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打一字(《雍正王朝》中李绂是个清官)
元旦打一字(《雍正王朝》中李绂是个清官)
在《雍正王朝》里,李绂是清流,也是一个清官,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是穷官。但在伯伦楼花70两买考题,眉头都没皱一下,是因为考题事关考试公平,再多钱李绂也会去买。
的确在正史上,李绂少时孤贫,但是自幼比较聪颖,10岁就能作诗,12岁就能和家乡的那些文化人结诗社了。对于李绂幼时的家贫,有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故事,那就是李绂曾经在大冬天仅靠300文铜钱,从家乡江西临川到湖北汉阳,走了3000多里投靠家兄,一路上差点没饿死冻死。但是这也培养了李绂坚强的意志。
因而李绂在康熙44年(1705年)曾经是江西乡试第一(全省第一),康熙48年(1709年)的进士,随即选庶吉士。按照文官正常的仕途进程,这也是入阁(或军机)的正轨。
李绂后来的一切都是科举赐予他的。因此科举的公平性,对于他而言,几乎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所以他才敢不惜一切代价,要捅开“雍正元年恩科舞弊案”的黑幕。
再来说钱,在《雍正王朝》里,他曾经在胤祉府里,参与《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的编撰工作,这也就李绂“有钱”开了后门。
正史上李绂因为参与编撰《古今图书集成》,曾经受到过康熙的褒奖。但李绂不是在胤祉的府里,而是在翰林院,当时他的职务应该是编修,本来就是做这份工作的。但是剧情需要,硬是把李绂描绘成了三爷胤祉的门人。
如果李绂单单只是翰林院的一个编修,那么他是没有多少俸禄的。至少一口气要他出70 两银子,他不会那么痛快。毕竟年俸才百十两银子,加上各种书墨银子,一年下来也就勉强生活而已。但是把编书的地点挪到了胤祉的府里,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知道胤祉为了修书,还跟国库借了30万两银子,最后还是康熙给垫还的。
名堂也就在这里,三爷胤祉为了编书,借了那么大一笔外债,的确我们相信这里有很大一部分的确用于史料的搜集,笔墨的采买等等,但是编书不是一个人的活,聘用相关研究人员才是主要开销。李绂在这种情况下,工资待遇不会太低。但是无论李绂拿多少银子,这影响不到李绂的清名,因为李绂修书拿工资,靠知识赚钱,既未贪墨,也未受贿。
因此李绂实际上就被胤祉给“收买”了,胤祉因此就成了李绂的政治背景。
《雍正王朝》里,追比户部欠款案的时候,老四胤禛跑到胤祉府里要钱,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胤祉,而是李绂。
胤禛只是说了一句“借国债著韵书,恐对国计民生裨益不大。”这是一句对胤祉说的话,但是李绂立马怼道:“照四爷这么说,仓颉造字也是多此一举了?”怼得胤禛一点脾气都没有。
但是这只是李绂中产生活的养成计划,等到李绂放任出去为官的时候。由于编书受到了康熙的表彰,而且仕途光明,未来也是入阁(或军机)人选,逐渐声明日起,成为了文坛的领袖级人物,以及士绅阶层在官场和在民间给李绂营造出来的这种氛围,使得愿意投资李绂的人会更多。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李绂是清流,但是清流从来都缺乏“清廉”的取财途经。
在后来李绂和田文镜顶上之后,李绂进京去见胤祉,第一件事情就是送了一方“鸡血石”给胤祉,胤祉喜欢得不得了,对于文人墨客而言,这些石头可是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但是,当胤祉问到这块“鸡血石”来源的时候。
李绂讲到,“是从武昌的一个缙绅那拿来的。”
胤祉脸色大变,扔还回去,要他立刻还给人家。
然而,后面李绂的解释虽然化解了胤祉的疑惑,但实际上暴露了更多的信息。
首先,李绂原本打算拿500两银子去买的,结果人家高低不卖。重点是500两银子,李绂眼皮都没眨一下,目的就是为了博胤祉的欢心,因为胤祉是他最大的政治靠山。对于一个外放的官员,拿500两银子出来买个喜欢的东西,不算过分,因为此刻他的正常收入里多了火耗,所以500两应该还是出得起的;
其次,李绂知道人家喜欢宋版书,于是拿了两本宋版书去换,人家依旧不换。宋版书那是喜欢物,即便放在清朝,那也是古董,对于文人而言,这些都是命根子。市价肯定要高于500两银子。所以此刻对于李绂而言,他家里的钱绝对不止正常俸禄加火耗收入;
再次,过了一年,人家主动找他来替自己死去的父亲写墓志铭,开价2000两。这就是李绂的另外一个收入渠道,那就是帮人代笔写墓志铭之类的文章,但是很显然,李绂的身价要比街头的代笔先生要高出上万倍。帮个普通缙绅写个墓志铭,人家报价就2000两,如果加上讨价还价,只会更高。问题来了,真的是因为李绂的文章写得好,才值这么多钱吗?
最后,李绂一篇墓志铭换了人家一方“鸡血石”,胤祉大喊对方不亏。很显然这“鸡血石”是肯定超过2000两的。而鸡血石对于这些清流们,不过就是手中的一个把件而已。“清流”之所以能清高俯视众生,其实都是用大把的银子浇灌出来的。而真正能够花大把钱浇灌出他们孤傲性格的,实际上也就是这些缙绅阶层。
所以为什么李绂后来至死反对田文镜“侮辱斯文”?因为田文镜推行的“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切切实实地动了他背后那个阶层的奶酪。
虽然李绂少贫,而且为人不贪,正史上数得着的大清官,但是回望清朝的清流们,哪个是穷得揭不开锅的?真的穷得揭不开锅,他怎么又能成为清流呢?清廉只是品行,而清流却是一个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