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吴仁宝观后感(成就华西村)

吴仁宝观后感(成就华西村)

时间:2021-04-15 11:36:46来源:黄埔信息网

吴仁宝观后感(成就华西村)

1968年,《人民日报》走进华西,曾经贫穷落后的“华西大队”成为“农村学大寨”的典型之一,巨大的荣誉,并未让华西大队的领头人吴仁宝冲昏头脑,虽然百姓能填饱肚子了,但兜里却没钱啊,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成了吴仁宝下一步的奋斗目标。

吴仁宝:当42年支书,成就华西村,85岁离世,遗言:坚信党

吴仁宝,江苏江阴人,1928年,出生于当地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而且当时是旧社会,幼年的吴仁宝吃尽苦头。

很快,时间到了1949年,这时新中国成立,21岁的吴仁宝分到了2亩4分地,有了土地的吴仁宝生活有了奔头,而且在1954年,26岁的吴仁宝还成为瓠岱乡钱粮委员,算是成为编制人员。

1957年,国家经济困难,很多工作人员被“下放”,但对吴仁宝来说,这却是个历练的好机会,这年,他成了华墅乡第23高级社支书,1958年,23社与泰清、马桥、立新三个高级社和并为跃进社,吴仁宝依旧担任支书。

1961年10月,华墅人民公社17大队分为4个大队,31岁的吴仁宝担任华西大队支书,此时的吴仁宝一定没想到,在这个位置上,他一干便是42年。

吴仁宝:当42年支书,成就华西村,85岁离世,遗言:坚信党

当时的华西大队,是江阴县出了名的穷地方,12个村子分散各地,1300多块零星田地高低不平,同样四处分散,而且亩产只有350斤,改变贫困的面貌,成了吴仁宝首先要干的事情。

于是,吴仁宝带着大家修水渠,建电站,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村运动,1967年,吴仁宝到大寨学习归来后,大伙干得更起劲儿,在他的带领下,大队的零星田块被改造成400多块能灌溉的高产、稳产大田,华西大队一改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了学习的榜样。

让大家填饱肚子,并非吴仁宝的终极目标,他要的,是让村民们变富,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可华西大队就这么大地方,人多地少,搞农业能搞出个花?这才将眼光盯在工业上。

1969年,吴仁宝带着20多位村民建起了“五金厂”,当时,浩劫还没有结束,吴仁宝此举无疑冒着巨大风险,好在一点,村民们对吴仁宝很信任,而且五金厂很赚钱,大家腰包都鼓了,都很支持他,到1978年,五金厂产值达到了290余万,华西村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富裕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