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之道(身心康泰,道教的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身心康泰,道教的养生之道)
(一)引言
道教是中国原始宗教。溯其源,乃来自中国上古年代,一群善良庶民,沿着山川河流,繁衍生息。由于朝夕周旋于泠酷炎热的天底下干活,对雨露水旱天然灾祸的降临,归答于苍天的惩罚,把“天”认作至高无私,监督人类善恶吉凶的神灵;拿自然造化起伏的现象,作为人民行为祸福报应的预兆依据,从而初步建立了天命观信仰,以无形无象的上苍为中心的天神系统框架,认定自天神以下有地神,又有日月星辰、山川林泽之神,都归属于上苍的主管。到商朝,由于兴起了祭祀天地,敬信鬼神的膜拜礼仪活动,正如古籍“小戴礼’’所阐述的“殷商人尊神,率民以事,先鬼而后礼”。可见当时对神和鬼的崇拜,都敬以同等的礼遇。周朝建国初年,依然参酌殷商之礼。到周公旦的出现,才改革了“天命观”的信仰,把明德恤礼,敬德保民的理念,融入于祭天,法祖,崇拜天神,相互结合。从而开创了道教早期的道教神学信仰论述的基础!
简而言之,道教的起源,不外乎建立于原始神明信仰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从最古老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到夏商周至秦汉,经历了二千多年的与时并进演化,融会了多元素内涵,吸取了尊道贵德,以道行事,以德化民,和黄老玄学的思想精髓,再配以敬祀鬼神,推崇神仙方术之说,参赞化育,而成就了这们神道宗教信仰的建立一“道教” !
(二)修己渡人话黄帝
纵观道教早期的源起演变发展历程;从黄帝的学道修道成道,到老子的道德经面世,至张道陵的正式组成民间道教团队。在那漫长的千年历史岁月中,涌现了不少古圣先贤,英明君王,不遗余力,身体力行,留下的嘉言懿行,就是在传达一个人生处世理念:修身养命,济世利人。且回顾黄帝一生圣迹;一举打垮蚩尤,统一中原,备受崇敬,尊为天子。在位逾百年,多行爱民仁政,百姓安居乐业,在他的领导下,精英杰出,许多创作发明,不胜枚举,就以仓颉造字,和黄帝内经的贡献,已足以功垂千古,德建名立、百世留芳。而他竟肯舍弃九五之尊的富贵荣华,隐身名山寻仙访道,虽说意在长生,却也想益寿延年,长久住世,持续广济天下苍生,最终,果而活到人瑞高龄,造福众生,自己也了个善终。虽说黄帝乘龙飞升回天之说玄化,却也彰显了道家的原始神明信仰思维, “既可修德养生,独善其身,也可利济苍生,兼顾天下”,从而萌生了“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天命观理念。把“道”和“德”圆融和合,串成一体,开启了“道有德轨可循”的门槛。牵引了后来的道教经典的立论表述。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功德永垂人间,深受炎黄子孙的共同尊崇和歌颂;也是共同开创华夏道统的元始先尊,毕生学道修道成道历程,在在都展现了修己渡人的纯真内涵,堪为修道中人的楷模典范!
(三)老子聚道之大成
黄帝回天覆命,到老子道德经的面世,已相距约两千年。其间,先后出现了尧帝舜帝禹帝,都是才德兼备,以德治国的英明贤能,尤其是尧帝,首创“禅让”制度,帝位传贤不传子,导致平民出生的舜和禹,都能凭藉孝感动天的德行,和为公忘私的义举,而荣登一国之尊。可惜禹立国夏朝,帝位传子不外传,开创了中国王朝家天下的先河,四百年后,终被荒淫无道的夏桀江山。商朝依然执行王位世袭制度,六百年后,也因纣王的丧德无能而亡国。起而代之的周朝,国运旺盛,长达八百年,是中国史上,年代最长久的王朝。老子就诞生在周朝,可惜生不逢盛世,却长在朝政日衰的乱世,遂辞官返乡,途中路过函谷关遇尹喜,方有道德经典之创作,流传后世。老子任职于珍藏古典经书的图书馆,常年参阅历代圣贤史迹,勤于研修,持道行德,加以天赋圣聪,了悟日月归天地阴阳之造化,善观四时,洞察五行,明大自然大道之定理,识万物之循环,推有无之相生,祸福之相倚,成败之相系,利害之相因,以及王道法治,莫不以尊道贵德为依归,其总括诸殊而归真理之睿智圣明,都展现于道德经八十一篇之洋洋五千真言。此乃道德经之所以被道教信众引为必修之宝鉴。
(四)道教之正式形成
刘邦立国汉朝之初,也经历一段内乱纷扰,到文景两帝,汉朝国库逐渐富裕,国泰民安,与世无争,朝政也较偏重于黄老之学。尤其面对北方匈奴之侵犯,多采取以和为贵手腕,虽能平息一阵,却长养了胡人的霸道。至汉武帝亲政,重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经学辅佐治国,才把局势扭转,因而导致道家学说,不再为执政者时兴,但依然盛行于个人的修心养性怡情。尤其是汉武帝晚年过分沉迷仙方之术,终助长了黄老之学,偏尚修道成仙之玄幻途径探索寻求。至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以符章之法行世,遵奉道德经为必修经典,敬奉老子为教祖,自创民间组织,才有道教教民之立。那已远离黄帝成道两千年,老子骑牛西出谷关数百年了!在张道陵开创五斗米道的同时,也兴起太平道的民间教团,两者都源自黄老之道,以神道仙方之术为教义。相传太平道曾取得神书,号太平清领书,是道教早期最先流传之道经!张道陵天师,原名张陵,生长于一个信仰黄老学说的家庭,相传他曾在天国山讲授老子之道。目睹的世风人情,毅然辞官,上北邙居修道,立志济世渡人,为表决心以道为教,特在姓名中,加个“道”字,后人因此尊称他为张道陵天师。在求道历程中,曾来到江西鄱阳湖,原名云锦山,即今天鹰潭山,修炼龙虎大道,道成之后,易名龙虎山。设正一玄 道场,后代子孙,世袭天师位。至一九四九年,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迁往台湾,未再转移他处,世袭天师位,至今最少也有六十五代。其实,五斗米道的教规,极其严谨,教徒必须严守九大禁戒科律的修持:如诵习“道德经”、以培育行道立德的善性品质: “不妄祀’’、 “有罪首过”,正是破除迷信的祭拜,有罪自我反省改过的理性教育; “符水治病”与“鬼神订约”,乃各有祖传秘方,为普罗大众解除病痛苦恼,信者可传,毫无强人之难; “修路造桥”,乃济世利人之义举善行; “黄赤之道”(即男女和合生育之法)乃教导男女房事之正规性教育,符合周公之礼,有何不妥; “收米五斗”,正是不敛财致富的正信宗教典范,愿者自来;“祭酒之道’’乃各别门派敬神顶礼之宗教仪规。细心观察,张道陵天师的教导,特别注重盟威妙经的禁戒科律和正一章符,终而成为组织独特、体制完整的庞大道教集团。经历千年客观环境的变动,始终如一,持有原始道教的纯真,不哗众取信,而是默默地清修,善信既可修道修德,长养慧命,又可慈悲为怀,济世渡人,福慧双修,务实的贯彻了张道陵天师创立五斗米道教的崇高使命!道教的发展,经历魏晋五代至唐宋逾千年的起起落落演变,到金元年间,又兴起一派名全真派。全真派的创始人王重阳,于金朝初年,曾应考举武试未中。后遇异人钟离权祖师点化,练成金仙之体,随后前往山东传道,渡化七弟子(史称全真派七真子)而创立内丹炼养派的民间道团。全真派的修炼,强调修真者,先须除情去欲,断酒色财气,贪嗔爱染,清静心地,以求明心见性,极力主张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配以慈悲喜舍的身体力行,终能修得真根,与诸佛同登极乐土,随众仙共挤天堂欢! 全真派也采纳佛教僧团之制,提倡出家修道,住寺院庵堂,云游四方,刻苦磨练,仿效禅宗,立清规玄范,力倡佛儒道三教磨合,兼容并蓄三教之学。同时诵持般若心经,道德经,常清静经,孝经等经典。 自元明以来,道教各派,传派字论名排辈,本派虽有宫观庵院,世代相守相沿,然其教旨,教制未必有异,同是传道授业,同尊太上道祖为教主,师资渊源,同溯于一。据北京白云观全真教庭(公元1 927年),所抄录登记之总薄,天下道门宗派,多达八十六宗派,都有名目详载。近百年来的演变,道教的传统道观宫院,所存有几?谅已无复当年盛况!聊可告慰的是,道教的香火,早已随着中华儿女的投奔海外,寻求生机而传承繁衍。并伴随客观环境的演变,融会于廿一世纪的大时代流向,共治一炉,与时并进
(五)身心康泰养生茶
在老子思想影响下,茶与道教结缘。道家称茶为仙草。道教形成后,茶逐渐演变成一种修道中人的养生、祛病、避邪之珍品。老子在认定万物总归根源“道”的同时,也暗示了生命可长生不老。为达目的,道家常把健康,长寿,归结于人的生命运动,深信只要以积极的养生心态,即可改变天生体质;而“茶”吸取了天地的精华,朴素天然,清淡无欲,与天地之灵共生的人,有着自然可亲的一面。“茶”的清淡高雅、接近于人性的虚静幽雅,与道教的养生观相融合,只有在宁静无扰的环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纯真香味:正如道家的修持,只有在清静无为的入定坐禅下,才能领悟到身心康泰的恬愉喜悦!道家认为“心”乃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可推天地,通万物。心无杂念,与世无争,是符合自然法则的养生之道。再说,古有“茶茶轻身换骨,丹丘子黄君服之而羽化登仙”之茶道美传。因此,闲来沏壶清淡养生茶,明月下三两好友共品茗,高谈阔论话春秋,纵使不能攀龙附凤归真,谅也活得逍遥自在,精神爽快,身康体健,心气通畅,恬愉自得,慧志洁净,身心康泰,乐享天年!
(六)养生之道在清静
老子说:万缘顿息谓之清,一念不生谓之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可惜,人的好清静元神,常被好动的识神所牵引,遭受七情六欲十损之害而伤及五脏六腑之正常功能操作,引来病魔入侵。因此,道家多修习静坐自然呼吸法,务求自我养静,打通经络脉搏,血气通顺,保养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好让五脏藏精而化生神,精气充足,精神充沛,体魄康泰,从而达致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大凡世人,无不受六欲七情十损之害,不可不知而掉以轻心。人除了身受眼耳鼻舌身心的六欲牵心之六道果报,也得蒙受七情劳心之伤;如喜多伤心、怒多伤肝、哀多伤肺、惧多伤胆、爱多伤神、恶多伤情、欲多伤脾。又有外十损:如久行损筋、久立损骨、久坐损血、久睡损脉、久听损精、久看损神、久言损气、过饱损心、久思损脾、久淫损命。再说,培育五脏,必先养心以宁神,心为一身之主,静坐安宁则内心光明,止念寡欲。其次,必须平肝以顺气。因为肝为心之母。若肝脏宁谧,而心不妄动,万象既静,则百病自除。肺为气出入之门户,一旦有阻滞,则生痰起病,静坐时,肺暖而不冷。勿食过辣之物,勿饮过烈之酒,务使肺气常行,肾水常升,五脏火息,微疾不生百病除。脾得五行之土,若能培之,自然长养肺金,导引肾水上升,心火不起,肝气自息,五行顺利。勿贪生冷肥浓辛辣食物,但求清淡薄味,则脾气清虚,饮食容易消化,虽患疾病,亦可以渐化!肾乃藏精之海。天以气生人,人得气以成身,精化为气,故得活命,谨守精室勿妄泄而秘之可长活,要保肾固精,非静养不可。固精第一要法,以理信断情根。色字头上一把刀为警惕。心不可操劳,劳则肾虚精走;不可贪食过饮,免致心气与肾气不协调而导致精阻精荡。总之一切劳动饮食,心中皆要存神酌量,不可过分!以上所述五脏六腑保养培育法,秘诀就在每日必须持之有恒的静坐。每当修习静坐时,莫起一念,万物俱忘,存神定意。一心内守,绵绵调息,微微轻出,似有如无,莫教间断,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内甘津自生。元神不散,元气不溢,久则神气交感,坎离浑合,自然精固气养神存,五脏得以培育。再加以广修善行,慈悲为怀,利济众生,厚德载物,内外兼修,又有何“生老病死”好恐惧?职故:道教的养生,就在清静无为的静坐道修!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太上老君于『常清静经』如此开导教诲有缘道修信众:【“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所谓真道,乃正心修身之道。人能穷究修身修命之大道。全凭心意用功夫,方能悟得返本还原之秘诀。且须时常静坐参悟苦修,自然功果圆成,达致学道,修道,成道了道的养生之道矣!
(七)总结
道家说:天得一气人,分之为阴阳,列之为魂魄。魂属阳,故清轻而上,魄属阴,故重浊而下,各司其职,乃吾精气神之运作。修养之道,旨在使魂不离魄,魄不离魂,合之为一方为人!古之道修仙家,有成道归真羽化之玄说:而今之道教信众,亦有修身养性养生之道传:两者修持之要诀,专注在清静二字。所谓灵台无物谓之清,一念不生谓之静。只要平时行住坐卧,待人处世,勿起淫念,使魂魄散,勿起贪求使 魂魄荡,勿多营谋使魂魄消,勿起疑惑使魂魄阻,勿多执着使魂魄滞,慎之戒之,则魂魄相交,精气神相融洽和合,人自然活得心气通畅:精神爽朗,恬愉喜悦,快乐安康,益寿延年,逍遥自在,那又何乐而不静坐呢?愿与有缘有情众善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