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效应(环效应了解一下)
光环效应(环效应了解一下)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 他方面的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一天,凯利向两个班的学生宣布,自己因故离开一段时间,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他向第一个班的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时,将他描述成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多项品质的人;而向另一班学生介绍时,将其中“热情”一词换成了“冷漠”,其他各项完全相同。仅仅一词之差,效果却大相径庭。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
同样的一个人,可是为什么人们对他的印象却各有不同?20 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对这一奇怪现象进行了分析,将之称为“晕轮效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如同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会扩大出一轮光圈,从而让人们迷失了自己的判断。
而如今,这种效应常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从而影响他对事物总体的看法。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生活的四周是晶莹剔透的玻璃,我们能够透过这层玻璃看到外面真实的世界。事实上,每个人的周围都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我们所看到的不是外面的世界,仅仅是自己投射的一个影子而已。受投影的影响,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比如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而当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影响也无处不在,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指人在敬仰、爱慕他人的过程中而产生的“爱屋及乌”。当一位青年男子十分迷恋一位少女时,连她脸上的雀斑都像是“天空中闪烁的星斗,楚楚动人”。这是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现象,其产生的前提是已经在心中把对方当成自己的 热恋情人。沉醉于爱河之中的男男女女,都执着于自己的恋爱对象,并对某一些美的方面特别专注、迷恋和欣赏,因为喜欢,所以对方的缺点在自己的眼中也变成了优点。
“一见钟情”,也跟晕轮效应有很大的联系。
美国学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在他的营销学著作《影响力》一书中指出(人们通常会下意识地把一些正面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的人头上,像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虽然它们与这个人其实并无直接的联系。当对方的某一方面符合自己的审美观时,往往就会对对方的思想、性格、品质等诸多方面的小问题都视而不见。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就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一颗璀燦的文学巨星竟然因为女人而早早陨落。
据实验分析,之所以会有晕轮效应,多半取决于人类知觉的整体性。当我们看到的不是整体事物,而是个别属性或者孤立的部分时,我们就会倾向于把这些所见所闻获得的信息自动组成一个整体。有时候我们看到或者摸到一件东西,就会凭着经验教训将事物定位,“管中窥豹”说的正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