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淳之介(被游人和车辆忽略的另一个外滩)
山口淳之介(被游人和车辆忽略的另一个外滩)
在旅游达人心中,外滩有两个。
中山东一路的外滩,和中山东一路背后的外滩。
前一个外滩属于所有和上海有关的明信片,
属于黄浦江上的汽笛和宽阔大道的车流人海。
后一个外滩是被游人和车辆忽略的,
它藏在万国建筑博览的背后沉寂着
上周末的Discovery “发光体”装置艺术展
让这里也一度人头攒动
而回归日常的圆明园路
你可曾去过
图自TimeOut上海
外滩源位于苏州河、黄浦江交汇处
在时间上,外滩源拥有外滩地区最早建成的一批历史建筑
在空间上,是外滩的起点。
如果说外滩是洋气而魔性的
那外滩源则是将怀旧与现代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图自TimeOut上海
你可能在上海呆很久,或许还必须去过很多地方,才会发现外滩背后的美好。相比于喧闹的中山东一路,这里的小路更像19世纪的伦敦,或者某个保存完好的欧洲小城。
滇池路、虎丘路、圆明园路,外滩源周边的几条马路,连路名都沾了中国最美丽的几个景点的光。圆明园路上,那些历史和风韵丝毫不逊于黄浦江岸楼宇,却不为人知的建筑更是一字排开,安培洋行大楼、圆明园公寓、哈密大楼、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协进大楼、兰心大楼、真光大楼……可以说,这里的建筑更接近于外滩本来的面目,他们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上海商贸的中心地带,亦是当时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通道与载体。
真光大楼圆明园路209号
原叫浸信会大楼,因是中华浸信会的所在地,故以宗教机构名来命名的。后来,该教会机构创办传道刊物《真光》,就以此刊物名命名为“真光大楼”。大楼坐西朝东,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横直线条交叉组合,乳黄色及褐色曲面外墙贴面砖饰面。大片玻璃窗与方形玻璃灯柱及室内流畅的天花与墙面线脚及灯饰处理,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当时聘请沪上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浸信会大楼的设计使邬达克的设计理念发生了转变,由复兴主义转变为了现代主义新建筑风格。
兰心大楼
圆明园路185号
兰心大楼,与“协进大楼”一体,是建造在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戏院旧址上。上海兰心戏院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较早的戏院之一。1866年建造,1931年老兰心戏院迁址于蒲石路迈尔西爱路口(今长乐路茂名南路路口)。
1930年在圆明园路185号上建造兰心大楼,1931年竣工,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驻沪办事处就设在此处。大楼坐西朝东,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立面采用褐色面砖饰面,简洁清丽。主入口处略前出,设齿状隅石,层间窗洞置连续式平拱钢窗,横线条韵味感强。顶部挑出阳台饰爱奥尼式柱,窗楣上置三角形山墙花装饰。顶层塔楼三面饰弧拱券、中间是券心嵌销石。整幢大楼呈现出现代主义风格并局部带有新古典主义装饰。
协进大楼
圆明园路169号
建于1923年,建筑层高6层,立面为折衷主义风格。主入口大厅楼梯间有时代特征,楼梯为铸铁制造,木门玻璃。协进大楼在民国时期长期作为基督教协进会使用。
哈密大楼
圆明园路149号
建于1927年。由新马海洋行设计,具有新古典折衷主义外立面,整幢为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立面装饰细致丰富,立面风格为折衷主义三段式立面,整体比例适当,细部精美,入口大门和阳台处理细节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