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苍海难为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苍海难为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其实有时候挺同情中、小学语文老师的,为了保护天真浪漫的孩子,他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将一些不太好解释的古诗文解释得“滴水不漏”。
比如当有学生问到《木兰辞》中花木兰从军12年,回到家后为何要“对镜帖花黄”时,不少老师便解释说:“因为她觉得黄颜色的花很漂亮”。但事实上,所谓“贴花黄”其实在古代就是特指女子仍是“黄花闺女”,花木兰此举就是想证明自己的清白。笔者认为,告诉学生这一点其实并无任何不妥,而且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让对花木兰有更深的认识。
除了《木兰辞》,还有不少老师不愿说得太深的诗,比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个千古名句大家应该很熟悉,它出自唐代大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是唐代最经典的悼亡诗之一。让我们来读读全诗: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是大才子元稹纪念自己的发妻韦丛的。公元802年,出身豪门的韦丛下嫁还贫困潦倒的元稹,在婚后7年的时间里,她与元稹同甘共苦。韦丛死后,元稹便以五首悼亡诗寄托相思,这首诗就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虽然此诗并未入选人教版课本,但不少教辅中都有提到这首诗,网络上这句诗的传播度也是极高的,但很多家长却不愿孩子读,学生们问到时,老师也不愿意解释得太深,原因就在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上。
对于这两句,一般的解释是:领略过茫茫大海的气势,别处的水就再也难入我的眼了;看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相形见绌了。这个解释粗看确实是不错的,但却并没有把这14个字中的两个典故说清楚。首句“曾经沧海难为水”化用的是《孟子.尽心篇》中的“观于海者难为水”,用得颇为巧妙。
而次句,则说来话更长了。不知道大家当年读此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何云不能是别处的云,非得是巫山的云。因为在古诗词里,“巫山云雨”是一个特定的意象,它出自宋玉的《高唐赋》。当年神女仰慕楚王,便对楚王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从此后世便用巫山云雨来形容男女洞房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