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辛弃疾”文人里最能打,武将里最有才,能文能武的辛弃疾,究竟有多硬核

“辛弃疾”文人里最能打,武将里最有才,能文能武的辛弃疾,究竟有多硬核

时间:2023-11-26 18:45:02来源:史说新语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史说新语的《文人里最能打,武将里最有才,能文能武的辛弃疾,究竟有多硬核》,希望大家喜欢。

古往今来,朝堂上的文官与武将可以说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许多将军威风凛凛、战功赫赫,却不善言辞,不通人情世故;而文官则是才华横溢、政绩卓越,却往往身姿羸弱,纸上谈兵。

但是有这样一个人,在重文轻武的宋朝,他武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能“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堪称文武双全真男神。

他便是南宋第一战地诗人——辛弃疾。

含冤莫白岳王爷,报国无门辛弃疾

说起武将,岳飞是当仁不让的宋朝第一人,一生之中四次从军,指挥作战超过百次,是名留青史的抗金名将,却为奸臣秦桧所陷害,因“莫须有”的罪名死于狱中,只叹“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被害于公元1142年,而2年前,也就是公元1140年,在遥远的山东,辛弃疾诞生了,彼时,北方区域早已沦陷,谁都没有想到这个生于金人掌控地区的宋朝人,未来竟会成长为一代名将。

辛弃疾的爷爷叫辛赞,经历了靖康耻、宋室渡,为保全家人,迫于无奈只能屈服于金朝,但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个宋人,因此身在金营心在宋,心中始终希望能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

由于宋朝重文轻武,军事力量孱弱,除个别将领外再无可用之人,整个国家千疮百孔,无力抵抗金人入侵,年事已高,深感自己无力的辛赞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呱呱坠地的孙儿,为他取名“弃疾”。

一方面是希望他能身体健康,无病无灾,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汉朝著名大将霍去病的钦佩,“去病”与“弃疾”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辛赞希望孙儿可以像霍去病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带去胜利的美好愿望。

自此之后,他经常带着小小的辛弃疾登高望远,考察地形,教导武艺,同时不断灌输他精忠报国,收复宋朝失地的爱国思想,为他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他的培养下,年仅20多岁的辛弃疾手下已有2000多个小弟,所谓艺高人胆大,他率领着小弟们起义抗金,成为了扎在金人领地上的一根拔不掉的刺。

虽然起义队伍中也曾出现过叛徒小人,但都被他斩于马下,其中一个叫张安国的人,成为了辛弃疾的投名状。此人趁辛弃疾攻打金军,害死了起义军的首领耿京,以其人头进献金军,换取封赏。

张安国以为一旦入了金军大营,立了大功的自己便安全无虞了,但是他没想到怒上心头的辛弃疾才不管对手有多少人,带着五十个兄弟,竟是硬生生的将他从五万人的金军大营中抓了出去。

从金军大营一路押解到了宋朝首都临安,当众斩首,如此猛人行径,震惊了百姓,震惊了百官,连当时的皇帝也震惊了,赶紧召见了他,了解情况后,不由感叹,实乃少年英雄也。

可惜这或许便是他人生的转折吧,若他得遇明主,也许真的可以实现他从小到大的愿望,保家卫国,可惜他遇上的是听信谗言,一朝废了岳王爷十年功绩,堪称“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宋高宗赵构。

自此之后他犹如猛虎入笼,再也无缘驰骋沙场,挥洒满腔热血。即便他一再上书请命,希望能够北伐收复失地,奈何主和派把持朝政,他的所有上书最终都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只叹报国无门。

解戎装归剑入鞘,着官服执笔入仕

公元1163年,23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签判,正式踏上了仕官之路,因为他心性坚韧,即便不受待见,依然坚持自己的抗金理念,主和的文官抱成一团,为了排除异己,经常联名上书弹劾于他。

导致他被频繁调任,不是在调任,就是在调任的路上,甚至偶然在等待调令的时候还会赋闲家中,前前后后总共经历了四十多次调任,却始终被困在南方,只能望着北方一声叹息。

本以为自己为朝廷排忧解难,认真处理好每个地方的疑难杂症可以让皇帝看到他的能力,谁曾想最终等来的却是一张罢官文书,换了别人恐怕早已就此认命,从此沉寂了。

但男神毕竟是男神,壮志难酬下不仅没有磨灭斗志,反而激发了文学才能,既然拿不了剑,那拿笔也是一样的。

公元1183年,43岁的辛弃疾退隐江西,字号“稼轩居士”,开始在文坛大放异彩。

甫一隐退,他便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丑奴儿》,这首词仿佛就是他一生的写照,尤其是那句“而今识尽愁滋味”,联想20多岁意气风发的辛弃疾,再想想如今40多岁无奈退隐的他,只觉无尽沧桑与悲凉。

不过男神虽然偶尔抑郁,却不会沉溺与顾影自怜,他的词风格多变,可以无限柔情,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可以万分豪迈,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晚年他生活在乡间,多写山水田园,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那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字里行间,展示的都是一派安宁的乡村风光,静谧和平。

偶尔,他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好友们重聚,回首曾经的少年热血,或是走在长江沿岸,遥看对岸的金国土地,一想到那曾经是大宋的疆土,难免来个灵感大迸发,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脱口而出。

公元1207年,南宋兵败如山倒,六十多岁高龄的辛弃疾终于等来了他想要的任命,可惜此时他早已不是当年的他,只能满怀不甘的与世长辞。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的两大巅峰人物,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更是有着“词中之龙”的美称,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但是若是让他自己选择,也许比起才华横溢,壮志难酬的词人,他还是更想成为一个抛头颅,洒热血,一身戎装为国征战,开疆拓土的大将军吧。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渺小的,历史的车轮碾过,谁也无力阻挡,辛弃疾无法阻挡南宋的灭亡,但是他文武双全,有勇有谋,无怨无悔的燃尽了自己的一生,其精忠报国的精神足以流传千古,令人钦佩。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