流星向着他年轻时候就规划成的蓝图迈进!
可能不是看的很清楚o(╥﹏╥)o
还记得希特勒二十四岁的时候,蜷缩在维也纳歌舞升平的街头做流浪汉,便认认真真表达过他对于德国的向往和对奥地利的反感,自己一丝一毫都不想认为自己是什么奥地利人,在他看来,奥地利不应该存在,东欧那些日耳曼人聚居的地方也不该存在,它们都属于大德意志——应该由日耳曼人统治的国家。当他描述维也纳的时候,这个举世闻名的艺术之都在元首眼里简直不堪入目:“我对哈布斯堡国家的憎恶真是越来越强烈了,这首都民族杂居的现象,捷克人、波兰人、匈牙利人、露西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还有蘑菇一样满地繁衍的犹太人——犹太人啊犹太人,这没完没了的犹太人!!”大家应该还记得,奥地利当年没能担负起统一德国的大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放不下这错综复杂的民族构成,希特勒想做的,就是将本该属于日耳曼的空间——奥地利取回来,然后大力过滤这些让他痛心疾首的杂居民族,建立他梦寐以求的大德意志国家。只不过,二十四岁的穷光蛋希特勒说这番话的时候,只会被当成痴人说梦的疯子,而四十四岁的希特勒再说起来的时候,则是德意志即将发动战争、无人能逆转的权威号令。
下一步,元首就要强势吞并奥地利。这个行动和之前的每一步一样,都是在刀锋上行走,可是希特勒似乎比之前更加自信满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空洞的,首先英国已经换上了纳粹党非常喜爱的新首相、天真无邪的张伯伦,这位好好先生不仅没生气德国人之前不要脸的行为,反而相当圣母地表示想和纳粹党最大程度上和解;其次法国已经断断续续好久处在半无政府状态了,希特勒高高兴兴地看着法国政坛上内斗不止,要是他们像大革命时候一样几派人在国内混战起来就更好不过了;东边的俄国现在是全欧洲的公敌,希特勒相信那个傻大个比谁都不想打仗。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年3月8日—1940年11月9日),英国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英国首相。他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希特勒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而倍受谴责。
因此国际局势对德国来说相当有利,必须趁这个天时地利的良辰,将发动战争的计划尽早实施。这个大计划盘旋在元首脑海里已经很久了,他胸有成竹地向他的手下讲解了德国在未来的计划实施中有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况及应对办法,欧洲的其他国家参战或是不参战、强硬或是温和分别该如何对待,而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最高贵的日耳曼人拓展与他们身份相符合的生存空间——显然,纳粹十字覆盖下的土地已经放不下德国人了。有读者可能会说,这场计划有点像威廉二世那时候的世界政策,本质是差不多的,而不同之处在于,威廉二世的眼光尚且游移在被老帝国们瓜分完的殖民地上,希特勒已经将霸道的手指伸向德国周边的欧洲地区,他深知这样刀尖蹦迪有多刺激,所以毅然决然打算用最绝对的方法解决——人类最原始的也是最有效的——暴力。
纳粹的铁十字勋章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希特勒这么愣头青的勇气和不要脸的精神,德国的其他高官又苦口婆心地开始劝说他们主子别玩这么大的,当然他们肯定不是在乎希特勒脸皮厚度的问题,而是单纯觉得久赌必输,贪得无厌的下场将是无底洞一样的世界大战,他们的想法是对的。可是希特勒不喜欢有人质疑他天人合一的大脑构思出的决定,所以这些劝说过他放弃的人——陆军元帅勃洛姆堡,因为陷入一场迎娶了妓女还被大肆渲染的丑闻中,而被希特勒免职,全程缺席德国在第二次大战中的精彩表现。再次被人们想起来已经是在1946年的纽伦堡;还有外交部长牛莱特,他或许不知道希特勒早就看他不顺眼了,在最后在任的日子里还是竭尽全力地劝说元首大人不要贸然行事让德国成为全世界的靶子,甚至以辞职相要挟,可是这个要挟到底是变成了希特勒顺水推舟的借口,不久之后,德国便有了新的外交部长。谁也不要想改变元首的意志,正如纳粹党报丝毫不加掩饰告诫人民的那样,一切权力紧紧集中在元首的手中。
1938年的贝希特斯加登,靠近阿尔卑斯山的地方,坐着两个人,一个是奥地利人,还有一个也是奥地利人。
他们商量的事情却并不是有利于背后的祖国。首先,希特勒本来就不曾认为奥地利是应该存在的,不是有一句话说吗,奥地利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让全世界认为贝多芬是奥地利人而认为希特勒是德国人,在希特勒眼中,贝多芬出生在德国、贝多芬在奥地利的成就也都算德国的,他自己更是德国人不接受任何反驳;其次,坐在另一边的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根本没办法在强势的希特勒面前占到丝毫的上风,他被告知奥地利必须接受解放纳粹分子在奥地利的一切活动,还有一个纳粹党领袖控制的内阁,如果胆敢不从,德国的铁蹄会在半个小时内踏平奥地利的防御线,到时候你就是叫破喉咙也不会有人来救你的。许士尼格被希特勒的咆哮吓住了,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希特勒突然又和蔼可亲地对他说,只要这份约定签署了,以后我就再也不会找咱们日耳曼人的麻烦啦!——元首大人自然是向来说话不算数的。
库尔特·许士尼格(Kurt Schuschnigg,原名库尔特·冯·许士尼格/Kurt von Schuschnigg,1897年12月14日-1977年11月18日)是一名奥地利政治家,在1934年接替被刺杀的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成为奥地利第一共和国的总理。
进退维谷的许士尼格在德国的屋檐下不得不屈服,他在签字的时候其实还抱有一线希望,那就是回到国内以后,用“人民”的力量摧毁这魔鬼希特勒。之后,得以脱身的许士尼格总理在奥地利发起了公民投票,他相信大多数人是不会同意德国人用这种办法干涉奥地利的,到时候他就可以用投票结果遗憾地告诉元首,不好意思哦人民群众他们不!同!意!
越想越安心的许士尼格就这样甜甜地入了梦乡。可是他太低估希特勒了,元首要是这么天真地愿意听他讲道理,凡尔赛和约就不可能这么快变成废纸。一听说他居然想用民意来堵自己,希特勒根本没带废话地发动军队围攻了奥地利边境,公投的计划就此流产,许士尼格政府也跟着他垂死挣扎的无奈走到了尽头。
同时走到尽头的,还有协约国费尽气力维持的奥地利独立。
可是面对斯景,英法仍旧连大脚趾都没有勾一下。
上一期:希特勒得寸进尺再进丈,英法为何无动于衷?
杨清筠:时拾史事唯一正经科班出身历史系萌妹,可搓圆可揉捏,擅长卖萌打滚,文风多变,考据严谨。调戏之前请经过小编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