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抽干湖水捕“怪鱼”?生物安全绝非“远在天边”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工人日报的《抽干湖水捕“怪鱼”?生物安全绝非“远在天边”》,希望大家喜欢。
耗时近一个月,抽干整个湖泊的水,只为抓捕两条鱼 ——这不是寻找国家保护动物,而是为擒获有害外来生物的无奈之举。
近几天,一种名为鳄雀鳝的“怪鱼”出了名,河南汝州、广西桂平等多地奋力捕捉“怪鱼”的消息甚至冲上热搜。捕鱼行动引发的上千万人“云围观”,再次牵出有关外来生物的话题。
鳄雀鳝最初作为观赏鱼从美洲引进,其特殊的形态满足了一些消费者的猎奇心理。但这种肉食鱼食量惊人、长速超快,用不了多久就能长到1米多长。许多购买者最终因无法提供足够空间、无法承担喂养成本而将其丢弃,导致不少鳄雀鳝流落于城市内部的河流、湖泊和公园湖区等。
养殖者的“丢之大吉”,恰恰是鳄雀鳝的“为祸之始” 。
水中活物几乎通吃的特性,让鳄雀鳝所到水域的鱼类被吃光,这不仅会破坏渔业养殖成果,鳄雀鳝长期处于食物链顶端而没有天敌的状况,更会成为生态环境的不能承受之重。
眼下,鳄雀鳝等外来生物并未被法律禁止交易,但根据《生物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不可擅自释放或丢弃外来物种,否则将会被责令限期捕回、找回释放或者丢弃的外来物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在一些电商平台上,卖家也明确提示消费者购买后切勿放生。
尽管如此,由于放生行为较为隐蔽,且缺乏足够的监测和预警手段,因此,个别人放生鳄雀鳝几乎是“零成本”行为。
一时冲动买回家,一朝放生害大家。
看来,再强烈的个人爱好,也必须要有个边界。喜欢、购买特殊宠物者尤需谨慎。而了解相关生物的特点、习性、物种属性等,则是绕不开的前提。
近年来,在鳄雀鳝之外,红火蚁、水葫芦、福寿螺、美国白蛾、非洲蜗牛、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有害生物,也为我国的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威胁或危害。但是,具体到某种生物究竟长什么样、有哪些别称和习性,许多人并不知晓,相关消费者也未必能一眼识别出来。为此,更广泛的宣传和科普显然要做在前面,等到类似危害演变为公共事件,代价未免太大。
公众的生态保护观念也需要进一步升级。保护生态环境,并不仅指不乱丢垃圾杂物、尽量低碳出行等,自觉将有害生物与生态环境隔绝开来,同样是每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 这绝非小事,长期看,它可能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及百姓健康。
生物安全,看似远在天边,其实近在眼前,那些因生物入侵而被侵蚀破坏的农田,因动物身上携带病毒感染人类后而引发的瘟疫,就是典型的例子。
尽可能减小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需要每个人都绷紧生物安全这根弦儿,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努力做好外来生物的引进、销售、喂养、善后等全流程管理,在利用法律法规手段加强硬约束的同时,不妨多些软性的干预和引导 ,比如鼓励水族馆、科研院所等机构提供常态化“收容”服务,让那些被丢弃的隐患宠物不再无家可归;发布更多及时便捷的举报渠道,让群众的眼睛成为有力的监督力量,等等。
这个夏天,多地大动干戈抓“怪鱼”,为我们敲响了生物安全的警钟。但愿眼下的“兴师动众”,能唤起日后各方更给力的意识和行动,防患于未然,及时化解“鳄雀鳝”们可能造成的潜在危机,守护好每一寸河湖山川,守护好我们的家园。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