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之声(人籁,地籁,天籁之间)
万籁之声(人籁,地籁,天籁之间)
导语:《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之作,或许也是压卷之作,因为《逍遥游》基本奠定了庄子哲学思想中的世界观,天人关系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定义,其内涵之丰富隽永又隐晦难通,引来历代学者为之争论不休,但庄子叙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往往很少直接叙述抽象的哲学思想,而是先通过寓言故事,或是自然景象层层铺垫,读者往往只有充分理解庄子文中提到的意象的自然含义,再通过联想和思考,推测庄子所要表达的哲学含义。
比如《逍遥游》中提到的三籁:人籁、地籁和天籁,表面是表示三种声音,但庄子却详尽地叙述了这三种声音的产生,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说明其不仅只是代表三种声音,实际上,它借声音的定义与其原理阐述了三种世界,以及天地人的关系。
庄子
一、人籁与地籁
1、人籁是有意之声
"气"是籁的起源,"气"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它既实指山间的云气,又可虚指组成天地和万物的本原,它游弋与人体与自然中间,是人生存的动力,也是人体流动的实际的气体,"人籁",庄子的原话认为是是"比竹是也",也就是人用竹管吹奏出的声音,所奏出的声音有所不同,代表人的不同心绪,反过来看,所用的材料相同,音律也相同,但不同的人吹奏出的声音却各有不同,是因为心中有了我,有了成心。
庄子宣扬齐物思想,认为物虽有万殊,但本质却是相同的,但人的"成心"却使人看待世界时不由自主地带上了主观的想法,这在其他的哲学家看来是人对自然取得的自主性,但在庄子看来,这种自主性是不值一提的,主观感受也是不够真实的,所以在南郭子綦之口说:"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人以气吹竹管而得人籁,而人在什么时候会吹奏竹管类的乐器呢?在人渴望表达自己的存在时,无论是闲情逸致时,或是礼宴宾客时,人籁,广义上就是人为创造的声音,充斥着人的脑海,这是人的内在情感的外放,但庄子认为如果人只能闻人籁,就只能被困在人的自我局限里,而无法真正认知天地自然。
人籁
2、风吹空窍万殊,为地籁
地籁是风吹过不同的地面上的窍孔而产生的声音,而风,又是"大块噫气",即大地吐出来的气,气是自然万物的本原,人吐出来的气,吹在竹管之中,就有了"人籁",大地吐出的气吹在窍孔之中,就有了"地籁","是唯无作,作则万物怒号。"以今天的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声音的产生来自于气体在狭窄空间内的振动,而所产生的声音的不同,是由于气体振动的幅度,庄子注意到了这个自然景象,可能并不知道其原理,但加以哲学的想象。
大地吐出的气相同,但因为地上的窍孔的大小、形状、高低的差别,地籁就各异,地籁也是窍穴存在的反映,庄子着力描写了风过窍穴时声音之大、之繁杂,"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风本身是没有声音的,但各窍孔争相借着风来表现自己,但自己又没有主动权,只能由风的强度而改变声的大小,但当风停下之时也就是地籁消失之时,"历风济则众窍为虚。"庄子这种笔触似乎带有讽刺意,他不赞同借虚假的声势夸大自身。
地籁
二、天籁,大声希音
1、天籁是无声之声
人籁和地籁都是有具体的声音的,人籁是人发出的声音,地籁是地之窍孔发出的声音,那么天籁难道是天空发出的声音吗?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似乎也有意不加以细说,子綦在叙述完人籁与地籁之后,子游问及天籁,子綦不答,只是继续描述地籁,飘忽中在空中盘旋摩挲,似乎隐隐敲击天籁,唯一一句对天籁的正面描述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闲其自取,怒者其谁也?"有学者认为天籁是自然之声,"林风天籁。"但天籁已经是自然的一部分声音了,天籁岂不是与之重复?如果借地籁去理解天籁,风吹窍空而成地籁,天空空无一物,风吹过没有一点阻挡,反而非常安静,所以天籁恰巧应该是无声无息的。
天籁
2、齐同物论
庄子为什么把无声无息的状态归结为一种"籁"呢?或许是因为庄子的三籁说其实都不仅是一种声音,而是指物与存在的关系,即物论。前面说过,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的流动是风,而气与风吹击物体的内窍则产生声音,在听觉的世界里,声音就是物体的代表,与庄子同时期的思想家普遍开始讨论物论,且认为物是实体的存在,物占据空间,引起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证明自身的存在,并且其相信人的感官对物的判断。这是入世派思想家的思想基础。但庄子的齐同物论思想,认为不同的物,不同的观点,本质上却是相同的,实体的角度它们没有达到统一,是因为它们实际上都是虚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